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特笑眯眯地看着季尔,纠正后者的口误:“这不是修建电报,只是一条试验线,试验,就是做研究,并不作商业用途,所以也不算什么大事。而且,这是摄政王陛下签署的第一份文件。”
彭特提醒季尔,他们是摄政王刚刚提拔起来的,现在摄政王执政后做的第一件事,他们就要反对,似乎不太合适。
“第一份又怎么了?”季尔口中说着,脚步却停了下来,又翻翻那份计划书:“试验线?试验线难道就不运营了?就不传递消息了?”
“就是不对外运营,也不向公众发布消息,”彭特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再说,从港口到市政厅,也不过二十几公里的距离,骑马一会就到了,哦,似乎骑自行车也可以。”
这么短的一条电报线,确实没什么作用,季尔犹豫着坐了回去:“未来电报总是要修的,但如何修,由谁来修,对瑞典的影响很大,我们一定要慎重。”
彭特知道季尔担心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他背后家族的利益,他笑眯眯地道:“季尔阁下说得很对,不过眼下这条只是试验线,将由瑞典科学院和诺贝尔研究院承建,只作研究,不做商用。”
季尔听彭特这么说,也就不再说话,在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递给彭特,冷冷地说道:“这件事用得着财政大臣亲自跑一趟吗?”
“这是陛下交待的,让我们赶紧办。”彭特嘿嘿笑道。
瑞典皇家理学院位于市区东北,小韦坦湾旁,校园里种满了修直的白桦,洁白的树干和葱绿的嫩叶,点缀着雅致幽静的校园。
“这里很不错。”叶枫站在学校门口,笑呵呵地看着校园,深深地吸了两口富氧清新的空气。
凯瑟琳拉着他的手臂跳下马车,撇了撇嘴道:“这有什么啊,将来,我们的学校一定比这里更加漂亮。”
“是吗?”叶枫想到这个小女孩现在参与着学校的筹备工作,顿时有点头疼:“凯瑟琳,我们说好了,小学和中学的校园随便你怎么弄,大学可别给我瞎整。”
说我瞎整了?”凯瑟琳气鼓鼓地撅起小嘴:“我一定这里还要好看,你就等着瞧吧!”
“可大学不是好看就行的啊……喂,你别走啊!”叶枫无奈地摇摇头,发现藤普坦得等人,笑嘻嘻地站在自己身后,当即将眼睛一瞪:“看什么看?还不抓紧时间?”
“好咧,大家都抓紧时间,赶紧去教室里坐好,准备上课了。”藤普坦得笑着招呼道。
今天,叶枫要在皇家理学院讲课,诺贝尔研究所几大实验室每个项目组都停了手上的工作,不管对电磁学懂不懂,甚至不管有没有接触过电,大家都来了,都想听叶枫讲课。
在研究所大部分人眼中,从小就发明篮球和自来水笔的叶枫,无疑是个天才,短短一两年时间,就让摄影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又发明了电烛、白炽灯乃至解决了酒味变异,更是传说。
叶枫也希望研究所的研究员,能够在实践的同时,多了解一些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研究水平,也鼓励他们利用这次机会,到大学里陶冶一番。
这些天他一直在整理材料,这个工作比发明困难得多,理解现有的成果,融入未来的知识,在体系化的同时,还要有充分的例证,以及适当的演绎。
叶枫一边准备讲义,还整理了一篇论文,是有关鼓式电枢的,投给瑞典科学院院报,这份明显带着工科风格的论文,科学院本来不愿意登。
负责这件事的藤普坦得征求叶枫的意见,很慷慨地提供了一笔赞助,论文在新一期的杂志中,马上就登了出来。
叶枫并不擅长学术研究,他希望通过讲课和论文,搞出一些学术成果,从而使自己,以及诺贝尔研究所,在学术界赢得一些地位,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法国的经历让叶枫知道,有的时候,社会声望也是巨大的资本,而学术上的成就,能让叶枫的身份发生变化,获得超然的地位,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让他的事业事半功倍。
就好比这次修电报线,作为企业家和发明家的叶枫无论怎么说,也不能让更多的人相信,他不是在宣传自己公司的商品。
但如果他拥有科学家的身份,影响必然不同,叶枫觉得,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就应该充分利用,无论是经济上、学术上还是私人关系上。
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叶枫的想法,在普通研究员眼中,叶枫是无所不能的,也似乎是无所不知,那么讲课这样简单的事情,自然不在话下。
普朗泰兴奋地走在校园的道路上,不停地东张西望,眼见到了教学楼前,忍不住大笑道:“哈哈,这就是大学啊!我也上大学了啊!”
不少研究员都和他一样,显得很兴奋,在诺贝尔研究所,他们或多或少参与了一些研究项目,见证了一些伟大发明的诞生,但他们从来没有进过大学,也不认为自己是研究人员、知识分子,潜意识中,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学徒,是工匠,最多能称得上技术人员。
格拉姆不屑地瞥了普朗泰一眼,冷哼道:“大学算什么,真没出息。”
“矮子,你说什么呢?”普朗泰没听清格拉姆说的什么,也知道那不是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