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思想的盛宴以赛亚伯林 > 第13部分(第3页)

第13部分(第3页)

但我们竟是那么爱莫能助!

我们除了教给同学们创作和评论以及相关的能力,还能教给大家什么呢?

中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需求的挑战。老师们无不在思谋改进。然能否真的具备一点中文能力,同学们自己的愿望也是重要的。

故我希望同学们向付秀莹和杨燕群们学习——能动些,再能动些。不必为了成为作家,但一定要为了具备起码的中文能力。多一种能力,对将来的自己,总是有些益处的。

那么,再谈谈她的这一篇小说——三角的情爱关系而已,司空见惯。短得也谈不上算是构建之作,艾艾怅怅的,幽幽怨怨的,本不是我特别欣赏的一类。

为什么又推荐得如此郑重呢?因为我们大部分同学的习写都停滞在文字的自我玩赏阶段,故以率性的散文表达为主。敢写小说,能写一篇小说的还不多。而小说创作,是对文字的自我玩赏阶段的“反动”。文字在叙事方面的提高,那才是真的提高,不容易的提高,自觉的迎难而进的提高。这一篇小说的文字清明剔透,不浮不躁,细处截繁,简处了当。

结尾刹笔利落——似一篇没有结束的小说,似大故事的开始……

然所叙情怀,寻常世相之一种也。全世界每天在产生着。

我想——不妨让愿意的同学们参与它的下篇的构思,陆续发在《来园》上,即——后来三个人物之间又演绎了什么样的事件?此举可培养我们感性和理性的两种想象的思考的特长。

我同时建议,一定要将《藏在布丁里的银纽扣》转载一下——看文学在“交于生活”的层面上,怎样亦是人类的良师……

并且,我建议将《六月的雨》也放上来。不因别的,仅因那是一篇美文而已。

欣赏自己同学写的美文,也是论赏美文——美文亦能出于同学们自己笔下的。缺点是太过“小资”情调,女性写来,可谅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青春记忆里的“红”与“黑”

今年是“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

我已为一本即将出版的“北大荒”知青回忆录写过序了;此时我为王争平的回忆录《黑土地·红舞台》写序。对于我,似乎意味着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之事。何况,还有一位当年有恩于我的人,从狱中写来了亲笔信,替王争平请求我写这一篇序。只要不是太忙乱,只要给我的时间较宽松,为知青战友们即将出版的书写序,不管是不是回忆录性质的书,都是我极愿意的事。而回忆录性质的,我尤其愿意。而那一位当年有恩于我的人的请求,我不能不当成是一种要求来对待。

两本即将出版的书,都是回忆录性质的,这有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前一本书是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二十六团部分知青的回忆录的汇编;后一本,却是王争平一个人的回忆。

王争平当年是二十八团的女知青,二十八团宣传队最初的成员之一。她的回忆内容,主要与团宣传队员这一较为特殊的女知青经历有关。说特殊,其实除了参加排练或演出时少干几天活,其他方面与普通的知青并无区别。

二十六团的那部分知青也罢,二十八团的王争平也罢,对于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具体说对于“北大荒”知青当年的“兵团”生活,一向是没有什么公开发表看法的机会的,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回忆,他们的反思,一般只能在知青战友们的聚会上才得以相互倾诉。非是他们的话语权曾遭禁止,而是因为在几年前,在中国,出书实在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现在好了,现在谁想出一本书已不怎么难了。于是“沉默的大多数”都不再甘于沉默了,纷纷产生了向今日社会呈献个人记忆的冲动。我一向被视为“北大荒”知青命运的代言者之一。身为作家,能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反映“北大荒”知青们的命运,是我的创作情结之一。但我一向清醒地知道,无论我多么一厢情愿,都是根本无法代言整整一代人的全部感受的。每一个人的具体的切身感受,还是由他们自己来公开表达最为合情合理,也最为真实。并且,对于后人了解知青一代,反思“上山下乡”运动,进而反思中国从前的政治的和文化历史现象,必具有现身说法的、非同一般的价值。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当年各地的知青,像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六团的那些知青们一样,像王争平一样,拿起笔来,以比文学作品更真实可信的写回忆录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些他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的事情,以及他们当年的头脑是在何种程度,又是怎么样被异化的。自然,还有他们今天的思考……

我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仿佛认为当年的知青一代,后来是集体没有反思能力的一代。

我对这一种看法是绝不同意的。

恰恰相反,我在《我看知青》一篇长文章中,曾言大多数知青们在经历了必然的“伤痕自怜”阶段和“精神自恋”阶段后,肯定会进入各自对人生、对时代的反思阶段。

二十六团的那些知青们的回忆录,证明了我的看法。现在,王争平个人的回忆录,亦证明了我的看法。

今天的我们,都是已退休或将退休之人了。渐渐地,我们自然而然地被社会和时代边缘化了。男性的我们,已不再有“愤青”的激烈了;女性的她们,也不再“将欲开口泪满襟”或“青春无悔永远无悔”了。人在此年龄的回忆,平静的成分多了,情绪的成分少了,反思体现在字里行间,似无还有,却也更由衷了。

王争平的《黑土地·红舞台》,便是这样的一本回忆性质的书。

就她本人而言,绝对算不上是当年“当大荒”知青中命运坎坷的一个。即使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