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太宗谓侍臣曰 文言文翻译 > 第42部分(第2页)

第42部分(第2页)

“哈哈,这你可说错了。论起作诗,我陈易之从来不会服任何人。那只不过是一时优劣,说不上谁好谁坏,指不定哪天我就写的诗传颂天下。我真正佩服的,是罗兄弟能够毅然舍弃了这官身,静下心来读书。”陈易之对于作诗这件事情,可是有自己的骄傲,所以他详细解释着。

“之前长安城里传说秘书省有个罗校书,一天除了处理公务吃饭睡觉之外,就是读书。我是不相信的。跟我一样的大有人在,要知道我等苦读书是为了博得功名,但是有了功名之后,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本来就不多,何况这传说中的人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

喝口酒,陈易之继续说道:“谁能想到怀疑了几个月,突然间就有人跟我说,传说中的那个少年居然直接辞官去苦读了。这让我们这些考了几次榜上无名的人情何以堪。你是不知道,我有个朋友,听了进之为了读书辞官的事情,直接扔下长安城里的娇妻美妾,搬到城外一家山寺中读书去了。”

屈突诠感觉天下还有这等傻子,就因为听了罗彦辞官就抛下享受去忍受寂寞的。

“看来我这还有这个作用,居然无心之中还能激励别人。”罗彦有些自嘲。

“你别小看你自己,若是你真能如同外界传言一样苦读三年,恐怕一朝出世,我等都要仰望你了。想想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家伙,读书居然还没有一个少年用心,我看这圣贤书,怕是在我等的手里就是乞求功名的捷径罢了。”陈易之说这些的时候有些失意,虽说罗彦考的是进士科,比明经科要档次低一些,但是人家为了能好好读书都敢舍弃功名,自己这些人却没有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这话陈兄可说错了。我等读圣贤书,不是为了窝在草舍中自娱自乐,而是要凭借我等胸中所学,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不然,做一介山野农夫,反倒是自在的紧。朝廷既然给我等一展才华的机会,虽说是借这圣贤书上位,但是只要时刻心怀国与民,便是自污又有何不可。”罗彦说这些话的时候却是发自肺腑。

读了那么多书,带给罗彦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越来越大的责任感。他爱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也热爱这个时代,既然自己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些不好的事情。

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什么时间,只要是流着华夏民族的血液,这份根治在血脉中的民族魂就不能丢。无论贵贱,都是同胞,有了能力,为什么不能去做些帮助别人的事情。

第七十三章 庐州城中见义兄

和陈易之屈突诠两人把一坛好酒喝完,时间还早,莺儿小姑娘吵着今夜要玩个够,所以罗彦只能早早回去休息。虽然年轻人精力旺盛,但是过完这个节罗彦就要启程回庐州,还是得省点精力应付这长途旅行。

虽然今夜上到皇亲贵胄下到贩夫走卒,在朱雀街都能看得到,不过罗彦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热闹这种东西,凑一次就已经够了,次数多了,反而会感觉厌烦。也就莺儿这种不怎么出门的小姑娘,因为能够玩到第二天黎明,才会那么兴奋。

当晚,莺儿小姑娘依旧期盼着罗彦能够大发神威,多参加几个诗会,多赢点东西。虽然罗彦确实现在需要不断刷声望,但是这可不代表罗彦就喜欢用这种赶任务一样的方式去做。所以拒绝了好几次莺儿的要求,直接让小姑娘生闷气到天亮。

翌日罗彦就准备形状要离开长安了。

罗彦此行带的东西不多,从车行雇佣的马车一大早的就等在了陆府门外。和陆老先生一起吃过饭之后,罗彦就在陆德明夫妇和莺儿的目送中离开了陆府。原本莺儿还想着把罗彦送出城呢,不过被罗彦严词拒绝了。开玩笑,去东市逛都能走迷路的人,还想着出城。

在长安城里的朋友现在只有陈易之和屈突诠两人,崔氏兄弟还窝在老家,不过也来了书信表示歉意。

此时此刻灞桥上也是一片残雪,柳枝也还是一片枯色,所以屈突诠和陈易之在城门口和罗彦喝了送别酒,就算是送别完了。

从长安到庐州陆路最短的也有九百多里路,经过商洛,从南阳中转,路过信阳,再到六安,然后到庐州。

这才是正月,北方的冰雪尚未消融,所以基本上断绝了罗彦走水路的可能性。所以罗彦也只能每天窝在车上读书,也只有到吃饭和住店的时候,才会走动走动。

马车虽然说在理论上可以时速达到三十公里,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而且中途又没有办法换马,所以一路上走的也不算快。何况路况也不太好,一路走走停停,居然走了足足半个月才到达庐州。

就算是这个速度,车夫也是连连说这次走的相当不错,路上没有出什么状况,不然一个月都有的走。

到达庐州之后,爽快地付过雇车的钱,因为这个速度虽然不快,但是已经快的超出了罗彦的预期,所以罗彦还多给了车夫一百文赏钱。这样的大方让车夫连连感谢罗彦。

到了庐州,到了自己名义上的故乡,但是罗彦并没有什么喜悦的感觉。

来这里完全就是出于他的承诺,如果非要揭穿的话,那就是系统的任务。罗彦的前身那位义兄,罗彦自己也是十分好奇的。在这个乱世,自己的日子过的紧张,居然还能帮助罗彦进学,这可绝对是了不起了。

不过天色已经不算早了,罗彦也不能就这么丝毫没有准备就到自家义兄的家里去。罗彦此行之前,有心想带封信给这位义兄,但是自己交友的圈子就那么大,大正月也没有来自庐州的客商,所以这捎信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因此,这会儿罗彦完全就是在突然袭击。

好在罗彦站着的附近就有客栈,所以只能在这里先窝一晚了。

晚上整理过之前残存的记忆,罗彦对自己这位义兄的住址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当然了,家庭情况也了解了个大概。

罗彦的义兄叫做冯常,土生土长的庐州人,比罗彦大十岁。家中如今也只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冯常家中在庐州城外有些土地,基本能够满足一家的生活所需,加上他也勤快,农闲的时候就在庐州城中做点小买卖,所以也就有几个余钱。

冯常少年的时候父母双亡,刚刚进学读了几天书,就迫不得已担起养活家庭的担子。所以当初见了同样父母双亡的罗彦,也算是同病相怜。正好罗彦一直表现不错,冯常就在罗彦进了府学的几年一直给予罗彦生活上的帮助。

其实对于帮助罗彦这件事情,冯常压力也越来越大。自己的枕边人一直对这件事情抱着反对的态度,经常为了这个吵吵。而且,自己的一对儿子也年龄大了,也是到了蒙学的年龄。加上罗彦的那份,一家人生活也是相当拮据。

好在罗彦第一次参加进士科,居然就中了。这下子冯常也是长舒一口气,自家那娘们终于不用每天都在自己耳边唠叨了。和罗彦一同去赶考的士子还带来了罗彦的一封信,说罗彦授了从九品的官,和庐州城中的县令都是一个级别了。而且到了第二年,罗彦还会回来看自己。

罗彦当多大官,冯常都不在意。真正让他高兴的是,罗彦没有因为当了官就把自己这个义兄给忘了。还带了银子,这已经能抵得上历年来他零零星星给罗彦的钱了。冯常还记得,当晚他把罗彦给的那几锭银子放在桌子上,自己的妻子那种惊呆了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的样子。那叫一个爽快。

此后虽然冯常走在街上都能感受到四周的人羡慕的目光。虽说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是精神享受那才是王道。而且,以往官府的小吏吆五喝六的,如今见了自己也还能客客气气说几句话。

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兄弟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庐州,但是冯常在一过年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准备。家里有了余钱,冯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