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出版社 > 德国的僵局19451953(第1页)

德国的僵局19451953(第1页)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德国,只要它是和平的。

——贝利亚,1953年5月

一个头脑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处在与社会主义或者说苏维埃政权关系密切的位置上的人,怎么能相信四大国管制下的和平的资产阶级德国?

——莫洛托夫,1953年7月

德国的分裂是苏联与西方民主国家发生冲突的最引人瞩目的后果。然而,只是在最近,才有人对西方的干预进行批判性的重估,而即使到现在,斯大林的整个作用也无法得到有关文件的证实。许多小范围决策的细节及其执行情况依旧模糊不清,斯大林的密码电报及许多谈话的录音在俄国档案中仍然没有解密。尽管如此,从现有的文件来看,东德事态的新发展中许多都带有斯大林的独特印记。如果没有他的明确同意,其中有些根本就不会发生。苏联驻东德最高政治委员弗拉基米尔·谢苗诺夫(VladimirSemenov),在20世纪60年代回忆说,为了实行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政策,斯大林采取了“巧妙的外交措施”。

对东德和苏联档案检查的结果让一些学者确信:斯大林本来更希望建立一个非共产主义的、统一的德国,而不是一个分开的东德卫星国。有些专家认为,苏联人从来没有打算把东德苏联化,只是于匆忙混乱之中,阴差阳错走到了那一步。在这一章,我的看法恰好相反。证据显示,斯大林和苏联的精英们从来没想过要建立一个中立的德国。至少,苏联人是想让德国受西方控制的那一部分保持中立,而在自己的占领区建立社会主义。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在东部占领区建立社会主义,可以把20世纪20年代布尔什维克的国际主义梦想与20世纪40年代建立帝国的梦想结合起来。

从经济上来看,占领区可以提供巨大的战争赔偿,可以为苏联精英带来自肥的机会,为实业家和科学家提供高技术,为苏联核武器提供几乎所有武器级的铀。德国的分裂也是在中欧构建社会主义帝国的好借口。二战的巨大伤亡让苏联的精英和普通公民觉得,自己有资格在德国的未来问题上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而且这样的看法持续了几十年。

最后但并非无足轻重的是,斯大林从来不想把苏军撤出东德。随着对抗的加剧,无论是从军事还是从地缘战略来说,东德都是苏联在欧洲的真正的中心。几十万苏军最终被部署在那里,准备一有风吹草动就杀向英吉利海峡。

正如后来所证明的,在苏维埃帝国中,东德是麻烦最多的一个环节。作为“民族问题专家”,斯大林小心翼翼地不让德国的民族主义势力卷土重来;他感到问题的关键是把德国的分裂归罪于西方列强。因此,苏联人对东德与苏维埃帝国的逐渐一体化秘而不宣,并让东、西德的边界保持开放。这就使德国成为自由市场制度与共产主义制度展开相对开放的竞争的场所。在占领的头几年,苏联当局在巩固“他们的德国”方面,似乎是成功的。然而,到了斯大林生命的晚期,形势就明朗了:对这个作为欧洲中枢的国家的争夺才刚刚开始,而苏联人毫无胜算。

建立占领政权

在首批苏联士兵进入东普鲁士之前很久,苏联当局就制订了占领计划(文件显示始于1943年)。不过,可以理解的是,这些计划都非常模糊。伊万·麦斯基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防止德国再次发动侵略。”这个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并“在德国建立一个强大的苏维埃政权”,那就只能通过“持久而全面地削弱德国,使之在物质上无力发动任何侵略”。二十年后,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RodionMalinovsky)元帅和谢尔盖·比留佐夫元帅表示,他们认为斯大林在1945年的意图就是要摧毁德国的经济:“他不认为我们会常驻德国,而且他担心整个德国会再次反对我们。”

总是怀疑西方居心叵测的斯大林,想要防止德国与西方列强在最后时刻结成同盟。在雅尔塔会议上,他甚至都不想显示出苏联对战争赔偿的极强烈的兴趣。据麦斯基说,斯大林“不想让盟国被我们的要求吓着了,从而使他们想另做打算”。对于苏联计划利用德国的战俘作为强制劳动力进行苏联城市与经济的重建,他也故意轻描淡写。实际上,苏联对于从经济上剥夺德国有着浓厚的兴趣。1945年5月11日,斯大林指示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国家计委主席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麦斯基等官员,必须以最快速度把德国的军事与工业潜能转移到苏联,以确保工业区——“尤其是顿巴斯[煤矿]”的经济恢复。莫洛托夫在讨论时强调,在把西柏林交给西方列强之前,苏联人必须把它所有的工业资产都弄走。“我们为柏林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对于德国的未来,克里姆林宫首先考虑的是边界和占领问题。斯大林和他的副手们重绘了德国的版图,从上面抹掉了被称之为“德意志军国主义策源地”的普鲁士。东普鲁士连同哥尼斯堡成了苏联的一部分。西普鲁士连同但泽则归重建的波兰。斯大林还决定把德国的西里西亚和波米拉尼亚移交给波兰,以补偿苏联在1939年吞并的而且在战争结束时也没有归还的波兰东部的领土。苏联人还怂恿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驱逐德意志族人。西方盟国并没有反对。到1945年底,总共有360万德意志难民从东欧迁到苏联占领区;也有许多人逃到西方占领区。这一着在地缘政治上很厉害,它改变了中欧的版图。

虽然西方列强一开始都持合作的态度,但斯大林还是做好了争夺德国的准备。1945年3月底,他告诉来访的一群捷克斯洛伐克官员,西方盟国会与德国人“合谋”,设法让其逃脱自己的罪行所应得的惩罚,会对其“较为宽大”。1945年5月,斯大林说,“争夺德国灵魂的战斗”将会是“旷日持久的、艰难的”。而在1945年6月4日,斯大林在会见德国共产党人时告诉他们:英美打算肢解德国,而他斯大林反对这样做。此外,他还说,“别看同盟国很团结,但会出现两个德国”。为了在德国的政治事务中占据牢固的地位,斯大林力主德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成倡导“德国统——”的党,以便将其影响力延伸到西方占领区。1946年2月,德国社会统一党(SED)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要追求苏联在德国的目标,关键力量并不是当地的共产党人,而是苏联驻德军政府(SMAG)。1946年初,在与西方占领当局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苏联驻德军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到处伸手的官僚机构,其官员总计达4000人,拥有相当于“帝国政府”在殖民地的特权:苏联卢布和德国马克的双薪;比苏联国内最高级的官员还要好的生活水准;可以对欧洲以前的“优等种族”颐指气使;能够经常接触到西方占领区的各种各样的影响。那位克里姆林宫的领袖让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这两套相互竞争的秘密警察机构帮助驻德军政府,同时也替他监督其活动。

驻德军政府第一任领导人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很快就丢掉了自己的工作:他的巨大的声望,再加上他的固执,让斯大林很不放心。他的继任者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VasilySokolovsky)元帅,是苏军指挥官中最有经验、最有教养同时也是最谦逊和低调的人。斯大林还设立了驻德政治委员一职。1946年2月,这项工作落到了弗拉基米尔·谢苗诺夫——一位34岁的哲学博士和中级外交官的头上。他过去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为这项艰巨的任务做好准备。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研究有关拿破仑19世纪初占领德意志各国历史的档案文件。可惜,对于这位被委以重任的年轻人来说,历史并没有给他提供有关将来活动的洞见。

德国的政治局势以及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的不确定性,使斯大林给驻德军政府和谢苗诺夫的指示显得比较谨慎和模糊。对于德国会有一番争夺,这一点斯大林没有疑问,但对于美国介入的程度,他则不能肯定。1944年10月,丘吉尔在与斯大林会谈时说,“美国人很可能不打算参与[对德]长期占领”。但是,从1945年秋开始,无数的事件表明,美国人想要留在德国。广岛轰炸后,美国人显得更有底气了。这让莫斯科觉得,他们想要挑战苏联对中欧和巴尔干的控制权。从那时候起,对斯大林来说,问题与其说在于美国在德国的军事存在,不如说在于维持苏联在中欧尤其是东部占领区的军事存在。

1945年9月,斯大林拒绝了美国国务卿詹姆斯·拜恩斯的提议:签订条约,让德国保持20~25年的非军事化。1945年12月,在与拜恩斯的莫斯科会谈期间,斯大林对美国决意维护雅尔塔与波茨坦的合作准则表示满意,并决定“在原则上”同意讨论德国的非军事化问题。这样做其实是一种策略。斯大林仍然强烈反对拜恩斯的建议,而且,这样的立场在苏联的高级官员中也开始得到认可。1946年2月,事态明朗了。当时拜恩斯给苏联人拿出了一份有关德国非军事化的协议草案。斯大林和苏联官员对这个草案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1946年5月,包括政治局委员、军方和外交官在内的三十八位官员,向斯大林提出了他们的最终意见。朱可夫写道:“美国人想尽快结束对德占领并撤走苏联的武装力量,然后就要求我们从波兰撤军,再然后就是从巴尔干撤军。”他们还想干扰苏联拆除德国工业设施和索取战争赔偿的工作,想“保存德国的军事潜力,以作为将来实现其侵略目标的基础”。外交部副部长所罗门·洛佐夫斯基在自己的备忘录中态度更明确。他写道,如果接受美国人的计划,结果就是对各占领区进行清算、撤走苏联军队和在美国主导下实现德国经济、政治的重新统一。这反过来又导致,“不出几年,德、英、美就会联合起来对苏开战”。外交部准备的一份综述认为,在提出有关德国非军事化的建议时,美国政府追求的是以下几个目标:结束对德占领;不让苏联再从德国获得战争赔偿;破坏雅尔塔与波茨坦准则并削弱苏联对德国的控制力以及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加快德国经济力量的复苏并使德国转而反对苏联。在外交通信中,这些结论成了评估美国对外政策的套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