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章节回忆了豆腐花和酸梅粉,一个是市场常见的,一个已经消失了,都比较有代表性,第三个食物回忆什么,原计划是水果类西瓜或者冷饮类冰柜雪糕,比较有现实意义,过往平均每月都有十次购买西瓜吃,近大半年一月仅有一次,这就是生活的无奈,以前习惯还要三元左右一斤,现在明显下降了一半,1。5元左右就能买上一斤西瓜,在广省这边生活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吃西瓜,全年恒温,全年凉拖鞋,记得除夕过年前一天回家上班都是穿的凉拖鞋。今天回忆什么,还是回忆市场常见的,今天的主题就是猪肉。
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大部分人还不算富裕,尤其在农村,人们只求吃饱,不奢望其它的,一顿三餐能吃上白面、米饭,就已经很知足了,节假日如果偶尔有一顿猪肉吃,那味道简直太香了,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能吃掉一盆红烧肉,一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待遇,那时候的猪肉真好吃,肉烂味香,反观现在的猪肉,腥味大、肉质柴,口感一点也不好,有人说生活质量提高了,山珍海味都尝过,自然也就不稀罕猪肉了,还有口味也会喂叼,其实这样理解也没问题,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没说对,那就是猪肉是批量养殖,吃饲料长大,还要注射各种药物,试问这样的猪肉能好吃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猪肉吃着不如以前香了。尤其是70、80后以前出生的人,感触可能更强烈。小时候的猪肉一下锅,滋滋冒油、喷香扑鼻。谁家吃了一顿猪肉,隔壁都能闻得到。儿时猪肉的味道大家还能记得吗?与现在的饲料猪肉相比,简直不可一比。
现在科技发达,不仅能天天吃到肉,而且还搭配着食谱做各种各样的肉吃,烧烤煎炸样样俱到,但还是觉得越吃越没意思。总是忘不了八九十年代的肉味,那时候没有物流,也没有送货上门,隔三差五,会有商贩骑着自行车绕村一周贩卖,但不是农忙请客季节,一般也不会有预算买猪肉吃,平时想吃一顿肉,显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那时候的肉总是那么香,那种吃肉的感觉总是让人忘不了,到如今只能成为回忆,连做梦都想穿越回去,再尝尝当年的美味。
八零后们都知道,那时候几乎不存在买肉的说法,大家为了脱贫致富,几乎家家都有自己养的猪。由于家庭大,子女多,养了一年的猪都要留一头好的,到了年前就宰一头留着家里吃。
现在的快速饲养方法和自家养的猪几乎没可比性,那时都是由着猪的性子自己长大,爱怎么长就怎么长,用句现在的话叫散养的猪,吃起来感觉自然不一样。米云记忆中一直到大学毕业,米云家从来没有断过养家猪,从米云几岁起,就养猪,虽然只有两三头,会留一头猪自家吃。甚至还有好几年养了一头母猪,每次都能下十几个小猪崽。
尽管现在买更高级的猪肉,也找不到小时候吃肉的感觉了,不管黑猪还是野猪,味道吃起来都没那么香了,一道菜完全靠无数佐料撑起来。
以前养一头家猪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喂的全都是粮食作物,像稻糠、花生渣子、刷锅水以及剩菜剩饭等全都拿来喂猪,甚至有时还给猪加顿餐,喂上一些萝卜、红薯秧子、菜叶之类的东西,好菜好饭还有水果吃,猪吃的好,自然肉就长得好,一头猪能长到300多斤,不像现在的猪,只要长得快就行,追求数量却不注重质量。
像蛋、奶、肉等,好像一切东西的质量都在下滑,每天吃的都是些抗生素与生长激素催化出来的肉质,现在吃肉再也吃不出以前的香味,那种猪肉的味道,充斥着八九十年代一代人的记忆,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就把这种美好的回忆藏在心底吧,再用石头压牢固,好怀念那个时候的原生态食物。
随着在外地打工时间越来越久,对于吃猪肉的感觉是越来越没有肉的味道了。外头的猪肉吃不出肉的味道,每当此时总是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猪肉。米云一般都是在老家带肉到广省这边,每年都带上几十斤接近百斤的样子。市场的新鲜五花肉偶尔买一两次吃。
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都有过帮父母去山里打猪草的经历。背一个竹箩,从小溪边打水辣椒草,在山里打麻叶草、折耳根、还有各种嫩的藤。在年底屠宰猪的时候,还要用烧纸包着瘦肉在柴火灰里闷熟了吃,味道特别的香。用新鲜的肉炒的菜,菜都粘上了肉的味道特别的好吃,特别是肉汤,能回忆其中的美味,却感觉词穷无法描述它的真实味道。
农村里面每当屠宰的猪肉留够过年的新鲜肉后,都会进行腊肉的腌制。腊肉比起现在的饲料猪腌制的腊肉,瘦腊肉在味道与口感上都要好吃很多。现在的腊肉吃起来有一种啃木皮的感觉。以前那些肥的腊肉很肥,吃起来油鼓鼓的。现在的饲料猪出来的肥腊肉吃起来没有油腻的感觉。
这种口味的差异,其实就是喂养方式的不同引起,导致肉质与口感的不同。传统用草料喂的猪,猪食是经过柴火将多种草料煮熟后再添加部分糠进行喂养的;现在养猪场用饲料拌水或者直接倒入干饲料,让猪自由采食。导致两种喂养的猪达到相同重量的生长时间长短不一,影响了肉质。
用传统草料喂出来的猪需要一年半至两年的生长时间才能达到200斤以上。各个季节使用的草料也不相同,春季吃的是菜园里的萝卜、萝卜叶、刚出生的野草等;夏天以野外的各种可食用野草为主,如芭蕉叶、折耳根等;秋天喂的是红薯藤、红薯、老南瓜以及野外还带青色的草料;冬天吃的是干红薯藤等晒干的草料为食。在所有草料进行喂猪前,都会用灶房里的大锅将草料进行煮熟,煮熟后会添加少许食盐,冬天相对其它时间添加的糠要多些。
猪吃各种不同的草料,吸收了不同的营养物质,其生长相对缓慢,骨骼也能发育完善。肉的口味与口感都比较好,营养更具有价值。
养猪场使用饲料喂出来的猪最多半年就可以达到200斤左右。猪从进场到出栏一直食用的都是同一种饲料。饲料是按猪生长所需要营养进行配制的,只要能长大就好。
在喂养的过程中,都是干食倒入食槽,渴了就自己去自动饮水的管子边上喝水。饲料中没有更多其它的营养物质就连猪都有可能缺钙。
现在猪肉市场95%以上都是用饲料喂大的猪肉,而真正用传统方式喂养出来在市场上销售的基本没有。剩下的5%属于散养的猪肉,肉质相对饲料猪要好,只是价格要贵很多。真正传统的养猪除了自己家老人准备给儿女养着过年吃的,市场上面基本没有出售。
造成传统养猪方式的弃用,主要在于出栏时间长、经济效益低、烧火煮猪食麻烦,并且随着养猪场的发展,猪肉的购买更加方便,所以养的人就越来越少。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回忆起了儿时吃过的猪肉,也在寻找可以买到那种猪肉味道的地方。
米云记得农村的八九十年代几乎家家都养猪,而且喂养差不多一年才杀猪,多余的猪可以卖钱。
喂猪用的都是稻谷粮食,玉米面,高粱面,压榨花生油后的花生皮,还有去山里,地里拔草喂,不管北方还是南方,都是传统养猪方式,几千年就是这样养猪,用稻糠和麦糠粗粮加杂草养猪。再有就是刷锅水,也就是泔水,兑着红薯和玉米面之类的喂猪。
那个时候的猪肉真的香,吃不了,就用盐巴放瓮里腌起来,俗称腌猪肉,一年也坏不了,能吃一对年,接上杀年猪。那个年代没冰箱没办法,现在有冰箱了,也腌制腊肉。米云家至今都是每年灌香肠和腌制腊肉腊肠腊鱼等各种食物。
在南北方的农村,过年都还流行杀猪菜,内脏、肥肉都是抢手货,那时肚子里油水少,人人都渴望吃点猪肉,猪肉能制成很多美食,炖白菜、炸肉丸子、清炒、红烧、汆丸子、晒腊肉、灌腊肠,在我们老家,没有腊味就好像没有过年,腊味既能自己吃,还能招待亲朋好友,那时候买猪肉,基本不去超市,都是去屠宰户家里,每次杀猪前,小孩子更要围观,图个热闹。
八十年代的猪吃什么?想必只有老年人知道,很多年轻人没见过,听老人讲过,自家饲养的猪肉,主要吃野菜、菜帮子、豆腐渣、酒糟、玉米面和泔水,农村养猪也是圈着养,让猪吃了睡,睡了吃,那样才能长肉。
自家养的猪肉,简称为“隔年猪”,也就是第一年喂养,第二年宰杀,那时候条件差,能长到一百多斤,就算成年了,再看看现在的猪吃什么?一辈子全吃猪饲料,而且饲料里面,还添加了乱七八糟的化工品,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防霉素等,而且还要注射各种药物,抗生素、抗病、抗虫等,导致了猪肉很难吃。
有的人说了,只有从源头改良,猪肉才能好吃,难道养殖户就不能像从前那样喂养吗?喂食蔬菜、粮食、豆腐渣等,别让“饲料猪”流入屠宰场,其实您这样想就错了,养殖户不是慈善家,人家搞养殖也是为了赚钱,只有这样喂食,猪肉才长膘快、出栏快,回本也快。
不是喂不了蔬菜粮食,而是不能喂,因为那样猪肉长得慢,回本慢,反正自己又不吃,只要能快速回本就行,猛喂饲料,狂打药物,把猪的生长空间缩小,就是让它睡了吃,吃了睡。
原来的农村,流行劁猪匠,把小公猪的睾丸,和小母猪的子宫割掉,为的就是让小猪听话,避免成年期发情,光捣乱不长肉,现在养殖场的技术很高,完全不用劁猪,而且改用药物注射,这样虽然效率快,但是猪肉非常难吃,虽然药物可以抑制发情,但是也影响了猪肉品质,很多人反映买回家的猪肉腥,其实跟猪注射药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漏打绝育针,或者猪对药物有抗体,那肯定又腥又骚,任凭你技术再高,也是百搭,恨不得连锅一起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