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严庆、郭亮等人与建筑工人挥手告别后,一起步行了三里地走到了竹器厂,在厂长聂世宏的陪同下视察了整个工厂,还认真观看了工人们生产竹器的整个过程。看着一根根青黄色的楠竹变成一张张漂亮的竹垫、一块块光滑的竹地板、一个个精美的包装盒、……,不说郑严庆等人惊讶不已,就是这个厂的大老板郭亮也是惊喜莫名。虽然现在竹器厂还在出于试产阶段,产品销售额不大,但看着这些产品他就知道这个竹器厂的前景是可观的,将来的收益肯定不错。
视察完工厂,郭亮、郑严庆等人来到了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冬笋收购站。
冬笋收购站就在竹器厂的旁边,用的也是竹器厂的房子,只是这房子有点简陋,临时在水泥红砖墙上开一道新门,在竹器厂院子里搭了一个临时仓库,天顶都是用彩色塑料布盖的,里面除了二个工作人员和一杆台秤,就是一个电烤炉。以至于郑严庆、郭亮他们过来的时候,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听取薛黎的汇报。
在郭亮的安排下,薛黎现在负责这一摊子,担任这个新业务的经理,直到现在还没有正式成立公司,郭亮准备视冬笋的收购销售情况再做进一步的打算。那个竹器厂的网站在功能模块定型后就交给了计算机网络专业人员维护管理。
(感谢书友100211082333603的再次打赏,感谢书友090713235655712的月票,感谢各位的订阅)(未完待续,)
第170章 (想不通)
负责冬笋运输的是郭亮的高中同学王丹,他现在又转行开大卡车了,专门将楠竹坳收上来的冬笋运进省城摆放到超市里。只不过他现在开的大卡车是公司的,他自己那辆大卡车也没有卖掉而是出租给别人开,每个月坐收租金。金凤集团发给他的工资加上自己卡车得到的租金收入将近二千元,小日子确实过得红红火火。
与冬笋收购站简陋的场地相对应的是,前来送冬笋的农民也是三三两两,有时好久不来一个人。不过送货的人虽然不多,但他们送来的冬笋数量却不小,这些农民都是用箩筐扁担挑或用手推车运,一人就是几十上百斤。
据薛黎介绍,开张这几天她们已经收购了五千多斤新鲜冬笋,现在是隔一天就装一车到省城。因为收购站只收购村里为头组织采挖的,不收购私人单个送来的,所以送货的人不多。
郑严庆在镇里听了郭亮的解释,知道不从普通农户手里收购冬笋的原因。但其他镇领导不是很清楚,所以听了薛黎的说明后,一个副镇长不解地问道:“薛黎,你们为什么只收村里组织采挖的?直接从普通农户手里收购,让他们自行采挖的不更好吗?卖的人多,你们就可以除次选好,还可以适当降低收购成本?”
薛黎以前是党政办的,大家都相互认识,这个副镇长也就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实话实说。他觉得收购站完全不像一个企业行为,还区分个人与集体。
薛黎回答道:“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农民看到冬笋的价格高而全员上阵,男女老少都扛着工具到竹林里胡采乱挖,那样就会坏事。因为很多人没有技术寻找埋藏在地下的冬笋,也就是不知道哪里有冬笋哪里没有,只能到处乱挖,这样一来整个竹林都会遭到破坏。如果随意收购,也许今年能收获很多冬笋。能赚不少钱,但到明年就不一定了,今后更难说,也许连楠竹都没有。这里变成了荒山。”
这些都是郭亮告诉她的,实际上她开始也是和副镇长一样的想法。几个不知情的领导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有人说道:“对,你们这种方式正确。这叫细水长流。”
一个领导问道:“这么做之后,农民是不是就没有私自上山挖冬笋的了?”
薛黎笑道:“那我就不知道了。各个村现在都组织了巡山队员,杜绝农民私自上山。但我估计肯定还是有农民上去,他们采挖之后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卖给其他小贩。我们也只是想阻止农民搞一窝蜂,让竹林受破坏的程度减小一点而已。”
郑严庆问道:“有小贩在这里收购冬笋?”
薛黎肯定地说道:“有。以前年年有。不过因为山路不通,小贩们都是推着自行车或者肩扛手提地收购。收购不了多少。而且他们出的价格很低,以前只有几分钱一斤,现在也只有几毛钱一斤。不像我们这样给农民的价格是一元八到二元。”
郑严庆感叹道:“还是要修路啊。路一修通,车到省城不要一天,这些土特产才能赚到钱。这么好的冬笋以前几乎是当垃圾卖。几分钱一斤。挑一担才卖几元钱,想起就难受。”他拿着一个几斤重的冬笋掂了掂,“现在这一个就接近十元了吧?”
旁边的副书记樊祥说道:“以前我家里卖萝卜给学校老师,我爸挑一担过去走了几里山路,一百二十多斤才换回二元五的钱。这还是我家认识当时的老校长,别人送的还不收。呵呵,现在真是不可想象。”
郑严庆笑道:“那是啥时候的老黄历了。当时学徒工的工资才十八元,我拿了好多年的三十七元五的月工资。”
看完冬笋收购站,一行人又步行到了丁条石的家里。他家正在整理才从山上挖来的冬笋,几个农村妇女用竹签刮去冬笋表面上的泥土,将一些腐烂、破损的笋叶出掉。经过她们一番整理之后,冬笋确实漂亮多了。
在丁条石家房屋的堂屋里。郑严庆一行看到了张榜公布的采集数量、销售金额、采集人、报酬收入等等。从这张榜单上,相关收入和分配情况一目了然,所有人都对冬笋的收益一清二楚。村干部即使想搞什么名堂都不可能。
大家都感叹丁条石这个山村的干部纯洁,郑严庆还表扬刚才山上闻讯赶回来的丁条石,说他思想境界高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他们全不知道这个方法是郭亮要求的。而且村干部不这样做也不行。因为在冬笋收购站那里还有一张公告,上面一样写明了收购数量和金额。送货的农民一样可以知道相关数据。
看到镇党委书记上自己家,丁条石一家兴奋异常,不断地巴结他。
在外面或者与其他人交道,郭亮还是坚守自己的本份,处处都让郑严庆、樊祥出头。虽然郭亮在党委会议上讨论大事时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他们两个,樊祥很多时候都惟郭亮的马首是瞻,但他们毕竟是党政一把手或副书记,在文件上都排在他的前面。
在丁条石家喝了茶后,郑严庆还带着镇里的这些领导进竹林参观了一番。看着冬天还郁郁葱葱,看上去漫山遍野的楠竹,几个从来没有到过楠竹坳,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楠竹的镇干部不由感叹道:“这该有多少楠竹啊,这里面该有多少冬笋啊。如果能换成钱,真是一笔巨款。”
郭亮笑道:“楠竹到处有,问题是怎么把它们变成钱。以前这些楠竹不是当柴烧就是任其在山上腐烂掉。依洪杰他叔叔估计,这里一共有三四万亩,有可能能采挖二十多万斤冬笋,这么多冬笋就是省城也销售不了,市场饱和了,价格就是再低也没有人买。”
郑严庆说道:“也说明我们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仅仅依赖楠竹是发不了财的。我们应该想想其他办法。郭镇长,明天你去省城,好好接待那个超市老板,不要怕花钱。如果能将他请到我们梅山镇来一趟就更好了。”
樊祥笑道:“他不来还好。如果来了还不马上打退堂鼓?我们这里的条件太差了,农民种的菜都没看相。我的意见最好是采取二步走,一步是由郭镇长寻找销售市场,以省城为突破口。先在省城里立稳脚跟,获得一个窗口。另一步就是我们镇里出面,从外地引进一些长相好、市场价格高的蔬菜品种。举一个例子,我们这里的香菜长到最后也只有几寸高,不但是贴着地皮长而且颜色灰暗,吃起来带渣。可人家外面卖的都是近一尺长,笔直向上,不但气味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