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修养身心是什么意思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了不起的女豪杰,她的职业很平凡,买卖也很寻常,不值得称奇。但是,她每天早晨不改变时间,不乱开价钱,精选商品,热情待客,以此为宗旨,用获得的利益,照顾家里卧病在床的丈夫,养育背上的孩子,有这样的人品的话,她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

总论 修养(2)

人们往往通过职业或者语言来区别非凡与平凡,但是,实际上,以平常的努力和品德来判断是最恰当的。即使同样的平凡,既有低俗的平凡,也有高尚的平凡。例如,武藏野是平坦广袤的大平原。但是,向北延伸越过碓冰山岭,轻井泽的平原又一次展现出平坦广阔的天地。尽管都是平原,但是高度却相差三千尺。平凡也如此,同样也分为高水平的平凡和低水平的平凡。就修禅的人来看,坐禅只有“半瓶醋”的人,显得自高自大,蔑视别人。但是,自命不凡的人再进一步成为高僧大德的话,他的话其实也很平凡,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声调不同,眼神不一样,行走时落脚的方式不同,倒茶时手的姿势不一样。看上去平凡无疑,但是,平凡中存在巨大的高低差异,这就是有修养者和无修养者的区别。有修养者的言行,看上去很平凡,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不论对待任何事,处在哪个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吃粗粮的羔羊,生长到一定程度,有时反而比那些享受美食,得到特殊营养的羊羔发育得好。但是,到剪羊毛的时候,羊毛的品质明显不同。屠宰后吃肉的时候,肉味也不同。我经常从青年身上看到与此相同的状态。例如,甲乙两个青年,甲没有任何修养,做事完全出于本能,行为举止旁若无人,被世人称赞为“这家伙很有趣”,是个“怪人”,像个“英雄好汉”。乙平时小心谨慎,致力于自我修养,于是,人们说他是“不合格的和尚”或者“注重小节,不会成大器”,等等。但是,一朝有事,两人的态度完全不同,有无修养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人是否有修养一定表现在言行上平时不注意修养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即使很大胆,也是所谓的盲人不怕蛇一样的大胆。所以,没有经验的人看起来有豪杰气概,但是,这样的人外强中干,并不是一个踏实丰满的人,看上去就像一个肥胖的士兵,臃肿虚胖,敲一下会发声。有修养的人也许很朴实,不显山不露水,省察自身,却具有无修养者难以企及的安心之处。非凡之事成就平凡修养如前所述,身处危急时刻需要依靠日常平凡的修养。春风吹过,樱花三日未见,花蕾已绽放。樱花不是遇到春风后匆忙开放的,而是从去年的冬天,忍耐严寒,孕育了花蕾。古代的武士身临战场,豁出性命争胜负,这是他们平时手持木刀以木偶为对象拼杀训练的结果。只要平时注意修养,关键时刻就会有精神准备。平日不悟舍身事,危急关头更惜命。这是和歌译文。——译者注“事先”也就是平常准备之意。正因为平时有舍身牺牲的觉悟,到关键时刻才不会迷惑。世人喜欢引人注目、卓尔不群,喜欢令人震惊、富有戏剧性,所以,轻视平凡的日常修养。我倒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思想。例如,在对通俗读本还似懂非懂的少年时代,总想翻阅高深的哲学书籍,无论怎样听别人解释,总有一半听不懂,查字典也是一知半解。只是作为一种乐趣,看到高雅的书就像见到了高尚的人那样感到快乐。同样,没有修养的人发表力所不及的言论,阐述见解不足的学说,似乎是为了图一时之快。但是,有修养的人不会这样。就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要用乳汁抚养,后来,随着时间的增加,才逐渐可以消化坚硬的食物。尽义务也是如此,在某个位置上,全心全意地尽到与其位置相符合的义务以后,才能培养出能够尽到更高义务的能力。

总论 修养(3)

我在此讲解修养方法也是如此。目的在于阐述我们平时尽自己的职责时所需要的精神准备,并不是希望你一跃成为英雄豪杰,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到世人的喝彩。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就是我讲解修养的目的。

佐藤一斋讲过这样的话:“凡活物不养即死。心乃存于我身一大活物,最须以养。如何养之,唯理义而无他法。”正如养身之食物,每日需要三餐一样,道理和正义的营养也不能间断,稍有一些经验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每时每刻的修养,在实施期间也许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但是,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出伟大的人物。致力于修养的人,一开始,会感到辛苦,一旦成为习惯,修养就会变成身体的骨肉,你就会变成与凡人不同的人。感到坐禅很难受的阶段,你是个不合格的僧人;度过这个阶段,完成坐禅要求的合格僧侣的确是令人景仰的人。未坐禅时人若知,何必夺取成佛路。这是和歌译文。——译者注总论

修养学说之未来近来,呼吁修养之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成为一个流行词语。对此,我担心的是其未来的走向。一般认为,我国的思想界大致十年一变,今日社会上流行的修养学说十年以后,将会得到怎样理解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今后将会出现三个倾向。一是反作用,二是知行分离,三是宗教信仰得以发扬广大。

第一个倾向是反作用,是说修养所要求的仔细谨慎,那些具有豪杰气概的人不容易适应,只要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修养学说流行期间,些微的反对不起作用。但是,如果流行的趋势衰退,那些攻击修养的人就会跳出来,当他们看到曾经提倡修养的人偶然遇到挫折,就会正中下怀,作为谴责别人的方法,攻击他标榜的主张,甚至指责修养死板,“如同切磋琢磨”,是人工雕琢得非常小气的工艺,缺乏自然。我相信,主张修养会使人的器量缩小的言论必定占优势。如此争论的结果,竟会产生悠然自得的大人物的话,那就很理想。但是,我担心:会不会导致产生自然主义的人物呢?

第二个倾向是知行分离。仅凭这句话表达不了我的意图,需要作一说明。毕竟修养是以提升个人的人格为宗旨,无须论述孟子所说的养心之大是重点。另一方面,需要修养的精神表现在行动上,也就是说重点放在修身上。所以,修养的做法是实际的并且是具体的。可是,实际而且具体的事物从学理和思想的立场来看,因为不属于重要的意义,所以,似乎显得浅薄。于是,思想家分解了修身和养神,取养神法而舍弃修身法,令人反而信以为很高尚,甚至还会产生类似的说法。修身主要是针对他人即社会的行为,而养神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个人涵养,所以,既然努力养神,就没有必要努力修身。概括起来说,品行或者义理,这些表现在外表的相对的东西就变得不太重要。有时势必会产生一种倾向,认为没有什么比脱离尘世隐遁更好。

第三个倾向是比第二个倾向更积极更前进一步的。努力观察,用心修养,就会遇到宗教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旦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前生、后世、道德的根源等问题,就会遇到必须依靠宗教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即使在今天,已经立志修养之辈,有许多是宗教人士,甚至大多数宗教人士必定致力于修养。

修养学说未来的倾向(发展)括号系是原文所加,用来补充说明“倾向”。——译者注将会波及所有方面,我相信其中主要的是上面三点。不管读者向哪个方向发展,我希望都不要违背常识性的判断,不要偏重空理空论。应该注意随社会一起变化,随社会一起变革。

所谓青年是指将来应该做的事比过去做的事要多的人,即富有希望和抱负的人。

一、文明是精力的储蓄(1)

文明是精力的储蓄有位西方学者给“文明”这两个字下的定义是:精力的储蓄。我认为,这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解释,野蛮人就没有富余也不会储蓄,仅仅是过一天日子算一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们不会为了明天、后天——如果能活到明年、后年——储备食物,即使其重要性对他们的生存是不言而喻的。要是今天捕获了十头鹿,他们也只会在当天晚上满满当当地填饱自己的胃,剩下的部分则会悉数丢掉。这样一来,一旦他们遇到捕获不到食物的不幸时刻,就只有接连断食两三天。在他们的头脑中,丝毫也没有存在为了将来稍作储蓄的概念。因此,可以说,文明始于人类懂得储备食物之际。食物的储备意味着精力的储蓄。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唯物论者,但也赞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食物就是精力的说法。所以,野蛮人开始建造茅草屋,在里面储备谷物,熏制吃剩的猪、鹿,也就意味着文明的起步。因此,我也相信“文明是精力的储蓄”这句话的合理性。储蓄所必需的第一要素一个人是否开始储蓄,显示着那人是否具有先见之明。假设丝毫不为将来的事情考虑,只是一个劲地将收入积攒起来,这是吝啬。如果一个人喜欢在身边堆积如山的财宝,并且享受积聚的过程,只要不是巧取豪夺,这样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只不过,这种享受很容易给别人带来危害,所以也并不是值得褒扬的事情。

不过,能够未雨绸缪,事先储蓄,必须是意识超前的人才能做到的。正如斯宾塞所说,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其实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适应。一个人的智力越低下,对时间的把握就越目光短浅,对空间的把握就越狭隘。孩子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说不出今天和明天的区别,也不会考虑周围哪怕是仅仅隔着一条胡同的事情。随着逐渐成长,他们慢慢地能分辨出明天、后天的不同,也能够关注一些周围的事情了。随着他们更进一步的成熟,基本上已经能够想象明年、后年的情形,对于十几里、二十几里以外的村子里的事情,也逐渐能知道一些了。随着人的智力的发展,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今朝有酒今朝醉,丝毫也不考虑将来的事情,这是最低水平的想法,基本上等同于野蛮人。在日本人当中,很多人看到有人在年轻时就开始制定将来的养老计划,就认定那个人老气横秋,不健康。当然,要是为年老以后的事情忧心忡忡,甚至因此而损耗健康的话,并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但是,在健康的时候考虑以后的养老,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一味地贪财有着天壤之别。日本人和西方人在先见上的巨大差别日本人和西方人的明显差别除了表现在工作上外,还有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制订计划。日本人固然也有针对国家大事的百年大计,或者每个地区都会制订十年或者二十年规划,但是,对个人来说,却很少有人会制订一个计划,或者严格按照计划行动。即使有这样的人,大概人数也不多。若是谁论及以后的事情,就是“空谈来年事,鬼也笑你痴”,因此,很少有人会想到制订一个来年计划。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父母谈论孩子未来的事情:十年后,这孩子就小学毕业了,二十年以后又怎么样了,几十年以后又怎么样,到那时,自己就可以享清福了。有类似这样计划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这些其实是消极的计划,至少性质是消极被动的。我佩服外国人作计划的地方在于:他们的计划清楚明晰,细致周密。例如,在欧美,有由家庭主妇做好一家的每日计划的习惯:星期一洗衣服,星期二接待客人,星期三亲戚来访,星期五招待朋友,等等。虽然每家的内容各异,但往往都会计划得详细而周密。安排好时间以后,主妇们就能够知道,在今天十点之前,除了鱼店、蔬菜店的老板和邮递员以外,别人不会到家里来,所以至少在十点之前,即使是穿得像女仆一样打扫清洁,也不用担心会被客人看到。就这样,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我认识的一位夫人,她制订了三年的计划并且平日严格按计划执行。她甚至计划好了三年以后的七月三日会坐船到哪里,八月的哪一天会在哪里。要是有事的话,就根据时间调整日程,写信通知到相应的地方。就这样,对三年之后的事情都做了详尽的计划。

一、文明是精力的储蓄(2)

与之相反,日本人的生活显得很没有计划。即使有,社会也不具备能让计划准确施行的条件。正吃着早饭,有客人来拜访了,在接待的时候,门铃再次叮叮当当地响起来。这样一来,就不能按时吃完早饭,接下来的工作也不能按时完成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没有规律,所以,即使是制订了计划,最终也还是不能按照计划来行事。

很多人会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对制订计划之类的事情不屑一顾,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愚蠢的。对于人的生命,既然有今天,就要相信有明天才是合理的。虽然不知道会幸福还是不幸,要是动不动就想到以后会一死百了,如果到时候仍然健康地活着,就会因为毫无计划而茫然不知所措。日本人思想消极,觉得即使有今天,也许就没有明天了。与此相反,西方人相信,正因为有今天,所以才会有明天,也会有明年。基于这样积极的思想,他们制订计划,积极为将来作准备。假设个人只相信有今天而没有明天,那国家也是一样,而一个只知道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国家将会一事无成。也许会有一些人同意这样的看法。不甘于不足,积极储蓄余力关于储蓄和先见这一点,我动辄就爱批评日本人的思想流于消极。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世上一首广为流传的道歌日本和歌的一种。多为道德、精神方面的内容。——译者注。我虽然屡次引用过这首道歌,但总觉得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思想,让人在某些地方感到某种不足。这首和歌是这么说的:

事随知足事不足,不足而足身自安。 很多时候也许会认为我们已经对这首和歌的意思了然于胸,事实上,玩味这首和歌的意思,会让人感到储蓄的不可行性。如果以不足为理想的话,就只能以每天勉强度日为目标。比起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争取超过满足度的东西,为了明天或者他人而储存起来更为可取。这首歌的意思本来就是告诫人们,如果凡事都花好月圆,反倒有被滥用的可能性。金钱富足则易奢侈,美味丰盛则易伤胃,著华服则易炫耀,侮辱他人,身体健壮则易放纵。若任何事情都圆满无缺,定会不加珍惜,所以我们应为事物的不足而欣喜,每一天都有所欠缺更值得称颂。但是,教育的功能就在于:让人著华服而戒骄戒躁,强壮健康但不放纵,山珍海味虽堆积如山却不暴饮暴食。如果能做到这些,拥有超过满足度以上的东西也会是一件好事,而绝不会带来危险。

总之,根据这一点来区分,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只要有一点余力就要全部挥霍殆尽,这是最劣等的人;第二类是害怕挥霍,尽量留一些余力,为不足而欢喜的人,这是中等之人;第三类人是越有余力越能有节有度,为了他人或者今后的需要,把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储备起来,以备日后之需,这是最上等的人。人若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难免会遭遇类似于动物一样的命运。并且,一个国家的国民要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即使善战,这个国家也永远不会成为傲立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