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越过后悲惨生活 > 第222章 河湾村的小学堂(第1页)

第222章 河湾村的小学堂(第1页)

在春天播种希望的,不止田地和养殖场,还有小学堂。

正式挂匾这天,除了赵家庄和辛庄营,连上湾、下湾的村民们都来了,几乎整个河湾村全体出动,即便家里没有适龄男娃的也过来看热闹,可见前些日子里正入户宣传得很到位。

这可是村里孩子们上得起的学堂。只要年龄在6岁到15岁之间,长学、短学都可以,不但教练拳、识字,还教算术和劳动,而且一个月只收10文。

由于小学堂办得很有特色,即便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也舍得节衣缩食送孩子过来,况且现在10文钱对于村里人来说,也不是难事,多给养殖场送些草料就能挣出来。

还有那不明白的直打听:“听里正说,还教种地,是真的不?”

“是,连种果树、蔬菜什么的都让有经验的人给讲解,还讲怎么养牲畜和家禽,我们小学堂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有那不相信的还一直问:“一个月真的只收10文吗?这样的本事可没人愿意传授?”

“只要10文,师傅在地里手把手的教,很值得的。”

还有那有疑问的:“真教算账吗?我们家小子15了,要是学会了算账,明年是不是可以去镇上当小伙计了?”

“能不能去镇上当小伙计我不敢保证,不过,学会了算术,起码以后就能帮家里算账了。”

之所以将算术作为教学重点,主要是感觉这小村庄非常落后、闭塞。就拿买鸡蛋来说,我可算见识到老太太收鸡蛋的情形,一人递出2文钱,一人捡出一个鸡蛋。要是直接给她十文,便算不出要给5个鸡蛋来。村里银钱流通只认铜板,导致每次发工钱,都得拎着沉甸甸的铜钱,让我深受其害。

匾额挂上后,正式招生就开始了,报名工作是在小学堂的院内进行的,纪先生负责登记,里正负责收钱和核对。看着带孩子前来报名的人络绎不绝,纪先生很满意,连回答家长的问询都不厌其烦,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份收入。

陈师傅却不关心招生情况,他又不分钱,不过我答应每月给他100文当做徒弟们的孝敬钱,虽然不多,也够他喝喝小酒了。

经过半年的训练,现在小安他们的拳法打的像模像样,可见陈师傅很是用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好像除了过年,一天也没懈怠过。我决定每个季节换季的衣服也给准备两套,他一个人,生活的保障更重要。

我又对他说:“给你安排在了第一节课,知道你喜欢早上练拳。我不指望你把他们教成什么高手,只要强身健体就行。所以,无论什么形式,带着他们去跑山也好,安排他们打沙袋也好,只要能锻炼身体就行,强度别太大,不要影响他们下面的课程。”

陈师傅点点头:“知道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要是有好苗子,能不能重点教习。”

“当然可以,要是有天赋的,你就跟我说,我也会重点扶持的。”

经过两天的时间,整个河湾村有84名适龄男孩前来报名,无一遗漏。按照年龄段,分了3个班,根据知识接收程度的差异,又给这3个班分别制定教学计划。小班的孩子以启蒙为主,大班的孩子以实践为主。

我反复跟纪先生强调:“我不指望能教出几个秀才出来,只要他们日后能懂礼、识字、记账即可,最好学有所用。如若真有天赋不错的,村里定会大力资助,还可以送到镇上去读书。”

士农工商,人们普遍都认为算术科目是商人学的,等次低级。所以这古代的私塾,只有一门课,就是语文,讲的是四书五经,不管理没理解,只管死记硬背。可只会写两篇文章,或会作几首诗,实在用处不大。古人的根深蒂固,我不得不反复叮嘱,以免他教着教着,又跑偏了。

专门去镇上的书肆根据纪先生的要求淘换了些《三字经》之类的简单书籍,都是手抄本,一本就几文钱。又去墨斋,批发了些次等的笔纸,虽然粗糙些,但胜在便宜。放到便利坊的杂货铺售卖,薄利多销,也小赚了一笔。

开学第一天,召开全体会,让孩子们搬着凳子都坐在院里。纪先生先带着学子们给圣人画像磕了一个,又和陈师傅一起受了拜,算是正式入学了。

里正作为名誉院长,最先发言,让大家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

老爷子作为副院长也讲了两句,让大家在学堂里听先生的话。

陈师傅给学子们练了套拳法,叮嘱大家以后要勤学苦练。

纪先生说得就比较多了,从儒家经典到诗词歌赋,从文字训诂到历史典故,讲的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犹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大家的心智。看来纪先生这人,学识还是很渊博的,怪不得赵竟成说他教导村里的孩子们绰绰有余。

在学堂里,我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于是便邀请了解甲归田的李伯给大家以讲故事的名义,讲述一下边关将士的艰苦,敌人的凶残和战斗的惨烈,就当给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作为执行院长,最后总结,让大家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直接来找我。

河湾村的小学堂就这样成立了,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私塾,但却如摇篮一般,怀揣着大家对未来的期望,承载着大家美好的梦想。这也是村里人对教育重视之旅的起点,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虽然只是村子里办得学堂,不过每年的招生季,总是门庭若市,周边三村五里的都来报名。日后也确实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学子,有文人墨客,有武将英雄,有官员政客,也有商贾巨擘,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书写着人生的华章,见证了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这些自然是后话。

学堂真是塑造灵魂、开启智慧的地方,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就是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