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野心大点的老货,一个李承嗣,一个郑守义。
李承嗣起飞晚,资历差了一点点,自己好像也不想在家里瞎折腾,跑来河西祸害胡儿,还给死了。
郑守义年纪不小,又能蹦跶几年?而且,唐王承诺了安西王给他,还留着枢密使这个念想,够了吧。
至于元行钦、周德威、符存审之流,都是降将,有什么资格胡闹。
唐王许多想法尽管不说,但是小冯心里有数。
大唐能有今天的局面,是老天保佑,是幸运,也很不容易。
如今大唐的良好局面,是李家兄弟几十年苦心经营的成果。
记得有一次,他在书房见过唐王的两幅地图。
其一幅,东起日本,西至摩萨,南极千支弗,北过骨利干。
唐王给他一一介绍了地图上的地方与风土。尽管唐王没有明说,但是冯道知道,那是唐王心中的王业。
另一幅要小一些,唐王没有多说,但是冯道从图样揣测,唐王应该是想逐步恢复大唐当年的十道设置。
当然,据小冯观察,唐王心中可能不止十道。
而且,从唐王的种种举措来看,冯道估计,与从前只有监察权不同,唐王是有意由各道主官主理民政并且掌握本道府兵,而巡抚使,就是将来各道主官。
这在义昌已有尝试。
此次老爷子巡抚河东、振武两军就是新一轮尝试。
看看地图,这不已经是个稍有不同的河东道了么。
他冯道巡抚灵、夏,其实也是这种尝试的一部分。
至于节度使,以唐王做事的风格,塞内会继续保留节度使作为安抚,但有了诸道巡抚,这些节度使必将与民政剥离,只管驻军。
嘿,待天下平定,除了京畿继续屯驻重兵,塞内各节镇势必大量裁撤镇兵。有志从军的就去边塞立功,愿意安享太平的就分流回乡,给钱给地给官职。
届时,内地的节度使还有个屁的兵好管。
而府兵,那是巡抚使管辖。
至于边塞,唐王的意思很清楚,要继续保留实权节度使,但是估计一任五年为期将成为常例。届满或移镇他方,或入朝为相。
各镇精兵亦要定期轮戍,或迁往他镇,或与京畿的禁军轮转。
甚至干脆将镇兵精锐补入京畿禁军。
这种削弱镇军充补禁军的事儿,朱梁一直在搞。先辽王与唐王这些年其实也没少干,只不过做得比较隐蔽,都是顺水推舟,见缝插针,没有铺开罢了。
总之,似安禄山那般兼任三镇节度使还一干就十几年的事情,又或是节度使父死子继的事情肯定再不能有。
此次设陇右道行军大总管,冯道敏锐地感觉,唐王还有意效法贞观朝的某些做法。当时就是遇战则设行军大总管,统筹多镇兵马作战,事起而设,事罢而归。
小冯揣测,郑守义西征,唐王就是有意尝试。
郑守义年事已高,打完河西,最多拿下瓜、沙就该回朝了。老革命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年纪放在河西吃砂子怎行,这不是苛待功臣么。
待其东归,行军大总管自然罢撤。
就如今河西吐蕃、回鹘这怂样,配得上行军大总管这样的待遇么?
但是,冯道又隐隐觉着,唐王的有些想法恐怕还是有些一厢情愿。
贞观初搞行军大总管,那是因为边事不频繁,并且满朝老将,遍地精兵,个顶个的能打。遇到事情,抓一两个上去恨不能就横扫八荒。
但是到高宗朝就不大灵了。
从贞观末,随着边事越来越多,临时差遣已经有点不合时宜。前任刚走,后任又来,大总管已有成为常设之嫌。
伴随老将凋零,将领水平大不如前。全能型选手越来越少,有些大总管初来乍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对当地局势也是两眼一抹黑,闹出了很多乱子。再叠加府兵败坏,那些年,很打了不少败仗。
后来设节度使,就是因为大总管这个临时差遣不好使了才改的。
现在唐王想把这个大总管捡起来?问题是,就如今这个局面,边事短期内很难消停,那么,边事不停,临时差遣也会变成常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