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宋清欢男二结局是什么 > 第304章 千古风流人物上(第1页)

第304章 千古风流人物上(第1页)

从筠州出发前往惠州前,姚欢和邵清向苏辙说明了段正严的来历。

苏辙的惊喜溢于言表。

以唐时南诏为前身的大理国,比宋帝国的建立,还早了二十余年。在大宋王朝的外交史中,大理几乎是唯一一个始终温顺且助力良多的邻居。

不说西夏,即使已经与大宋定纷止争百年的辽国,亦不会在官方的榷场里,售卖武器与马给大宋。

宋军从西夏人手里部分地夺回养马区域之前,极度缺乏马匹的大宋帝国,转向偏安西南一隅的大理国购买马匹。

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后,宋廷对于西夏由防御转为主动出击,成都府路、梓州路的官员先后奉命,出使大理国购买马匹。

当时,大理国的掌权者们,也是相当会做生意了,不仅兴高采烈地卖马,还很贴心地问宋朝官员:“铜和铁你们要不要?我们这里也有哎……”

苏辙虽不是变法派,但做过帝国副宰相的他,自是深知马、铜、铁这些战略资源的重要性,对大理这个邻国政权,岂会不存感念?

苏辙又是士大夫阶层里公开认同佛、道思想的人,并不独尊儒学,故而对于来自大理这个佛教治邦之地的王子,更充满了善意。

段正严,倒一改往日小童般的热情多话,表现出平静的承诺之意:“苏公,晚辈昨日方晓得环庆路旧案的一些原委。目下邵兄与姚娘子要急赴惠州移栽胡豆树苗,若京城有诏来,晚辈愿与自家这些侍卫,护苏公北上。”

“京城有诏来”这五个字,说到了苏辙的心里。

这两日,他辗转反侧,彻夜无眠。

谪居筠州两年,他自认心如止水,潜心向学。

去岁末,只应宣仁之诬传遍大江南北,苏辙才毅然追随兄长苏轼,上书言事。

履行完一位士大夫最后的发声职责后,他已平静地准备接受朝廷极刑处置。

那些时日,苏辙每晚,头一挨枕头,就能睡着。

现在,他反而睡不着了。

他想起了司马光……

他二苏兄弟,真正的恩师乃欧阳修,他们并非司马光的拥趸,甚至对此公的执拗古板颇为不喜。

故去多年的司马文正公,忽然莅临苏辙的脑海,乃是因为,苏辙记得,元祐初年,司马光被起复时,已经七十岁了。

他苏辙,今年才五十七岁。

这次环庆路旧案里,就算蔡京如苏颂所愿,被曾布斗走,御前首宰章惇,仍在。

曾布难道不趁热,做点儿什么,让自己在朝中与章惇抗衡的力量,充实一些?

苏辙对自己这位亲家,开始抱有越来越分明的寄望。……

春夏之交,江河水满。

微微偏西的水道,此季渐盛的东南风,官船的畅通无阻,所有这些因素,令携带胡豆树走水路的邵清与姚欢,从筠州出发后,没几日就到了赣地的南端。

姚欢手上有苏颂弄来的京师榷货务公文,虽然下了苏辙与筠州知州安排的漕船,在地的官员,依然帮他们配置了给公家纲运物资的马车与车夫,驮着他们与树苗,往广南东路(进广东)境内去。

姚欢担心咖啡树苗的根系保水,问首站的车夫,此去惠州须几日。

车夫道:“官人和娘子莫虑,公家既然允了你们沿途可换马,如今又尚未到雨季,就算是拉着车,你们又吃不得颠簸,至多也就十日内的马程,便到惠州了。”

“啊?”

姚欢与邵清都很吃惊,二人原以为,岭南的路,会很不好走。

“过了此县,不就是大庾岭吗?”

邵清抬眼望着不远处的苍茫山色,满脸疑惑。

“回官人的话,前头确实是大庾岭。正因为到了大庾岭,路才更好走。那是唐时就修出来的五十里坦途。”

他这么一说,邵清也记起来了。

多年前还在燕京城时,有一回,养父萧林牙下朝归家,阴沉着脸,连晚饭都没有吃。少年邵清小心地问缘由,养父道,自己劝皇帝从秋猎的花费里省一些出来,给大辽修路,便于镔铁运输,皇帝却充耳不闻。养父在深宅内院忿忿,甚至语出悖逆之言——自诩雄才大略,实则日见昏聩不堪,当年唐朝那个辞官的宰相,尚且知晓要凿山开路。

“那修路的唐人,可是宰相张九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