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80后动画片回忆录 > 第48章 插秧割谷(第1页)

第48章 插秧割谷(第1页)

插秧割谷也是小时候不能忘却的记忆,因为在居住的两个村子里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两个村子都是分别生活了十年以上,虽然米云亲自插秧割谷的场景不多,但亲眼目睹全过程的场景还是太多,亲自下田插秧割谷的也有几次,两个村子的田地里都留下了米云的脚印。

插秧割谷一般都会是群体劳作,尤其在80和90年代基本如此,因为人多力量大,进程推进的快,自家人弄自家的就会慢很多,时间要拉长很多,在村里,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所有亲戚每年都会帮外公家插秧割谷,然后吃还没成熟的橘子,吃的津津有味,哪怕牙齿都快酸掉。

那个时代,到了麦收时间,得选一个阳光的好日子,全家老少齐上阵,拿上镰刀,带足水,带上干粮,不等天亮就要赶到麦地里挥起镰刀开始割麦子,一干就是一整天,吃完三餐接着干,干上一整天,腰酸腿疼要半个月。

“双抢”,是湖南这边的土话,不知道湖北用不用,就是农忙季节,而且是没有蔬菜成熟的季节,需要上街去买菜,湖南一带早稻抢收和晚稻抢种的简称,它是农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双抢”是指抢时间、抢季节。之所以要用“抢”字,是因为“双抢”进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每年最好是在八月一日前插完秧,那时妇孺皆知的一句话就是“不插八一秧”,我们把双枪也叫做“割早插晚”。

先说割早,就是割早谷。割谷通常由大人们来完成,小米云也用镰刀割过稻谷,齐根去割稻谷。割完稻谷放成一堆,统一放成一小堆,然后运回家附近,进行下一步的脱谷,95年前的时间段都是边割边手工脱谷作业,用手和脚踩,半机械化脱谷,95年后期,后来都统一用脱谷机自动脱谷了。

“双抢”,是南方一带早稻“抢收”、晚稻“抢种”的简称,它是农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抢收”的最后一个环节--脱谷粒。

再说插晚,就是插秧。扯秧是插秧的前奏曲,活路虽不算太苦,但得天亮前进行。一大早,大人们就要前往几里路的自家责任田,在秧田里一边左手帮忙捋一边用右手使劲扯,将秧苗一小把一小把地拔出后,再用一根稻草按一定规矩扎成一把一把,就着稻田的水洗去根系上的泥,随意码放在水田里。然后用扁担挑着“秧架子”挑到已经翻整好的空白的水田里,等待我们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就是将秧苗插下去。

插秧在农村是个明轻暗重的活儿。站在水田里,左手捏一把秧苗,拇指和食指连续不断地捻分出一小束(约有五六棵秧苗),右手接过来,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那束秧的根部,快速插进水下的泥里,不深不浅,适中为宜。插秧时,要控制好行距和间距,过密过稀均不利于增产。每插一蔸秧,腰如同装了弹簧一般,抬起来、弯下去,反反复复,只有这个机械动作。时间一长,其运动量之大,可想而知;劳累之重,不言而喻。除了大人们无怨无悔地插秧外,小孩子们大多插一会便要歇一会了。

有大太阳的时候,上午插秧还好,待吃过午饭后,头顶烈日炎炎,赤脚下田,脚被烫得不敢下水,此时水田里的温度在太阳炙烤下估计已达50度以上,插秧简直是在受酷刑。弯腰插秧时,人的脸离热气腾腾的水面仅一尺左右,那臭泥热浪灼面,满脸满面滚下豆大的汗珠,源源不绝,眼睛难睁,满手污泥,只能用袖子猛劲揩。

插秧一般都是倒退着进行,手中一边插,脚需配合着一边往后退。“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看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就是倒退着插秧的真实写照。

这活儿最累腰,插上一天,腰就像断了一样。插秧时,最大的享受是伸直腰站一会儿,那种幸福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就是“双抢”。一直忙到将所有的秧苗插下去,腿疼得数日后才好,稻谷在门口翻晒,老人们举着长长竹竿开始“哟嘻、哟嘻”地赶麻雀,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往往要等到八月中旬,“双抢”才真正结束。这时,每个人都被晒得黑黝黝的,跟非洲人无异。

好在从2000年以后,我们南方一带就只种中稻了,一年种一季,不会两季了,也有种两季的农户,很少了,受天气气候影响,国内之前还有三季水稻的地方。

现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还请人或者用机器栽种,自然就不用“双抢”了,“双抢”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那种刻骨铭心的辛劳,大多数人已不愿提及。

再说割谷子的事,一般在七月,田野里的稻谷成熟了。一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微风拂过,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金色稻浪,看起来就是一幅动态的田野图,还专门有一首金色麦浪的歌曲形容稻谷成熟季。

天蒙蒙亮的时候,各家各户就开始出门啦,要去收割稻子了,再不收割稻子就成熟过头,禾叶会断折下来,就不好割了,那时候的人们晚上没有娱乐活动,睡的早,也起的早,学生也是,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上早字。

收割稻子的时候,要弯下腰用镰刀一茬一茬地割下稻子,割完一整块田,腰都酸了。然后,要把一把把的稻子放进脱粒机里脱粒、装袋绑好。

一袋一袋地扛上拖车,用力拉回家,到家还要一包包扛到楼顶,晒在地毯上。那时候是真的很辛苦,夏天的太阳是热烈的,尽管刚过十点,阳光就很晒人了。在空旷的田野里,整个人都暴露在阳光下,脸上的汗滴顺着脸颊滴到稻子上、田地里,背部的衣裳已经湿透了,一个成语可以概括——汗流浃背!整个人又累又渴又热,难受得不行。下午,人们三点多就去割稻子了,一般割到天黑,再也看不见路才会回家。那时候小孩放学就要在家做晚饭,等大人回来一起吃。

但是,这是我小时候收割稻子的场景,现在都不一样了,收割稻子不再需要拉脱谷机,不再需要人们一茬一茬地割,而是来了一台又一台的收割机。

收割机很大,一块田,一块很大的田,就七八分钟就可以收割完,人们只需要拿袋子去装,然后,用摩托车拉回家,用小型升降机升谷子上楼顶,整个收割的过程省时省力,不再被晒得汗流浃背,不用扛着很重的稻子爬楼梯!对了,耕田也不再用耕牛和爬犁,而是用打田机,打出来的田泥更细更好插秧。

农村80和90年代生活过的朋友,可能都还记得插秧割谷的事,那时的农村每年都是种两季水稻的,一季的话在放暑假半个月左右开始收割,那叫早稻,收完早稻就马上种下晚稻,晚稻要赶在立秋前栽种完成,一旦立秋后再栽的话,收成就会减少。

因此,那时的农民最怕的就是双抢了,非常的辛苦,既要收早稻,又要种晚稻,有时为了赶时间晚上在月光下插田,不但忍受饥饿,还要遭受蚊子的叮咬。湖南湖北一年两季就累的够呛了,国内南方还有一年三季水稻的,人工种植收割还是比较辛苦的,机器收割的就另当别论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二十年来,农村人由以前整年呆在家里种田,慢慢的改变成只有在农忙时回家做一下,平时的话都是在外面赚钱,家里没有更多的劳力来投入生产,要么就种植一些易种易收的作物或者懒庄稼。

更多的村子,则选择土地流转,把大片的农田流转承包给专业农场主或者私人老板,只留下几分口粮田栽种自己吃的粮食。这样一来,农户既有了固定的田租收入,自己还可以进城打工,每个月获取一定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不种两季粮,只种一季,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农村劳力跟不上,青壮年进城务工赚钱是现实所迫,留守的是老弱妇孺,只能随着时代调整,大多数农户目前的种植模式是:一二亩种植水稻,保障一家人的口粮,其余的一部分种植包谷,油菜和棉花,养殖家禽和家畜,其余的就发展种植水果、蔬菜。如果家庭人口少,水稻采收后稻谷够一家人吃2年左右,那么第二年就不再考虑种植水稻,而全部发展种植经济作物。

社会发展的真快,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现代化建设脚步真快。收割稻子不再用镰刀,而是用收割机。

耕耘田地,不再用耕牛,而是用打田机。喷洒荔枝不再用喷雾器,而是用喷雾手枪。电视机也变了,不再是只有黑白电视,而是彩色电视,还有液晶网络电视。

电冰箱进入了家家户户。有什么需要保鲜的、吃不完的都可以塞进冰箱,不会再浪费。煲饭不再是用柴火烧,而是用高压煲压的,饭更香了。洗衣服有洗衣机,不再用双手搓洗,用桨拍打。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农村就已经大变样啦。已经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跟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过去的插秧割谷只能存在回忆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