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80后的游戏回忆录 > 第144章 冬天的记忆(第1页)

第144章 冬天的记忆(第1页)

老家冬天的记忆只有在小时候了,近十年完全没有冬天的感觉了,因为好几年回老家过年都能钓鱼一个礼拜左右,没有一点冬天的觉悟,湖南的冬天自古以来冷得跺脚,才会诞生无数烤火神器,从古至今,中部城市湖南和湖北两地都是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城市一天就能体会到春夏秋冬的四季,这点沿海城市也会有这样相似的场景,上午还可以穿背心,下午晚上就要穿上厚外套。

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难,冬天的时间持续越来越短了,不降雪的湖南冬天和平时的春秋两季差不多,好几年过春节,湖南都可以下杆钓鱼,米云体会了好几年,尤其疫情防控的那几年,由于延迟上班时间,春节过后远程办公模式,在老家就钓了一个多月的鱼。

米云小时候的冬天记忆还是比较深的,几乎年年下大雪,2000年以后,才是每七年一次大雪,冬天给米云的记忆,就是雪花和寒风,还好小时候不怕冷,也有说小孩子最抗冻,基本上都在外面跑,烤火都是大人的事,小孩子近烤火堆,也是为了烤红薯和糍粑,还有土豆和鸡蛋啥的,不在火堆烧东西吃,都不靠近火堆,小时候火堆里最好吃的东西也就是红薯、马铃薯、鸡蛋、糍粑等,大人喜欢烤橘子和泡柑吃。烤鸡蛋吃,估计有很少人吃过,那时候烤鸡蛋也是比较奢侈的生活了,鸡蛋打湿水,用普通书本纸包裹着,丢进火堆里烫熟,这种吃法也不知道谁发明的,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吃到过烤鸡蛋了。

湖南人的烤火习惯是世代相传的,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冬天随便进入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客厅里显眼的位置有几件烤火神器。湖南的冬天虽然没有北方的干冷,但是湿冷、刺骨的感觉同样让人难受,这时候一家老小围在一起,脚挨着脚互相取暖,感受到和谐、温暖的氛围。

虽然很多烤火工具和燃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但是湖南人的烤火习惯从未改变。湖南人的烤火习惯是源远流长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最早就是普通的木材,后来到窝蜂煤球,煤炭,最后到电火。

湖南的冬天虽然没有北方干冷,但是湿冷、刺骨的感觉同样让人难受。米云在北方城市工作过三年,也没有体会到北方有多冷,在北京三年的冬天有骑自行车上班,带着小手套就行,骑车到三航站楼,然后坐免费摆渡车去二号楼上班,可能是米云毕业后的那几年冬天刚好不冷,在京三年都没有下过中雪,下过一两次毛毛雪。米云回南方工作后,在广省这边十几年没有体会过冬天的感觉了,一年四季中,冬天的存在感最弱,连秋裤都穿不上,毛衣也没穿过,一件短袖或长袖,加一件外套就能过冬,甚至到春节前两天回家的时候都是穿凉拖鞋,一双凉拖鞋能穿一整年,除了回湖南老家要换冬装。

在湖南,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烤火神器。这种温馨、和谐的场景是每个湖南人独有的记忆。那种围坐在火盆旁互相取暖的感觉历历在目。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烤火的工具和燃料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但是这种烤火的习惯从未改变,成为湖南人的一种文化传统,城市里用电火,城市周边附近的依然用的是木材烤箱,只要有条件,人们还是喜欢烧木材火,只不过火箱更高大尚了,又能烤火,还能烧水炖菜,还比空调效果好,四十个平方内温度几十度左右,可以穿单衣,啃甘蔗。

烤火神器是湖南人烤火的重要工具,每个家庭都会有几件。城市里只能用电火,城市周边电火和木材火箱共用。

大的木火桶是湖南人常用的烤火工具之一,这种火盆形状方方正正,里面分两层,最下面有一个火盆,中间一层架子踩脚的,人坐在火桶的边缘四周,盖上被子就可以享受温暖了。现在,湖南人还会使用更加高端的烤火神器,除了烤火神器外,炭盆也是湖南人烤火的重要工具之一。

炭盆可以烧炭也可以直接用木柴烧,适合举办酒席或者有很多人的家庭使用。这种火盆的温度比较高,适合多人围坐一圈使用。在湖南的农村,如果办酒席客人多的话,还会去村子里借几个大炭盆,放在大房间里供客人取暖。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烤火的工具和燃料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但是湖南人的烤火习惯从未改变,这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在湖南,烤火的场景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烤火的习惯。这种温馨、和谐的感觉是每个湖南人共同的体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使用的烤火工具和燃料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但是湖南人的烤火习惯从未改变。这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体现了湖南人的独特魅力。总的来说,湖南人烤火的习惯是一种传统文化,是湖南人的独特魅力。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使用的烤火工具和燃料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但是湖南人的烤火习惯从未改变。烤火的场景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烤火的习惯。希望湖南人能够继续保护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南人的独特魅力。湖南人的“烤火箱”:超聚人气的冬季神器湖南人,特别是冬季到了之后,非常钟爱的一种装备便是“烤火箱”。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也将烤火箱做了升级,采用了不锈钢架子,外面套上带口袋的棉外套,并可折叠方便收纳,让多人围坐一起打麻将成为了最合适不过的选择。就连放钱的口袋也被考虑到,不愧是民间智慧。现在,当湖南人吃饭时,他们会将桌面直接搁在不锈钢架子上,下面用木炭或电暖炉生火,冷时便可以把帘子掀起来盖在腿上,将菜烤热,同时也让身上感到温暖。

湖南人的烤火习惯并不止于此,他们还喜欢在冬天食用腊鱼腊肉,而这些食物如果没有下面的火烤着,很快就会变冷。因此,若家里有客人来用餐,火盆也是必备之物。此外,在看电视时,他们还会使用长方形的大木火桶,大小适合四五口人的家庭,如需更大的也可自行定制。虽然这些烤火箱的结构与以前的差不多,但现在的款式更为优美,符合现代审美。

现在,他们在烤火箱中放的是电暖炉,有些人家烧炭的也改用环保炭,不用经常打开加炭,既卫生又省钱。

在条件较好的学校中,上课时还可以开空调,而没有空调的教室也只需多穿一些衣服即可。对于湖南人来说,烤火箱就像是西方人的壁炉一样,非常聚人气。实际上,我一直不理解那些没有供暖也不烤火的地方的人,他们是如何熬过漫长的冬季的呢?南方的湿冷使得衣服穿得再多也会觉得寒冷。当然,这也可能是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问题,湖南人民就喜欢烤火取暖。

湖南人的烤火箱不仅仅是一种取暖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虽然现代的电暖炉取代了传统的炭火,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湖南人对于烤火箱的喜爱和使用。

冬天烤火是必然要做的事,因为冬夏两季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这两季的早晚时间都不同,上班时间在这两季都会有变化,分别能提前或推迟一小时左右,这是米云家乡的特殊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从米云小学念书开始就是如此,天不亮就在上学路上,那时候不管是在村里上学还是外面村子上学都是五点左右出门,到了冬天就会变成六点左右出门。

冬天除了烤火,就是玩雪,玩雪的故事也回忆了不少,前面章节都有提及,本着尽量不重复回忆的原则,一般都不回忆前面章节说过的故事,小时候的冬天,真的是年年下雪,而且雪还不小,路上那时候也没有多少交通工具,因此基本上都会大雪铺路,也没人会主动去铲雪。

小时候的小孩真的不怕冷,尽管穿的衣服不怎么暖和,一样喜欢在冰天雪地里奔跑游玩,打个小雪仗还是可以接受的,丢手榴弹一样的丢雪团。还会跑到水塘边玩玻璃状的冰锥,用脚踩踏冰块,用手玩冰块,小伙伴的手冻的通红也不怕,依然热情不减,冬天玩水不为抓鱼,只是为了玩冰块,不光手脚玩冰块,还用嘴巴玩冰块,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小孩就知道,冬天玩冰块也是一件很平常的故事。米云记得那时候小学还有一篇朝鲜战争的冰块中救人的语文教程。主人公好像就是朝鲜战争中的罗盛教,在冰块水中救朝鲜小孩牺牲的英雄故事,当时的小孩还是有点怕冰块的,比较克制,一般只是在岸边小规模的玩两下冰块和冰锥条。

冬天烤火和玩雪,冬天办年货,冬天杀猪宰羊,冬天打糍粑,切糖酥,冬天放鞭炮走亲戚的事,前面回忆过不少,本章就不过多回忆了,回忆起来既幸福又有点伤感,太多的人几十年不见,比较亲的亲戚也是一样,时代的变化太大,全世界的老年化社会已经到来,还是希望亲友能多聚聚,社会生活太复杂,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人们的生存压力没有变小一点,生活还是一样的艰辛和无奈,很多事身不由已,社会压力,压的几代人喘不过气,代代相传,都在努力讨生活,不能停下脚步来享受生活,过多的不便多谈,最后科普一下米云的家乡湖南常德,湖北也算米云的半个家乡,米云父亲长大的地方,这里就暂时不说了,米云从小到大主要都是在湖南长大。

常德市年平均气温16。7c,面积约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人,常住人口人。汉族为主,有维吾尔、回、土家、苗族等24个少数民族。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三峡——洞庭湖、南岳衡山——张家界黄金旅游走廊的纽带与中枢。常德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德也是中国有名的“非金属矿产之乡”。

常德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热要热死,冷要冷死的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尤其像长沙这样的彩色,一天可能就会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气出来。

常德市年平均气温16。7c,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等作物生长。由于受地形影响,该地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西部山区,东部比西部略低,石门东山峰农场年平均气温9。2c,而石门等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c。中部丘陵区、太浮山与太阳山对峙形成向北敞开的簸箕形盆地,致使临澧、桃源一带冬季易受冷空气袭击。平原区安乡县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位于湖南省北部的常德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自古以来,常德就被称为湘西门户,滇黔咽喉。米云从小就住在湖南常德市,小时候会往返湖南和湖北两地,米云十三岁前每年过春节都会到湖北荆州那边的梦溪小镇走亲戚,暑假也有短暂的过去住一两个月。

关于常德名号的起源,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源于《道德经》,二是源于《诗经》,三是源于一位隐士对他的怀念,他叫善卷先生。无论如何,这足以说明常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由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德地区四季分明,夏季冬季相对漫长。夏天的平均温度介于26-34c,冬天则介于3-11c。尽管常德不像三亚、北海等城市冬天那么暖和宜人,但它却有夏冬不寒的特点。

毋庸置疑,常德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当地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常德的绿化率在2016年已超过40%。可以说,常德有城市的景观,有城市的景观,有山河、湖泊、城市的景观。

市中心有滨湖公园,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等自然休闲区。市区内有一些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常德可以说是一座绿色环城生态城市。

除了优美的环境,常德的城市建设水平在我国三四线城市中也很突出。桃花源国际机场在常德,高铁站正在建设,过江隧道和桥梁也多,可谓四通八达。

近年来,常德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迅速。如今常德的街道整洁,居民素质高,投资潜力大。

常德具有悠久的历史,最缺乏的是景点和文化遗迹。例如离城30多公里的桃花源古镇,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发生的地方,那里春天满谷桃花盛开,真是世外桃源。

它记载着当代着名诗文、书画、雕塑等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世界上最长的书法艺术墙。

德山孤峰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是常德文教兴盛、人杰地灵的象征。另外,大小河街、柳叶湖、壶瓶山等景点也是各具特色,值得一游。

近现代湖南常德也有名气,湖南境内好几座城市都和日军有大规模的会战。常德就有一次保卫战,日军攻入常德,还攻入米云四面环水出生的村子,只不过米云不知道鬼子还能扫荡到那么偏远的农村,如果不是母亲迷信,提及小时候在河边摸鱼落水的几次,米云几十年来都不知道鬼子进村的事,可能近七十年的人都不知道那段秘辛。米云听过很多版本的故事,从母亲口中才听到了真相,米云听到的其他故事都是谣传,一直以为鬼子打不进村里,一直以为村子只有三面环水,没想到本身是四面环水,只不过解放后填平了一条河道。村子里能知道真相的现在估计不到一手之数了。

母亲能知道也可能只是小时候偶尔听外公提及,因为米云母亲出生的时候,抗日战争就结束了几十年了,村里填平的一条河流,就是日军抛尸的场所,米云母亲也就是无意中提过一次,米云就深深的记住了,米云母亲迷信的认为那块地方有无数的冤魂在,水鬼一直在召唤替死鬼,母亲命大,尽管落水几次,都被救上来,躲过好几次,米云在村子里的十几年,村里也就只听说过一次溺水而亡的故事,而且还是米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三四小时抢救,都没有抢救过来,前文有提及,又扯远了,回到常德会战主题。

常德会战发生在冬天,已经不能想象那个时代怎么熬过来的,为牵制中国军队对云南的反攻,掠夺战略物资,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集中8万余人的兵力和130余架飞机,对湖南常德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中国第六战区在第九战区的支援下,集中28个师约19。4万人和100余架飞机,进行防御作战。11月2日,常德会战打响。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12月3日,常德陷落。

中国军队迅速从外围将常德地区日军包围,到12月底,中国军队恢复原有阵地。常德会战历时65天,日军伤亡1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5万余人。中国军队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保住了常德这一战略要地,使中国入缅远征军无后顾之忧,打通了中印、中缅公路。

最后算是为米云的家乡做科普,米云的家乡是鱼米之乡,山好水好,知名的山有张家界,不知名的山也有好几座,名人有哭长城的孟姜女,名胜古迹几千年的东西县城也有保留,米云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