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锦绣和安元志回到千秋殿后不久,袁义也带着杨锐的传令官到了。
“让他进来,”安锦绣听见袁义在殿下的通禀声后,就说道。
一个身着盔甲的将官低头走进了千秋殿的这间偏殿里。这将官看上去年纪最多二十多岁,长相端正,虎头虎脑的样子,只是因为事先一点也没想到自己会进后宫,所以这会儿走路的姿势僵硬,头也低得很低。在袁义停步之后,这将官也停下脚步不走了。
“行礼啊,”袁义看这位站着不动,只得小声提醒了这位一句。
这将官经袁义提醒了,才跪下道:“末将杨轩叩见太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千岁。”
“平身吧,”坐在了屏风后面的安锦绣说道。
杨轩从地上起身,偷看一眼自己的前面,发现自己只是面对着一副山水屏风后,杨轩这才感觉自在了一点。
安锦绣说:“我听他们说是杨大将军身边的一个传令官来了,没想到来的是一位将官。”
安元志看着杨轩道:“你姓杨,是杨家的家将?”
杨轩不认识安元志是谁,不过能站在千秋殿跟自己说话的人,杨轩想这人的官一定不小,想到这里,杨轩答安元志的话道:“末将是杨家的家将出身。”
安锦绣道:“白玉关出了何事?”
杨轩从盔甲内衫里,取出一封军报来,双手拿着举过了头顶,跟屏风后面的安锦绣道:“太后娘娘,这是我家大将军亲笔所书的急报。”
袁义从杨轩的手里拿过了急报,送到了安锦绣的手上。
安锦绣打开这封杨锐亲笔所书的军报,草草看了几行之后,倒抽了一口冷气。
安元志在屏风外说:“太后娘娘,白玉关究竟发生何事了?”
安锦绣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漠北王庭举大军近六十万人进犯白玉关了。”
安元志的脑子整个就要炸开了。
袁义从安锦绣的手里接过急报,看了之后,也是满脸的焦急之色。
“祸不单行啊,”安锦绣叹了一声。
安元志稳了一下心神,问杨轩道:“白玉关现在怎么样了?”
袁义这时从屏风后面走出来,把杨锐的急报拿给安元志看。
杨轩说:“这次北蛮们来势汹汹,所以我家大将军没有出关应战。”
“杨大公子和二公子带着七万精兵尚在向南河边,”安锦绣说道:“大将军不出关是对的。”
杨家的女人们除了二公子娶了安家这个书香门第的小姐外,在城关危急时,都曾经上城楼帮着守过城,从小看惯了女人们舞刀弄枪,所以这会儿杨轩听安锦绣跟他说战事,倒是没有什么别扭的感觉,反而跟安锦绣道:“太后娘娘英明。”
安元志这时道:“他们是与沙邺王藏栖梧约好的?”
杨轩说:“有在漠北王庭的探马回报,说漠北王庭与沙邺之间的书信往来频繁,最近的一次书信是在去年的十一月。”
“去年十一月,”安元志对着屏风道:“那时候我们正准备出关跟藏栖梧做最后一战,藏栖梧死前给漠北王庭去了一封信?”
“看来两虎相争之后,北蛮这是想坐收渔人之利了,”安锦绣说道:“好算计。”
杨锐的亲笔急报被安元志揉成了一团。
“杨大将军的意思哀家明白,”安锦绣跟杨轩道:“我会尽快让杨大公子和二公子回去,也会调援军去白玉关,所以务必请大将军在玉关多坚持一段时日。”
“末将一定把话传到,”杨轩领命道。
“至于大将军所说的粮草,”安锦绣手指敲着坐榻的扶手道:“哀家会先命北地各官府筹粮,你回去后让大将军放心,在援军到白玉关之前,哀家一定把粮草先行送到。”
安元志的嘴角抽动了一下,他们现在连往向南河那里送的粮草都没有,拿什么往白玉关送?他姐姐这是在忽悠杨家吗?
杨轩听了安锦绣的话后,倒是高兴,又跪下给安锦绣行礼道:“末将谢太后娘娘。”
“你这就回白玉关去,”安锦绣跟杨轩说:“京城这里的粮草,哀家明日就命人往白玉关送。”
“末将谢太后娘娘,”杨轩这下子给安元志磕头了。
“袁义,”安锦绣跟袁义道:“你送杨将军出宫去。”
袁义应了一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