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李嘉诚的著作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装修示范单位,是效仿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另有创新。聘请著名设计师萧鸿生推出八款装修,可供买家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万多元一套单位。八款各具特色,最贵者也不至于贵到离谱,极易为买家接受并心喜。

14日恒基安排睇楼。公司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往返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私车睇客,可获3小时免费泊车。睇客免费享用早餐晚餐。这又是系列吸引睇客的条件之一。

毋庸置疑,是日必有大批睇客涌至新港城。

聪明的李嘉诚,岂会错失马鞍山睇客如云的良机?他做了一个非常着数(合算)的安排。13日晚,长实从媒介获悉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将新港城对面的海柏花园定价电传给各传媒,每平方英尺售4040元,较新港城的平均楼价要低60元。

本来,长实还没这么快推出新楼单位。但担心欲入马鞍山置业的买家会被恒基抢去大半,故在14日,火速请名师高文安设计监做示范装修单位,好赶到15日向睇客开放。时间太仓促,示范单位非实楼,而是模型。

14日晚,长实董事洪小莲出席恒威25周年酒会时向记者表示:“我们的海柏花园比新港城优胜好多好多。”

一般竞争对手在公众场合,尽可能避免过激语言,尤不宜直言不讳褒己贬他。《壹周刊》评议道:

“这个破天荒的评论,掀开了李嘉诚和李兆基马鞍山之战的序幕。”

两强对撼,在售楼现场更呈剑拔弩张之势。

长实的职员对参观示范单位的睇客说:“我们(海柏)平(便宜)过对面(新港)几十蚊(元)。我们也请设计师设计了,你有没睇过对面的装修同用料?我们的要靓得多。我们的设计师是高文安,没得顶(盖帽),你如果睇过,就知道没得比嘞,你有没睇过先?”

长实的现场职员个个这般说,自然是事先统一口径。

在新港城摆档售房的经纪商,亦大肆挖苦海柏花园:“我们这里潜质一流,有八佰伴购物中心,海柏连街市都没有,商场又小,没得比。”当睇客说海柏有靓景时,经纪商笑道:“论海景,马鞍山的都差,向西北。买新港的山景单位,向东南,咪仲好(岂不更好)。”

恒基造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与新港城相连的八佰伴商场开张,睇客如潮。周一起,就有买家提前排队,等周二正式发售。

长实见势不妙,又出“新桥”(新招)——周一晚11时左右,就在排队候新港城发售的人龙前(已有180人漏夜排队),挂出一条醒目的长幅:

“海柏花园每尺仅售3275元起!”

这大概是同业竞争最可怕的情景——顶烂市。一时间,新港城排队的人龙缩了截,跑掉近20人。自然到天亮和当日,有买家加入,结果不尽如人意。据《二李决战马鞍山》一文报道:

“翌日,新港城248个单位开售,恒基只派出筹号(注:凭筹号可购单位五个)逾200,反应不及嘉湖的楼宇,首天只卖出七八成单位,较预期逊色。”

单位公开发售,本是黄牛党最猖獗之时,直接置业者休想得到筹号,会被黄牛党挤出圈外,真正的买家须从黄牛党手中购买二手,甚至三手、四手的筹号。

如此淡市,黄牛党叫苦不迭,内部认购的代理商怨声载道,李兆基更是有苦难言。记者采访李兆基,李氏尽可能扮出轻松状,表示不会再减价与海陌对撼:“我都平了许多啦,对面实际上还只是平几十蚊一只,只要楼盘艰险,买家就不会计较这几十蚊。”

李兆基总算沉住气,不再与超人顶烂市。几天后,249个单位好歹推了出去。人们联想起美丽华收购战,李兆基力挫超人,胜券在握。这次马鞍山比拼,长实虽未令恒基铩羽,也总算杀了一杀李兆基处处与超人争锋比肩的气焰。

地产经纪界人士认为,马鞍山一役,标志着李嘉诚在楼市游刃有余,风骚独领的大好光景,行将成为历史——这确实有些耸人听闻。

人们记得在1991年,李嘉诚为表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向公众许诺:将在6年间,在香港投资400亿港元(注:不包括股票债务类的间接投资)。稳重的李嘉诚不会随便抛出这400亿,而是要寻找有利可图、切实可行的项目。

有人担忧,李嘉诚恐难兑现自己的诺言。

这种担忧,并非仅仅指楼市竞争激烈、货柜码头拓展失利,而是整个地产界后院失火。

第二十八章 地产群豪 称霸港九奈若何  升斗小民节衣缩食,却难置下自己的蜗居物业。即便有买得起首期者,亦要受炒家二手、三手的盘剥。一时全港怨声载道,激起港府遏制楼市投机风。地产巨头接招还招,控制全港上市公司市值过半的地产商,谁能奈何?

“10年前,当香港楼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房地产衰退中复苏,重新纳入又一轮升势之时,住宅楼宇每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的平均售价不过是700~800港元,而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小型住宅还不及这个价。而现在,豪华住宅每平方英尺的售价已超过13000港元,连远离市区的新市镇,楼价之高也令人望而生畏,普普通通一套住宅动辄要价数百万港元已司空见惯。拿一套建筑面积仅400平方英尺的小型住宅来说,目前售价约为240万港元。

“而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不过1。2万港元,为了构筑自己的‘小巢’,买下这种仅够建立‘二人世界’所需的小型住宅,除了要拿出首期72万港元的现款(按七成按揭)外,还要每月供款1。5万港元,才能在20年后还清全部楼款本息,成为真正的‘业主’。如果说,若干年前的楼价水平,年轻一代的‘无壳蜗牛’经过发愤努力,节衣缩食还可以承受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即使不吃不喝,也很难填满供楼这个‘无底洞’了。”

上述文字,录自1994年8期《今日港澳》中的一文。翻阅香港报刊,这类望楼兴叹,戟指鞭挞的文字处处可见。1991年5月18日《华侨日报》的《炒楼狂潮害苦了真正的用家》,以一悭俭积蓄的市民置业梦的破灭,倾诉“无壳族”的哀怨。

香港置业难,租房亦难。香港是世界租金最贵地区之一。据1990年资料,香港写字楼租金平均水平居世界第4位,每平方米月租为83。2美元,次于东京、伦敦、苏黎世;商业铺位居世界第一,每平方米平均月租619美元(4828港元),其次是东京、伦敦、纽约。在香港黄金地段,每平方米商铺月租,动辄要1000美元以上。

到1994年5月,国际物业顾问仲量行宣布,香港写字楼租金已超逾东京。

香港租金昂贵,不仅本港人士苦不堪言,外商更是怨声载道。香港美国商会主席马畋指出:香港的高租金,使不少美商盈利微薄甚至无利可图,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德国西门子集团总裁葛廷嘉,年前考察香港后向报界发表建议:“香港租金水平应在某一水平上停顿下来,否则不仅令一些海外企业望而却步,亦将影响外商在港公司的未来扩展计划。”

本港人士及外商群情怨怒,地产发展商与代理商首当其冲。本港地产公司有40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百余家。信誉不佳的公司有500家之多,也许是它们名气太小,舆论批评的矛头多指向蓝筹股地产公司,连信誉极佳的长江实业亦不可幸免。

《东方日报》1991年5月26日《地产发展商赚钱知多少》一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