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论衡全译上全文 > 第153部分(第2页)

第153部分(第2页)

以万里数:王充认为天是个实体,距地有六万里。参见本书《谈天篇》。

【译文】

有人说:“人也有直接应验了的梦,梦见某甲,第二天就见到某甲了。

梦见君王,第二天就见到君王了。”解释说:确实如此。人有直接应验的梦,直梦全都是虚像,这种虚象不过是直接应验的罢了。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所谓直梦梦见某甲,梦见君王,第二天见到某甲和君王,这就叫直梦。如果去问某甲和君王,某甲与君王则没有见到他。某甲与君王没有见到他,他所梦见的某甲与君王,只是类似某甲与君王的虚象。用某甲与君王的虚象来类推这件事,就知道简子所梦见的天帝只是类似天帝的虚象而已。况且人所做的梦,占卜者认为它是魂在行动。梦见天帝,是魂到天上去了。上天如同登山。梦见上山,足登山路,手攀树木,然后才能登上去。升天没有可以登攀的东西,怎么能上得去呢?天距离人要以万里计算。人行走,每天不过一百里,魂与形体在一起,尚且不能走得很快,何况魂单独行走,怎么能走得快呢?假使魂行走的速度与形体相等,那么简子上天下地,应该几年才能苏醒,七天就醒过来,为什么往返得这么快呢?

【原文】

64·13夫魂者,精气也,精气之行与云烟等,案云烟之行不能疾。使魂行若蜚鸟乎?行不能疾。人或梦蜚者,用魂蜚也,其蜚不能疾于鸟。天地之气尤疾速者,飘风也。飘风之发,不能终一日。使魂行若飘风乎,则其速不过一日之行,亦不能至天。人梦上天,一卧之顷也,其觉,或尚在天上,未终下也。若人梦行至雒阳,觉,因从雒阳悟矣。魂神蜚驰何疾也!疾则必非其状,必非其状则其上天非实事也。非实事则为妖祥矣。夫当道之人,简子病,见于帝侧,后见当道象人而言,与相见帝侧之时,无以异也。由此言之,卧梦为阴侯,觉为阳占,审矣。

【注释】

蜚:通“飞”。

飘风:狂风,大风。

雒阳:即洛阳。

阴侯:梦中出现的征兆。

阳占:醒时见到的征兆。参见《潜夫论·梦烈篇》。

【译文】

魂,是精气,精气行走和云烟相同,经考察云烟飘行不能很快。要说魂行如同飞鸟一样吗?魂行就不能很快。人有时梦见在飞行,是靠魂在飞,它飞行的速度并不比鸟快。天地之气中速度最快的,是狂风。狂风吹起来,不能吹一整天。要说魂行如同狂风一样吗?那么它的速度不过是狂风一天的距离,也不能到达天上。人梦见上天,不过睡一觉那么短的时间,醒来的时候,感到自己也许还在天上,而没有最终回到地上来。好像有人做梦到了洛阳,醒来的时候,就感到自己是在洛阳醒过来的了。简子的魂神飞驰何等的迅速啊!飞得极快就一定不是他的样子,一定不是他的样子那么他上天就不是实事了,不是实事就是表示吉凶的征兆了。那个挡路的人,简子病中见到他在上帝身旁,后来见他挡在路上像人一样的说话,和在上帝身旁相见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来,睡梦中出现的征兆是“阴侯”,醒时看到的征兆是“阳占”。这就很清楚了。

【原文】

64·14赵襄子既立,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予之;请地于赵,赵不予。知伯益怒,遂率韩、魏攻赵襄子。襄子惧,乃奔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托平驿,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予原过竹二节,莫通,曰:“为我以是遗赵无恤。”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齐三日,亲自割竹,有赤书曰:“赵无恤,余霍大山阳侯,天子。三月丙戌,余将使汝灭知氏,汝亦祀我百邑,余将赐汝林胡之地。”襄子再拜,受神之命(11)。是何谓也?

【注释】

知伯:指知瑶,春秋末晋国执政大夫之一。

晋阳: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原过:人名,赵襄子的属官。从:指跟着逃跑。

托平驿:据《史记·赵世家》应为“王泽”。王泽:古地名,在今山西新绛东南。齐:通“斋”。斋戒。

豁:据《史记·赵世家》当为“剖”。《风俗通义·皇霸》亦作“剖”。大:据递修本应作“太”,下文“霍大山”的“大”字同此。霍太山:一称霍山、太岳山,在今山西中部。《水经注》:“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即霍太山。”据《史记·赵世家》“山”字应重。

天子:据《史记·赵世家》应为“天使”。

百邑: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南。

林胡:古代胡族的一支。林胡之地:指今山西朔县西北至内蒙古包头市以南一带。(11)命:《史记》、《风俗通义》并作“令”。以上事参见《史记·赵世家》。

【译文】

赵襄子继位后,知伯更加骄横,他向韩国和魏国索取土地,韩国和魏国给予了他;他向赵国索取土地,赵国不给。知伯更是发怒,于是率领韩、魏进攻赵襄子。襄子惧怕,于是逃跑出去守住晋阳。原过随他逃跑,落在后边,到达王泽,看到三个人,自腰带以上部分看得见,自腰带以下部分看不见。三人给原过两节竹子,竹节不通,说:“为我们把这两节竹子赠送给赵无恤。”原过赶上赵襄子,把这件事告诉了襄子。襄子斋戒三天,亲自剖开竹子,竹子里有红字,写的是:“赵无恤,我是霍太山山阳侯,是天使。三月丙戌日,我将让你消灭知氏,你也要在百邑祭祀我,我将把林胡之地赐给你。”襄子拜了两拜,接受了神的指示。这怎么解释呢?

【原文】

64·15曰:是盖襄子且胜之祥也。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板。襄子惧,使相张孟谈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竟以三月丙戌之日,大灭知氏,共分其地。盖妖祥之气象人之形,称霍大山之神,犹夏庭之妖象龙,称褒之二君,赵简子之祥象人,称帝之使也。何以知非霍大山之神也?曰:“大山,地之体,犹人有骨节,骨节安得神?如大山有神,宜象大山之形。何则?人谓鬼者死人之精,其象如生人之形。今大山广长不与人同,而其精神不异于人。不异于人,则鬼之类人。鬼之类人,则妖祥之气也。

【注释】

三国:指韩、魏和知氏。

汾水:今山西汾河。

板:指古代筑墙用的板,一般宽二尺,合今一尺多。《公羊传》何休注:“入尺曰板。”相:官名。张孟谈:人名。

大:据《史记·赵世家》当作“反”。

称褒之二君:传说夏朝将要灭亡时,宫廷中出现两条龙相斗,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国君。事见《国语·郑语》,参见本书《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