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比尔盖茨作文素材 > 第26部分(第2页)

第26部分(第2页)

当时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不像今天这样庞大和赫赫有名,他们最初开发的软件都是小型厂商的,当IBM突然找上门来时。盖茨满口应承,声称马上可以开发出IBM想要的操作系统。

当然,这似乎也是微软公司的传统。微软最初在为阿尔塔计算机开发BASIC程序时,他们同样是先承诺对方可以在8个周的时间内完成开发工作,虽然他们当时连机器都没有见过。

当然,世界首富的思路确实是不同于常人的。在与IBM签订协议后,盖茨没有挑灯夜战,自己去编写程序,来开发这样的系统——在规定的时限内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反的,他开始寻找一家已经完成了开发电脑操作系统这项复杂工作的公司,并最终以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套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经过盖茨六个周的改装后成了大名鼎鼎的MS-DOS操作系统。在MS-DOS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微软后来才又 开发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而今天,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个人电脑市场。

不难看出,当时市场上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市场也出现了巨大的需要。盖茨之所以能够另辟蹊径,创造出原本并不属于他的机会,实际上是利用了市场中存在的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均衡,通过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联结起双方的市场,从而实现自己的“无中生有”。但是盖茨远比一般的“倒爷”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仅仅赚个差价,而是把生蛋的母鸡也抱回了自己的家。

通过盖茨的故事我们发现,创造机会的前提,首先依然是要先寻找到机会(需要) ,而无论是寻找机会,把握机会,还是创造机会,最重要的永远都是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 谓创造机会,实际上就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来满足社会或个人的需要。

而反观盖茨进攻中国市场的战略,其逆向思维带来的市场空间更为巨大。为了培育中国市场,微软最初的策略据说是先放任自流,在早先甚至有鼓励盗版的嫌疑之说。等到市场占有到绝对垄断地位后再予以打击,微软中国的销售业绩一向不好,依靠打击盗版取得的销售成绩占到了其在中国收入的80%。

不管是面对最重要的企业客户还是最关键的合作伙伴(PC厂商),微软都是以律师函开道作为基本销售模式。微软往往拿着当地的知名企业开刀,因为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已经是国人使用习惯的软件,微软往往出手就获利丰厚,赔偿外加购买正版软件的费用都是相当可观。

在WINDOWS XP推出激活系统后,众多盗版用户在系统升级后开始面对蓝屏、系统崩溃或者三十天的期限。这一怪招也让中国的盗版用户叫苦不迭,因为微软的WINDOWS系统历来以安全性差而著称,平时的补丁不断,最多时一天十个,如果微软在这些补丁中都加上SP2的防盗版代码的话,会令盗版用户防不胜防。出于无奈,用户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来购买正版软件,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没有终结的噩梦。

当然,面对微软显得霸道十足蛮横无理的指责,盖茨再多次访华后也逐渐改变了做法,态度有所缓和。目前其打击盗版的方式,已经改为向国家及地方的版权局进行申诉,要求企业停止使用盗版Windows产品,并不失时机地通过版权局向盗版用户表示,如果需要也可以在价格上给予相应的优惠,优惠幅度甚至可以达到30%-50%。这种措施也是另辟蹊径之举,是商业上极其高明的借鸡生蛋战略。这种策略可以缓解中国用户对其的不满情绪,但同样能够达到打击盗版的作用。

这些手段辅以微软在其他国家实施的反盗版策略,双管齐下,让中国市场的用户不得不弃暗投明。微软先后联合中国的政府部门多次清查盗版市场,并查封数条盗版软件生产线,把反盗版的矛头直指盗版源头。利用WTO保护知识产权的策略应用于防盗版上,对中国政府施压,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清查盗版。

通过整肃市场秩序,微软试图为产品的销售扫除了拦路虎。当然,这些逆向思维所产生出来的妙计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因为微软高昂的价格因素被去除之前,反盗版的力量对中国市场营销的影响可能不是太大。

时间竞争秘诀

盖茨虽然在中国的市场上苦苦等待了十年,但是在别的机会上他丝毫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他知道,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间的烙印,对时间的有效利用渐渐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健康与否的重要尺度。企业过去赢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如成本、质量、技术诀窍等等,已难以让企业如愿,起而代之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全新方式——充分利用时间这一战略武器,在竞争中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即时间战略。盖茨认为速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的确如今,企业竞争的重点不是看谁的技术发展更优良,而是看谁能最先达到最终顾客,顺利地实现由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所以,未来的竞争是时间的竞争,是最先到达顾客的速度竞争。实践证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获胜,取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必须具备时间竞争能力,否则就无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谁能迅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率先推出用户需要的全新产品,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竞争。

“我们参与的每一个市场领域都存在着竞争。我们在浏览器领域的份额也达到了90%,不过这并不妨碍Firefox的出现。尽管舆论对其创意赞誉有佳,而我们的原则仍然是让我们的浏览器在与Firefox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在性能还是安全方面。” 盖茨表示,竞争是件好事,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微软将与Firefox争夺最佳浏览器地位,他表示微软的创新步伐正在加快,将产品做到最好,这是微软的承诺。

盖茨说,时间管理不仅是独乐,也是众乐的一场赛事,和时间赛跑,人人都有可能是胜利者。只有不参加的人,才是失败者。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微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时间竞争策略。当市场机会出现时,微软可以在科学的市场调查和准确的市场预测基础上迅速做出决策。同时,微软可以借助微软研究院以及众多软件开发人员的力量根据决策需要快速开发予以支持,缩短开发时间,以降低开发风险和资金占用成本。微软实施的模块化、程序化、标准化的产品开发,建立起一套普遍适用的开发体系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而微软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整合营销能力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整合所有销售手段,发动全方位、快节奏、高强度的促销攻势。如及时回答顾客问题和要求,尽快处理订单,密切与开发、生产等工作之间的衔接和配合等等。当然,微软创新的速度也是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大要素。微软一直持续保持市场、产品、技术等方面的渐进式创新,促使产品不断改进,形成不竭的市场需求,最终导致产品完全更新换代,形成一种不断的新陈代谢机制,使竞争对手很少有机会能对其市场领先者地位构成威胁。

另外,盖茨还惯常使用先声夺人、先发制人的手段来赢得时间竞争上的优势。1990年,当微软和IBM联合推出OS2后不久,盖茨得知3C公司准备开发一种叫做“管理者”的网络软件,马上找上门去表示要合作,但是盖茨投下巨资只是为了牵制对方,免得让对方的产品抢了微软即将推出的WINDOWS产品的市场。3C公司为此大伤元气,好久都喘不过气来。

而当盖茨了解到座落在硅谷的GO公司开发出一种手写输入电脑的软件后,不到一周,盖茨就在公司本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宣布微软已经开发出能确认手写字体的软件――字处理视窗,很快就要投放市场。几周后,微软又告诉媒体,说正在和20多家电脑制造商讨论开发硬件配套设备,以便能和软件匹配使用。

其实微软当时除了成立一个字处理视窗设计组外,连基本的构思框架都没有,他发布新闻,只是为了抢个先手,为微软圈定一块地盘。盖茨的这种时间竞争策略在市场上频频使用,使得一些实力相对较差的公司无所适从,因为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