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80后初中回忆录 > 第143章 秋天的记忆(第1页)

第143章 秋天的记忆(第1页)

春夏两季已回忆,春天记忆不多,夏秋冬三季其实还是有蛮多回忆的,春天是播种和百花盛开的季节,对小朋友的影响不多,小时候放风筝少,米云小时候对春天的记忆只有柳树和钓鱼,没有春游活动,那个季节没有新鲜的蔬菜瓜果吃,也没有较长的休息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课后和周末也没多少活动可以玩。夏天的记忆本来很多的,前面很多章节都有分享过相关的故事,钓鱼,游泳,干农活,乘凉,尽量不回忆重复的记忆,前面章节提到的,只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接下来还有秋冬两季的回忆,冬天的回忆,前面章节比较多的提及,秋天的回忆好像不多,秋天是承上启下的季节,接过炎热的夏天,又要为寒冷的冬季做过度,秋天也是比较重要的,虽然短暂,米云记忆中发生的故事不多,主要科普一下家乡秋天的传统文化故事,秋天在米云的老家中部城市湖南和湖北两地并不算短,农村当时有个土话叫秋老虎,米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意思,秋收就比较好懂,收获的季节,吃的东西在秋天都能吃到,蔬菜瓜果在秋季都有吃的,秋天落叶归根,到处都是枯黄的树叶落地,可以捡一堆树叶回家烧火煮饭,河堤上,水塘边枯黄的野草都是小伙伴们点火的地方,看着大火蔓延,都非常的开心,烧完一批,过段时间又会生长起来,接着再烧,野火烧不尽的感觉。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入秋时间差异悬殊。在西藏中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高海拔山区等地的部分地方,一般6月份就会判定秋天已来到;7月份,黑龙江中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等地也早早开启秋天的进程。

8月份,东北大部、内蒙古、西北地区大部、山西中部和北部、贵州中西部、四川中部等地也进入秋季的版图中。9月份,秋季前沿抵达浙江中部、江西北部、湖南中部以及广西北部一线,10月份到达华南南部沿海一带;广东和广西南部沿海地区以及海南岛、台湾岛等地要到11月份以后才会陆续迎来秋天。

大城市中,呼和浩特入秋最早,一般8月12日就迈入了秋天的门槛,海口则要等到11月26日,为最晚盼到“秋凉”的大城市,一南一北入秋时间相隔106天。

秋季最短暂的地区要数东北和华北了,大多在50天上下。在北京,小伙伴甚至调侃,“脱下夏装,直接穿上冬装”,感觉风衣是最不实用的装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温逐渐升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事实,并影响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气温升高,还必然对以平均气温来衡量的气候季节产生影响。

“月半十五,年怕中秋”之说。一年时光,转瞬就快过完了。然而中秋和重阳时节,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在农事节日上,也进入收获之期,经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之后,白天一天比一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长。此时让游子往往兴起“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深潭客奔家"的思绪,从而兴起不如归去,准备回家过年的感叹。

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气象大数据发现,1991年至今,我国多地的秋季都在推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明显。对比1991年至2020年逐十年的平均入秋日期,郑州、宁波、深圳等地的秋季推迟幅度最大,超过10天,南京、合肥、杭州、南昌、厦门、福州、青岛、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秋季也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从全国平均来看,20世纪90年代开始,春季、夏季偏早,秋季偏晚。

入秋时间推迟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温逐渐升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事实,并影响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气温升高,必然对以平均气温来衡量的气候季节产生影响。

秋天不仅来得晚了,长度也在逐步缩短。不少科学家对我国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地的入秋时间和入冬时间推迟,而且冬季、春季和秋季的长度均变短;从区域来看,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明显,东部地区变化比西部地区明显。

中国天气网整理了近三十年的气象数据发现,1991年以来,我国多地秋季的变化情况与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大城市中,长沙、宁波、杭州、上海、郑州、银川等地秋季明显“缩水”,幅度较大的宁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秋季缩短12天,银川、杭州、长沙也变少了7天至9天。

不管来得晚,还是变得短,都在提醒着我们“最富诗意的秋季”是一个短暂而珍贵的存在。

秋季(9月至11月),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实力尚在的暖湿空气相遇,锋面活动加剧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这就是我国华西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等地特有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

华西各地并非同时进入秋雨期,秋雨空间分布不均,年际变化也较大。

华西秋雨的显着特点是降雨日数多,有时30~50天,多则近60天,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两天在下雨。

1991年至2020年,四川雅安平均每年秋季雨日多达57天,占秋季总日数的六成多;四川成都和贵州贵阳的秋季雨日都为38天,占比均超四成。

湖北恩施、陕西汉中、湖南张家界、甘肃舟曲等地秋季雨日都在30天以上,占比都在三成以上,可谓“天无三日晴”。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道破华西地区多夜雨的特点。

农历七月,此时已进入中国时间生活历上的孟秋,即中国传统秋季的第一个月。此时长沙天气尚处于在烧烤模式中。很多时候,只要天气多变,长沙的某一天就可以体验春夏秋冬四季。

历史上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确在农历七月,但“三伏在秋”,也就是说最热的第三伏就在立秋后。更何况,三伏后,长沙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白天虽炎热,但早晚却明显会感觉凉意,尤其昼夜温差已特别明显,夏夜原本露宿屋外街旁的男人们已将竹床移入房中,担心“被打露水”,新凉天气就此开启长沙秋天的明洁。长沙亦有俗语称“七月半,看牛伢子伴田坎”。

当一夜之间,长沙街头,忽然满街都传来稚嫩孩童唤出的“扯麻糖”吆喝声,这一准到了农历七月的孟秋时节,而七夕节、七月半的“鬼门关”也已临近。小孩买卖扯麻糖,也被列为初秋“长沙怪习惯”。

“扯麻糖”在长沙历来就是一种呼应节令转换的食物。扯麻糖,据说是利用夏末初秋新获谷子发芽制成麦芽糖后再加工而成。

扯麻糖应市,带有农事收获后“荐新”的意味,也表明初秋已经来临。尤其市面卖扯麻糖和卖扯麻糖的,几乎全都是蹦蹦跳跳的小孩。那时就是从一声声扯麻糖叫声中,长沙城内的市民会惊觉:呵,炎夏终于已经过去,初秋已经来临,内心中会感觉似有一丝丝新凉,开始从乡间向城内街巷弥漫。

农历七月,长沙满街小孩买卖扯麻糖习俗,来源甚古。晚清民国时期,外地人初到长沙,忽听得满街一片“扯麻糖”声,往往惊得目瞪口呆。

1917年,从5月9日开始,长沙《大公报》连续刊载一组《长沙乡俗竹枝词》中,写尽长沙民俗风情,在开篇四首《长沙乡俗竹枝词》中,就以“扯麻糖”为题,写道:孟秋朔日鬼门开,习俗家家接祖回。

每到七夕至中元节,长沙俗称“鬼门关”时节,在蔡锷路等处街头,偶亦能遇上成年小贩推着贩卖扯麻糖的小车默默经过。只是当初老长沙城中与断续蝉声相伴的稚嫩“扯麻糖”声已不再可能灌满我们的耳朵了。

牛郎织女神话,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名“乞巧节”“女儿节”,这是中国古代一个专属妇女的节日。是夜,夜观天象,据说可见牛郎、织女二星相会于天河。

唐诗中杜牧已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名句,之前在公元六世纪生活的南朝宗懔已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夕节风俗,说当时妇女于天上牵牛织女相会之夜,“结彩缕,穿七孔针”,又“陈瓜果于庭”向织女“乞巧”等,这些风俗与1200年后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长沙县志》等书记载的长沙七夕风俗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可见风俗传承,并未变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