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弥留之际的我是谁 > 译后记(第1页)

译后记(第1页)

这在中国是一个重译本。当初答应重译《我弥留之际》之前,颇有犹豫,因为初译者是李文俊先生。中国的福克纳译介工作可以说肇始于李文俊先生,随后又是他先先后后译出多部福克纳的代表作品。文俊兄是我的学长,又是多年的好友,他译过的作品,我是不敢轻易重译的。只是后来出版者一再鼓励,我才答应下来。

翻译福克纳的小说是个很费劲的活儿,早有过亲身体验。译了《八月之光》之后,我曾暗暗告诉自己:以后别再碰福克纳的小说了。不知怎的,隔了十年又把福克纳的另一部小说《野棕榈》接下来译了,可还是不感到轻松。幸好,《我弥留之际》的篇幅要短不少,在独自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又有李先生的译文可供参考。所以这个重译本面世之际,我要由衷地感谢李先生做过的工作。

可是既然是重译,得有重译本自身存在的必要。李先生的译文完成于1988年,校改于1994年,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了。时隔这么多年,要由李先生自己来修订一遍是最好不过的。我不敢说我做了多少修订,文字上有多少仔细推敲,但我总算得益于这些年的国内翻译研究与实践,重译时有了一些译者的主体意识,更自觉地运用汉语表达。比如汉语的词序,小说一开始的“JewelandI”,到了汉语译文里就变成了“我和珠尔”。正像2008年北京奥运闭幕式上,刘欢和一位外国女歌手一起演唱的那首歌,用英文演唱是“YouandI”,用汉语演唱时就成了“我和你”。我在福克纳的原著面前,尽量避免囿于原文,亦步亦趋,时刻意识到福克纳是在用英语进行创作,而我自己是在用汉语从事翻译。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虽然有相通之处,但表达常常不是一回事。在追求“信”的同时,我没有严守英语的“主谓”构式,试着多用动词让汉译的句子动起来,出现汉语的流水句式,在句子的形合与意合,在词语的替代与重复等诸多方面都更多考虑到汉语的使用习惯。这样做,译文的效果如何,就看读者的感受了。

我还要借此机会,向译林出版社的信任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责任编辑彭波女士,她不辞辛苦,同时为我提供了小说原文的电子文本和复印件,关心小说的翻译,负责整个编辑出版工作,谨此表示谢意。

2012年6月27日于重庆歌乐山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