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秦晋之好?与他们称兄道弟也就罢了,岁输币帛、遣女和亲,简直……简直是大夏之辱1
“武官就是一根筋,这仗,是万万不能打的……”
“肃静1
晏清淡淡的看了张华一眼,后者即刻会意,尖声喝道:“殿上准许议事,禁止喧哗,有异议者,出列按奏。”
话落,殿内顿时静了下来。并没有人出列奏事,仿佛刚刚交头接耳的根本不是他们。
晏珩对这些该说话的时候却一声不吭的大臣,极为厌恶。让他们说不说,不让他们说偏要偷偷摸摸地说。整日里高谈阔论,不切实际。明明袁晓之言切中肯綮,对如今大夏之症,是一剂猛药、良药。可他们畏畏缩缩,不敢明着反抗,却暗地里使绊子。
上一世,袁晓是怎么死的,晏珩记得清清楚楚。
虽然之前在削藩一事上,晏珩没有过多关注。但腰斩这样的极刑,在她的记忆中,于她那以仁孝著称的父皇御宇的二十年间里,好像只有这么一例。被施刑之人,是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她名义上的老师,所以她很难没印象。
奈何,她读到袁晓著作的时间太晚。等她反应过来时,一代名士、河南大儒已然陨落。痛失良才难免让惜才的她遗憾,如今一切才刚刚开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对于此刻朝堂的寂静,晏清早有准备,他点了公孙弘的名:“丞相,你的意思呢?”
“……”意料之中,公孙弘苦笑着开始往御道中央移动。
“不用动了,”晏清制止道,“直接说吧。”
作为黄老学说的忠实支持者,公孙弘一向与信奉儒家思想的袁晓不对付,更别提旧恨还摆在那。但晏珩与晏清相继表态,他虽为两朝元老,却也没有那个胆子去拂储君与天子的面子。
“启禀陛下,老臣以为,袁大人所言虽是,但仍有不妥。”公孙弘很自然的将错误归咎到袁晓身上,“圣人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削藩一事,应当徐徐图之。吴王势大,轻易削之,难免生事。若削……”
“当先试行于小国……”
第40章选择(四)
“少傅大人留步1散了朝,晏珩快步追上了准备回去的袁晓。
“太子殿下。”袁晓闻言停下,朝向自己走来的晏珩拱手行礼。
晏珩未受,眼疾手快地托住了袁晓作揖的手。周围不断有官员悄悄往向这边看,晏珩收了手,正色道:“烦请借一步说话。”
……
“不知殿下有何事吩咐?”膝盖刚挨上锦簟,袁晓便单刀直入地发问。
“少傅大人莫急,”晏珩态度十分很随和,“孤想和您请教一下削藩的事。”
“大人请用茶。”叶青沏了茶奉上,将茶盏摆好,执着色泽如玉的茶壶往盏中添了汤。
晏珩指着瓷白的茶盏中澄黄的茶汤,微笑道:“今岁的长沙郡新贡的君山银针,前儿刚启了坛,大人尝尝?”
“谢殿下。”袁晓不好推辞,只得端起茶盏抿了两口。甘醇甜爽的滋味在舌尖漫开,喉间清香沁人,袁晓恭肃的面容也有所缓和。
晏珩亦端起茶抿了一口,才慢条斯理地开口:“方才在朝上,大人与丞相各执一词,互不谦让。孤拜读过先生大作,对先生的灼见十分认同。”
晏珩放下茶盏,在袁晓的注视下继续说道:“□□昔日封建亲戚,是为了拱卫皇室。中央朝廷与诸侯之间,关系紧密,如唇齿相依。”
“可日久年深,王爵迭代,所谓的血脉相承已经疏远。朝廷不再需要地方诸侯屏藩,诸侯的存在对于中央来说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袁晓自然地接过话头,讲了起来。
“老臣自幼习儒,尤爱荀子之说。臣始终认为,大夏若想长治久安,必先清内患,而后攘外。”
晏珩沉吟道:“先生说的外,也是匈奴。”
“不错,”袁晓颔首,“匈奴不仅是大夏的劲敌,更是与中土历史上所有王朝交过手的敌人。中土自古以来,就是这群饿狼眼中的肥羊。”
“□□当年定下的绥靖之策,已经滋生了匈奴人的野心。臣猜测,最多也不出十年,夏与匈奴必有一战。”
晏珩点头,诚恳道:“避无可避,只能打。这不止是为了雪□□之耻,也不止是为了宣扬大夏的国威,而是为了夺回始皇之后,华夏万兆生民丢掉的尊严。”
“所以,内患必须早平。”袁晓叹了口气,“留给老臣的时间不多了。大丈夫立于世间,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晏珩听完,却摇头否定道:“先生最后这句话,孤不赞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帝王将相又如何,死后依旧化作尘土。与寻常百姓的区别,无非是装在什么样的盒子里罢了。”
“人应当为自己而活,为平生所愿努力。只一味汲汲于名利,难免会有损清誉。”
晏珩一脸正气的说完后,袁晓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子殿下,臣是否为沽名钓誉之辈,殿下日后自然可知。不过太子殿下人这般通透,是老臣没有想到的。”
“殿下不必担心,削藩一事,老臣一定会坚持,力促其速成。不过,未免诸侯以此做筏,攻讦殿下,老臣还是希望殿下‘洁身自好’,与老臣保持距离。”
“先生……”
晏珩不解,欲开口再问,却见袁晓摆摆手,将他那杯茶一饮而尽后,起身掸掸朝服上压出的折痕,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