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修福积德造命法原文 > 第35部分(第1页)

第35部分(第1页)

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每个月到灶神爷前报告一次。把这一个月当中,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法,月月报告。这就是说明他求灶神爷监督他。有一个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终,他就没有法子给灶神爷交差了。这个效果真是不可思议。诸位修学,不一定要写疏文去报告灶神,你们家里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圣像,就在佛菩萨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灶神那里还要灵,还有效。这都是要认真学习之处。

持之既熟。

下面两句是讲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议。

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非常羡慕的。他做了几年呢?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们想一想,他过去的业障多重!三年就转过来;袁了凡先生过去转命的时候,也是三年转过来。三年就见到效果了。为什么我们三年还做不到!三年时日不算长,为什么不肯自勉、发愤呢!希望同修们读到这里,应当要奋起,效法俞净意先生。

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江陵’是地名。张公是江陵人,张江陵是对他的尊称。最尊敬的人是称他居住的地名;像满清末年,大家尊称李鸿章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常用这个惯例,我们称祖师大德,既不称名,也不称他的字或号,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来称他。如天台大师,是指智者大师;我们不称智顗,而称为“天台”,因为大师住天台山。又如窥基大师,称为“慈恩大师”,窥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并不是他的名字,这叫“尊称”。这里也是尊称,张公是当时的首相。

辍闱后。访於同乡。为子择师。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这一次的考试,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后,他想在同乡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的儿子——为子礼请一位老师。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他既然想请一位品学兼优的人,乡里的人都推荐俞净意先生,从前没有学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间书房,请一位老师,这就是“私塾”。家里的子弟以及社会上清寒的子弟,有聪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来跟老师读书。俞先生应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儿童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改善了,不至于再像过去那样的穷苦潦倒;感应也来了。他带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张公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为他‘援例入国学’(国子监),张公替他报了名,入了学。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不像现在大学有这么多,那时国立大学只有一所。而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做官的,是为国家培养通才的学府。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从前读书人志在功名,得了进士,功名成就了。‘进士’是古代的最高学位,相当于现代博士学位一样。

一日谒内监杨公。

‘内监’就是从前的太监,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见老太监杨公。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杨公是太监,所以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现在所谓的干儿子,都是从外面找来的。他养育这些孩子,可以养老。他有五个干儿子,自己年老了,干儿子很孝顺。他叫这五个儿子都来拜见俞净意先生。

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岁。俞公一见面,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是从前认识的。

问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贯。‘江右’包括了现在长江以南,江西、江苏、浙江这一带,当时都称之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

这小孩还仿佛记得家乡,和自己本来姓氏。他小时候游玩时误入人家载粮食的船,船开走了,他也被带走。俞净意公一听之后,非常的惊讶。

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原来就是他遗失的儿子。他太太生了五个儿子,死四个,有一个失踪了!生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只剩一个女儿在身边。他的太太因为想念儿女,眼睛都哭瞎了。这个时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儿子。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

这个太监杨公很不错!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的就送还给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太太。

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改过迁善之报如是。诸位想想,眼睛瞎了,现代眼科这样进步,也不容易恢复。经上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会没有感应道交呢!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寿。寿命都可以延长,疾病怎么会不好?这并不是迷信。经上说的理论,我们看了也很明了,说起来也能相信,可是经本一丢开就忘了。不能说不相信,是忘了!经上说:“境随心转。”《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经论中常说“万法唯心”、“一切法从心想生”!境界是我们心理变现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自己心理变现的。所以,“感应道交”是有理论依据的。理上能讲得通,事上就可以办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谓“理事无碍”,当然能转变。他的儿子孝顺,也非常难得,看看这一段,这不是容易的事!失踪这么多年的儿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亲欢喜流泪;儿子孝顺,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这一点很难得!他母亲因此双目复明,这是感应道交的事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