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东方崛起预言 > 第17章 偶尔需要点好消息(第1页)

第17章 偶尔需要点好消息(第1页)

“东家,东家!”远远地传来一阵呼唤声,李子园一瞧,这不是他的船匠钱北么?说起来钱北、钱方圆父子和乐清那边的钱老板虽然都姓钱,可真不是亲戚。

钱北气喘吁吁跑来,摊开手让李子园看他手中之物——一片树叶裹着绿色的绒绒球,材质有些特殊,反正李子园没第一时间认出是什么。

“这是什么?”李子园好奇道。

钱北猛喘两口气,悄悄凑过来说:“东家,这是天蚕茧,天蚕呐!”

李子园恍然大悟,他是知道天蚕的,而且知道黑龙江和吉林地区都有,但是他真的没想到这里也会有。天蚕丝可是宝贝啊,供不应求都不配用来形容它的珍贵,不过天蚕的生存条件也比较高,至少李子园没想过这附近会有。

他问钱北怎么发现的,钱北说:“我这几天都在查找合适的大木当龙骨和桅杆,就在山下的小溪边,看到了好些天蚕茧。。。”

“快带我去看看!”李子园赶紧下命令,顺便拉走了正在督工的张翰。张翰得知此处有天蚕也很吃惊,旋即大喜,这下哪怕此地无法养殖家蚕,也有更珍贵的天蚕产业可以搞了。

几人匆匆赶到“事发地”,此处高山流水,倒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小溪旁有二十几株柞树形成的柞树林,而天蚕就生活在这片林子中。这让李子园有些犯难,这么少的柞树,这么小的溪流,能够供养的天蚕数量相当有限,毛估估一年能产个一两斤天蚕丝就不错了。

这点产量显然是不能让李子园看上眼的,而且相比采丝,他更害怕这些天蚕被自己一锅端了以后哪怕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却已没了蚕种。因此李子园决定在周围建起围墙,搭建房屋留人专门看管这些宝贝——短时间内最大的任务是观察其习性和保护其安全。

视察完这片溪边林地,李子园还是很开心地,他拍着钱北的肩膀道:“老钱,你很不错。做事认真,运气也好。”当即奖励钱北50两。

李子园又翻了翻他的地图,天蚕喜欢河流湖泽,这种地方其实附近还蛮多,不过最大的那条石狩川——李子园先给它改个名,叫北望河——经常泛滥,得想办法治理下,不然也就只能小河小溪边上开辟地方养殖了。不过就他这点人口,还是考察下附近的小型河流吧。

这边张翰会做好后续安排,李子园的精力又放回了领地的建设上。虽然还没明说,但之前他说的工匠伙计和流民区分开的政策已经被当成屁放了,现在所有的明人移民都成了伙计,只是工钱还没涨,就是1两每月,大家大锅饭,虽然算不上多好,但总能鱼米吃饱。等他们真正学到手艺了,李子园倒是不介意给加加薪,毕竟想从明国招募技术工还是比较困难的。

9月3日,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努力,新希望港已经建起了两座公厕和相应的化粪池,寨内的排水沟也按照规划挖掘改建完毕。饮用水源的过滤池与储水池也早已造好,新希望港内的卫生条件得以稍微改善。

终于腾出部分人手的李子园接下来准备做两件事:煮盐和开荒。

新希望港附近地区虽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但这里的降水量秋冬春比夏天多,让好不容易有人手的李子园没法实行他的晒盐计划了。一个月一百多毫米的降水量李子园不知道算不算多,但想来以此地的光照和风力可能有点困难,而且他现在要盐有点急用——鲑鱼即三文鱼的渔汛开始了。

这几天北望河入海口附近可谓热闹非凡,鱼儿跳鸟儿飞的。黄金藻号就没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大批的收获,之前李子园张翰等人担心的粮食危机根本不可能到来,如果这些渔获都能妥善保存的话。

倘若能够冰鲜的话李子园其实没那么想吃咸鱼,尤其是后世闻名遐迩的三文鱼,李子园感觉把这种有肉感的鱼腌起来当真是暴殄天物,但今年他是没办法了。

说干就干,煮盐开搞。李子园先命人建起一个大号蓄水池,此池的作用是引入海水进行沉淀,大致先把泥沙给沉底了,然后架起铁匠工坊牌特制大锅煮静置后的海水,直到其近似饱。后面的步骤李子园其实有三种设想:一是缓慢结晶,通过溶解度和浓度的不同使食盐首先析出,重复多次得到精盐;二是在之前得到的高浓度卤水中加入草木灰的过滤液,使大部分苦味杂质沉淀,然后过滤蒸干得盐;三是在之前得到的高浓度卤水中加入熟石灰溶液,沉淀掉大部分苦味杂质,然后静置一段时间,直到过量的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过滤蒸干得盐。

虽然没试过,不过李子园觉得第一种方法得到的精盐会更美味些,不过想想就觉得很繁琐。第二种方法会得到新的杂质,除非调整好勾兑比例降低杂质的含量。第三种理论上倒不会有新的杂质,如果他的熟石灰溶液够纯的话,实际操作的时候怎么样他也不清楚,而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那么低,恐怕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方法通入二氧化碳,会麻烦些。

时间紧迫,李子园没太多的选择。草木灰目前是他最容易得到的原料了,就先用第二种方法好了,勾兑比例他可以大概摸索下。不用看老天的作业进度飞快,不过几天,李子园便得到了上千斤的精盐,至少在这个时代算得上精盐了。有这样的效率,黄金藻号倒是可以放开手脚使劲捞鱼了。

不过几天,新希望港便挂满了腌制的和非腌制的鲑鱼,这样的成果让在此打工的阿伊努人感觉万分惊讶,事实上李子园自己也很惊讶,这几天每天的渔获都不下两吨!得亏李子园现在的盐产量巨大,不然还真不好处理这些鱼呢。

至于处理鲑鱼产生的鱼下水(鱼内脏、鳞之类),那就是极好的堆肥原料了,李子园令人将这些鱼下水埋在之前开垦的土地中,过几个月这些闻起来让人想外送午餐的东西就会和泥土混合变成肥沃的土壤,当真是好宝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