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太宗谓侍臣曰 文言文翻译 > 第67部分(第2页)

第67部分(第2页)

既然如此,那就从头开始,好好的按照系统的指引,开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吧。

理想是好的,但是现实很骨干,别的不说,就说明天这个助教的工作该怎么做,罗彦就是一阵懵逼。没办法,拿出如今的启蒙读物,好好从头开始阅读,准备明天哄小孩子吧。

不同于后世开蒙的时候所学的三百千,此时蒙学的读物基本上就是前朝的一些著作,如《急就篇》《开蒙训要》《千字文》之类。所以罗彦这个时候就准备通宵达旦,把这些书籍好好看看。要是明天教小孩子的时候丢了人,那自己这辈子可就是毁了。唐唐一个著作郎,连本开蒙读物都教不下去,可跟后世的砖家叫兽不会教小学生那是两码事。

虽说这几本字数确实少,但是里头涉及的典故确实非常多的,要是再加上些劝人向善的三观导引,那里头说道可就多了。所以往往开蒙读物正文也就上千字,可是要给开蒙读物作注,恐怕上十万字都有些少。

好在罗彦这几年也不是白混的,上千卷书籍读完,尤其是读了几部类书以后,很多典故明了于心,所以三本书,花了罗彦整整一夜,终于算是读完了,而且里头所有的典故之类全都弄清楚,不要说是教那些孩子,就算是和虞世南这些大儒们讨论这些书,罗彦也根本不虚。

等窗外的阳光代替了油灯的光线,罗彦终于知道天已经亮了。还好罗彦年轻,饶是在昏黄的油灯下边看了一页书,这会儿也就眼睛有些酸涩,用冷水好好冲了一把脸,不消半刻,罗彦的脑子就清醒过来了。陪着陆德明一起吃过早饭,这就晃悠着到了弘文馆。

原本以为一群熊孩子上课第一天,怎么说也会有哭着闹着不想来的,没想到进了弘文馆,虽说孩子们大大小小三五成群围在一起,不过多是叙交情认人的,就连一群小孩子,也是兴高采烈聚成一堆,悄悄说着话。

见罗彦进来,这些人立马恭敬地问候:“夫子好。”倒是把罗彦给吓了一跳,回过神来,也回应一声,这才到了弘文馆学士们休憩的地方。

向大家郑重推荐几本书:《带着成都回三国》,《陈国我为王》,《我在东瀛种过田》,《宰执天下》,《冠军侯》,《重生苏联》,《逍遥县令》。

第一百一十六章 居然有人敢闹事

今天值守的学士是罗彦的老熟人虞世南。当罗彦走进房门的时候,虞世南老先生正坐在椅子上喝茶。见罗彦走进来后,老先生笑着说:“进之你可是来晚了啊。”罗彦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不怕先生笑话,小子毕竟是第一次教授学生,昨夜一宿没睡,只顾着看那些蒙学的书籍了。”

虞世南老先生见罗彦虽然精力充沛,但是脸上还是显得有些疲惫,温和地笑着说:“我等昨日没有分工,看来进之是想要教那些小孩子吗?”

听了虞世南的话语后,罗彦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小子从来没有教授过别人,诸多经义,小子倒是可以照搬夫子讲过的,唯独这蒙学,确实有些生疏。因此,特别找来了诸多书籍,好好地回顾了一番。昨日向夫子请教教授学生的办法,夫子只是告诉我,首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次便是温故而知新。”

虞世南爽朗地笑着说:“陆博士在训诂一道,确实是经验丰富,看来他这一门的学问,将来就要全靠你传承了。”

一番寒暄以后,虞世南带着罗彦走进了授课的地方。见到两位先生进来,原本还在嬉闹的孩子们霎时间全都坐回了自己的座位,空旷的房间中顿时显得鸦雀无声。虞世南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过让罗彦惊讶的是,虞世南老先生并没有和他想象的一样,按照之前的学习进度分开授课,反而是等所有人坐好以后,温和的开始讲起弘文馆的规矩。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让学生怀抱着敬畏之心来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范学生在弘文馆的行为,这些二代,在外边可没几个乖的。

虞世南的声音虽然温和,但是在一众学生的眼睛看来,只要是夫子,都是相当严厉的,等规矩讲了以后,老先生这才开始分开授课。

老先生首先教授的,就是那些稚子。一篇千字文,老先生只给孩子们讲了二十个字,毕竟都是些小孩子,大部分的念头都还是停留在对世界的好奇和贪玩上,要是一下子讲太多,孩子么记不住,还会对蒙学产生一定的厌恶感。所以,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训诂家,学问深只是基础,还要懂得学生的心理。

即便是这二十个字,虞世南也没有草草教完了事,而是每教一个字,就在挂起来的纸上写一遍,然后让孩子们跟着写,等检查完所有人的成果以后,这才会教授下一个字。所以,等虞世南教完这些孩童以后,时间已经过去快一个半时辰了。

把在一边看着自己授课的罗彦叫过来,虞世南吩咐道:“接下来的时间,进之你就看着这些孩子练习写字,要是孩子们有什么不会的,要用心教给他们。记住,这些事情,需要的全是耐心。养气功夫不到家,可是不行的。”

说完虞世南这才走到那些大孩子面前,开始讲《论语》。

说起来,古时候讲课,在蒙学过后,乡间的学堂里头教的是《论语》,到了州县府学,教的还是《论语》,到了国子学太学,教的还是《论语》。这就有的乐了,怎么都教这个?

其实这里头还是有说道的。乡间学堂,大多教《论语》的句读,能让学生们顺利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是典籍的体。州县府学,为了迎接科考,学习的是典籍的含义,顺带教人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是教典籍的意。但是到了国子学太学这里,基本上这里头的生员都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可以在地方上做个小官的时候,这时候就讲的是《论语》结合实际情况的用处,这是典籍的用。

所以虽然三个阶段读的都是同一本书,但是教授的内容和层次却是不一样的。

弘文馆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国家下一代的支柱,而且这些孩子生活优渥,开蒙的时间多是四五岁,到了十来岁的时候,《论语》的体和意基本上已经被讲完,那么剩下来能让他们讲的,也就是做官的学问——用。

罗彦这边就不一样了。毕竟刚才虞世南授课是一遍过,所以好些孩子心思没有用到,或者是记忆力还不是太好,这会儿就把之前学过的东西给忘了。

本来就干的是保姆的事情,这会儿罗彦算是领教了小孩子们的闹腾劲。这里头让罗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程知节家的老三——程处弼。

罗彦怎么也想不明白,总共就二十个字啊,怎么这熊孩子就连最后教的一个都没有记住呢。然后熊孩子就什么话也不说,眨巴着小眼睛直勾勾看着罗彦,大有一副你要是不教我我就会哭出来的样子。对于这样恶意卖萌的小家伙,罗彦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是先教会一个字,然后再去照看别的孩子。

直到虞世南已经给那些年龄大的学生们讲完了《论语》的一小节,时间差不多又过去一个时辰,罗彦才勉强把这些小孩子搞定。抹一把冷汗,罗彦暗自庆幸,还好这里是弘文馆,这些熊孩子的老爹都不缺钱,所以课本也是人手一本,不然哪来的灵机一动,让他们照着书先抄几遍认字。

虞世南还有本官的公务要处理,所以匆匆给这些学生讲授完毕之后,让罗彦照看着,这才离去。至于剩下的时间,就是让这些学生们好好的温习刚才讲授了的内容。

温习,自然是会有问题产生的。这个时候罗彦这个助教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不论是听《论语》的,还是听《千字文》的,这个时候都会把问题扔给罗彦,然后听他的讲授。

这也是虞世南刻意为之。毕竟罗彦从来都没有教授过学生,贸然让他上,要是出了什么叉子,那就是在误人子弟,这样的责任别说是罗彦自己,就算是虞世南他们这些学士们,到时候也要受牵累。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让罗彦多看看他们是怎么讲授的,只要这个方法罗彦学会了,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