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将军,也有的只是划桨的水手,但无一例外都是海战中的英雄,能和皇帝一起吃饭,又由宰执们作陪这可是值得炫耀一辈子的事情。
大捷这些年京师的百姓见得多了,可摆下这么大场面的宴席在京师还是头一遭,即便元旦大朝会后的赐宴也没有这么多,且那是宫中百姓们无缘凑热闹,这回摆在了宫前的广场上,一时轰动全城,围观者更是将广场围的水泄不通。
为了准备这顿饭,汴京城各行会也是倾力相助,只猪羊就杀了上千头,而各大饭庄也没放过这个打广告的好机会,不惜停业蒙受损失,派人搭钱搭物前来帮忙,一些掌柜都放下身段亲自端菜倒水,只为能见识下这空前绝后的场面,将来可以对外吹嘘自己的酒楼曾参与过这种大场面!
除了看热闹的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参与了进来,他们个个穿金戴银,看着就是大富大贵之人,对着城楼上的人指指点点。而他们身后还聚集着些壮汉,他们表情严肃。撸胳膊挽袖子似乎要抢人的模样。其实他们倒没有恶意,大宋京城有一种特殊的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只是近年和往年有些改变而已……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出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走进另一个家庭,也不仅仅是个人角色从女儿到妻子的转变,她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担当联系两个家族的纽带。这一作用在当时人眼中是被重视的。因而为女儿选择理想的婚配对象常常是使父母伤脑筋的大事。不过,所谓的理想对象既不是女儿的个人意愿,也不是从女儿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亲从维系、发展家族的角度来考虑的,宋代当然也不例外。
宋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不仅如此,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外。还可以荫及家人,差科全免,成为社会上享有特权的官户阶层。宋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女怕嫁错郎”。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闺秀们便挤破头争当“官夫人”, 金榜题名的士人自然就成了豪富之家择婿的首选。以致当时评价一个家族兴盛与否,有无美好的未来。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看其有几人登科或几个女子嫁给士子。
金榜题名,好处多多。这也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但大宋官位毕竟有限,经不起天下人争抢,只有佼佼者才有望胜出。所以大家只得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词。从而造就了众多未婚大龄青年乃至大龄壮年。也影响了大宋的女士们,于是出现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的咄咄怪事……
赵柽即位后,改革官制,科举虽然还是选拔官员的基础,但是已不再是唯一的途径,且消减其特权,官员也要依律缴纳课税,对荫官控制日趋严格,官员的日子比从前难过了不少。
但是随着女真人的入侵和频繁爆发的战事,加上皇帝对武人们的信任,军将的地位在朝野逐渐得到提高。除了同样享有丰厚的薪饷外,作战有功还会得到封赏。受募从军的士兵在服役期家中可以免除徭役和一定的课税,退役后还会根据年限和级别的不同得到一笔安家费或是一块免税五年的土地,甚至会被优先安排进地方官府中为吏员。
与文官相比,武人还有升迁快的优势。过去科举中前五甲都是直接授官,而现在即便是状元也要到基层从最低级的八品吏员做起,经过每年的考核后才可以逐步升官,做到个五品的京官,少说也的十年以上。而武人赶上场战争,如果立下大功,往往是跃级提拔,一、两年便会走完一个文官十数年,也可能一辈子才能走完的升迁之路。
还有与过去不同的是新军的军官不再都是过去的言语粗鄙,行事莽撞的赳赳武夫,他们多是经过军校多年培养的文武双全之辈。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环境及通畅的升迁之路,已经吸引大批通过乡试、省试的秀才、举人们放弃科举转而进入军校学习,所以看见个持枪跨刀的武人吟诗作赋千万不要惊讶,说不定他就是某州府省试的会元郎。
军人地位和形象的改变自然吸引了朝野达官贵人和新富们的目光,转而不再将择婿的目标盯在‘状元榜’下,那些优秀的军官也成了他们新的狩猎目标。今日能上城楼和皇帝一块宴饮的肯定是在这次歼灭金水军中立下殊勋的军人,封官进爵是可以肯定的事情,前程自不必言,于是听了信都赶来挑女婿,也让庆功宴上多了点笑料!
“诸位爱卿家可有未嫁的女儿和孙女啊?楼下的人都已经准备好了,如果你们有看上的,朕可以当场赐婚,先占下!”赵柽笑着对楼中的几位大佬说道,想想能和皇帝坐在城楼中的最低的也得是个尚书、侍郎的。
“陛下,老臣的女儿都已经出嫁多年,孙女们也都定下了亲事,要不还真得请陛下做媒,可惜是没了机会!”周行己摸着胡子颇为遗憾地说道。
“龟山先生可是后悔当年之事,没有应下冯家的亲事,否则早就位列宰执,哪里有这么多年的波折啊!”许景衡打趣他道。
“诶,人有少年得志,有老来青云,老朽少年时虽仕途坎坷,但自从追随陛下之后年年向上,而冯家早已败落了,福兮祸兮岂是一门亲事能改变的!”周行己叹道。
“世上哪里有许多捷径,可偏偏世人不知,当年蔡京、朱勔等人权倾朝野,府中的门子仆人都有官身,官吏走卒趋之若鹜。可一夜之间曲终人散,蔡京落得饿死荒野的下场。朱勔更是人头落地,家人各奔东西,有的流落街头,有的挑粪种菜,有的流配千里,又还有谁还念着他们,恐避之不及!”李纲由人及己,也感叹道,自己若不是受太后器重,皇帝不弃,此刻也还在那荒蛮之地清闲呢。
“呵呵,说得是现在的喜事,大家怎么又提起往事来了,这楼上都是军中才俊,可是配的上各位府中的千金的!”赵柽笑着道,他倒是不以为然,现在大宋正是由重农轻商向农商并重过渡,待商人的地位提高后,便不会在出现这种怪相了。
“陛下,我们府中的事都是小事,倒是陛下您该遴选秀女,广纳妃嫔,为皇家开枝散叶,这可是事关国家基业的大事,太后已经数次向臣提起,让臣等劝谏陛下啊!”到现在皇帝身边只有五位后妃,还是个微缩版的联合国,子嗣也不丰,这么多年只有三位皇子,四位公主,保险系数太小了,挑选继承人的余地也不大,许景衡作为国家首辅借机规劝道。
“陛下,左相言之有理,早先陛下戎马倥偬无暇顾及,如今四方已定,国家太平,为国为民陛下都应充实后宫!”李纲也凑热闹道,其他几人也是频频点头。
“朕只听说大臣们劝皇帝少选秀女以免骚扰民间,要不就是说放归宫女减少开支,今天怎么反倒一起劝朕广纳妃嫔,是不是你们都是奸臣啊!”赵柽指着几个宰执的鼻子说道,“哦,朕明白了,你们以为天下太平了,可以享福了,也想着置办些歌女、买些姬妾啦,于是联合起来拉朕下水!”
“陛下说笑了,臣等绝无此心!”李纲老脸一红说道。
“陛下,臣等确是为国,为陛下着想,并无半点私心啊!”许景衡也赶紧辩白道。
“没有最好,现在大宋商业日趋繁荣,不少人因此致富,但有些人为富不仁,生活奢靡,只想攀附权贵不思进取,长久以往必会世风日下!”赵柽沉下脸说道,“朕为一国之君更不可开奢侈之风,诸位爱卿身居高位乃百官典范、百姓表率,举止间皆为人效仿,更要自律,以防上行下效,重走亡国旧路!”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众人没想到一番好意,却让皇帝借机给教训了一顿,不过有君如此也是国之幸事……
第二百九十二章 进退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