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明第一臣TXT精校 > 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2页)

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2页)

看着大家伙忙碌,张希孟也很想掺和一下,帮着他们分担一点。

但是每次张希孟兴匆匆前去,众人只是表面客气,随即就把他扔在了一边,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别看他们忙碌欲死,被老朱骂得狗血淋头,但是真正有人要帮着他们分担,这帮家伙反而不愿意了。

无他,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权力,谁也不舍得放弃任何一点!

尤其是不能让张希孟掺和,不然他插手进来,咱们就都成了摆设了。

张希孟看了几次,他也明白过来,别看这帮东西表面叫苦,可一个个心里都乐开了花。

朱元璋深度参与朝政,把控每一项大政推行……这就让任何事情,阻力都降到了最小。

吴王和重臣的看法,一旦统一了,下面人反对也没用了。

而且老朱手上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底层的百姓,伴随着均田的深入,朱元璋在民间的威望与日俱增。

实际上由于田契上印着吴王大印,最底层的百姓,只认吴王。包括张希孟在内,他的名望也只限于读书人中间。

普通百姓对张希孟的认知,也就是吴王手下那个很有本事的大臣,仅此而已。

张希孟自己也挺满意这个定位的,功高震主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对于如今的局面,他心里也有数……试问成为宰相,尚书一级的重臣,又恰逢这个时候,谁不想名垂青史,彪炳史册?

过去大家伙不这么想,那是做事太难了,面对层层阻力,根本执行不下去。与其得罪所有人,身首异处,不如老老实实享受金钱美色,快快乐乐生活。

可是随着上下打通,做事变得容易起来,自然而然,就有了更高的追求。

就拿俸禄来说,经过了一番讨论,终于有了确定方案。

首先俸禄还是分为两种,一个是粮食,一个是宝钞。

但是原来正一品的千石年俸,变成了三百石,然后依次下降,到九品官,能拿到年俸七十石,基本没有变化,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没有品级的,只要是衙门的正式书吏,衙役,最低年俸也是四十石,熬到五年以上,都能拿到五十石。

在禄米之外,就是宝钞,这个宝钞也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各地物价情况,发下来的补贴。

其中在京城,三品以上,能拿到二百贯。如果是县城,普通小吏,一年也能拿到二十贯。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学历加成。

还是拿张希孟做例子,他现在是吴王右相,按理可以拿到二百六十石年俸,但是他需要缴纳一笔所得税……这笔所得税可以用禄米抵扣,也可以用宝钞缴纳。由于张希孟府上没几个人,也不用存那么多粮食,就用粮食抵扣。

所以他到手是二百石禄米,由于身在应天,又是三品以上,拿够二百贯宝钞补贴,再有,他虽然没考过科举,但是眼下谁还敢否定张希孟的学问啊?

人家就是当世夫子,重新解释纲常,剖断历史的男人……自然学历加成拿满,又是一百贯。

这就是张希孟俸禄的构成,此外还有包括房舍,衣料,护卫……另外如果他成亲了,有了孩子,入学方面,也会有妥当的安排,反正不用为了生活操心。

这一套弄下来,公布出去之后,官员们再也没人敢闹事了……像张希孟这种,差不多站在文官顶点,他拿到的东西,也就差不多是十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

看起来依旧不少,但是这个程度,别说跟大宋比了,就算跟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算不上多高。

但是相比之下,最低的衙役,一年也有四十石禄米,二十贯补贴,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农夫的收入,也在可以接受范围。

新的俸禄安排,差不多就是压低了红袍官员的收入,保证了底层小吏的生活,又考虑了民生物价。

这种结果拿出来,谁能明着反对?谁又敢呢?

除非你站出来,说我们士大夫,要比穷鬼多挣一万倍?这点钱还不够养一只鸟呢!说这个话的陶安已经回老家哭去了。

谁想陪着他,好走,没人拦着!

当一项法令,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时候,就注定会超越一朝一代,就类似编户齐民,两税法这种,哪怕改朝换代,也会被后世继承延续,发扬光大。

谁的名字,一旦和这种法令绑在一起,那注定是要名垂青史的。

比如在陶安回家后,调任吏部尚书的杨元杲,凭着对业务的熟悉,通过了俸禄条例。眼下走路都有风声,成就感都爆了……谁不想成为下一个杨元杲?

谁又愿意把手边的政务,让给张希孟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