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世界电影史公认电影诞生以什么为标志 > 第83部分(第2页)

第83部分(第2页)

这个过去是英国与意大利殖民地的国家似乎在1961年摄制出黑非洲的第一部长片。这部题为《爱情不承认障碍》的影片是由豪申·马布鲁克导演,除去摄影师之外,全部演员与技术人员都是非洲人,它是在制片厂外拍摄的。

关于这部影片,我们没有什么资料,它似乎比业余爱好者摄制的影片高出不了多少。

马尔加什共和国

1960年后有21家电影院,观众总数为250万人次,也就是说每年每一居民平均购票不足一张。影片生产自独立以来似乎也只是局限于几部新闻片,不过要指出的是,在1956—1958年间,早在马达加斯加独立以前,就有一批马尔加什的戏剧演员十分爱好电影,他们拍摄了一部长达两小时四十分的16毫米彩色片《伊特朗勃拉福蒂》,可惜因为技术不完善,很难听清与看清。

独立以来,在许多前法国或英国的殖民地区里成立了一些政府办的电影机构。这些机构常常请欧洲或美洲的技术人员来拍摄新闻片或一些长、短纪录片。例如1960—1962年间由加拿大人克劳德·朱特拉摄制的《尼日尔》,由尤里斯·伊文思在马里摄制的《明天在南基拉》,由塞尔吉·里契摄制的《乍得一周年》,以及由基德和雷内·科尔贝勒在达荷美摄制的16毫米彩色片《我曾是一个梯拉比亚人》。

第二十七章 新技术与新电影

当20世纪下半叶开始时,有些杂志发表文章,冠以危言耸听的标题《电影是否就要消失?》。电影企业在好莱坞和英国都处于严重危机之中,彩色电影的普及尚不足以使观众回到电影院来。于是,提议用一些奇观的景象:立体电影,“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星涅马斯科甫”式宽银幕电影,浮雕电影,凹三面银幕电影,变形镜头的宽银幕电影,环形电影等来吸引观众。

立体放映早在电影发明之前就已出现。1868年,亨利·达尔梅达就曾用红绿两种光线把画面重复投射到银幕上,观众可以透过一种红绿双色的镜片把两个画面混合成黑白立体形象。这种方法日后被称为“双色立体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后被路易·卢米埃尔及美国的米高梅公司用来放映短片。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双色立体放映法”的缺点是使人们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国)有人用两片无色的偏镜片(Polarlides)来代替原先的红绿镜片,使光线从左边或右边偏离分散。到1950年,这种方法开始走出实验室,在意大利、匈牙利和英国作公开的表演。

1952年11月在纽约,亚区·阿波勒放映了一部立体影片《魔鬼勃华那》,广告上用了这样引人注意的字样:“狮子爬上您的双膝”,“请看爱情的立体表演”。这部描写猛兽的探险片是用低成本在南非拍摄的,它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以致好莱坞各大公司竞相用立体电影来拍摄恐怖片(如《戴蜡面具的人》),表现珍尼·鲁塞尔或丽塔·海华斯的色相的影片(如《法兰西路线》,《萨蒂·汤姆逊小姐》)。但是“偏光镜公司”出租它的眼镜收费之高,正象杀掉一只生金卵的母鸡,观众也对这种电影渐感厌烦,因为这种立体电影顶多只能表现演员在景深镜头中的一些活动,或者靠摄影机的移动来产生某些立体的效果。到1954年年底,好莱坞放弃了立体电影,同时在苏联,伊万诺夫发明的立体电影仍在一些大城市里放映,吸引有限的观众。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是和立体电影同时在纽约出现的,不过它的流行要持久得多。这种电影的发明者弗莱德·华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时采用凹三面银幕和立体音响,就如阿贝尔·冈斯和机械师德布里于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两次放映《拿破仑》时所用的方法那样。1940年华尔特·迪斯尼在美国几个城市里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时也采用三条音带与三个扩音器,来产生立体声的效果。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用3架放映机,300平方米的凹三面银幕,6条声带和将近20个扩音器。它在纽约获得如此大的商业成功,以致观众要好几个月前预订影院的座位。经过十年获利的经营,到1962年年底世界各地共有140家“星涅拉马”电影院,放映麦克·托德、茂里安·古柏、路易·德·罗希蒙等人拍摄的九十部影片。这些影片当时还不是故事片,而是一些旅游纪录片,引导观众漫游世界五大洲。当表现交通工具(火车、飞机、小汽车、直升飞机、游览小火车等)迎面飞驰而来时,尤其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这种立体效果更因哈扎尔·黎夫斯创造的立体声而大大加强。

1962年之后,凹三面银幕简化为一个大银幕,上面只放映70毫米的一部影片。“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开始用来放映故事片,但这些故事片在商业上的几次失败,使观看这种电影的人数明显下降。

在“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环幕电影是由华尔特·迪斯尼出资兴办的。这种电影要观众站在一个环形银幕的中央,银幕上面有11个孔,透过这些孔放映11部16毫米的影片,使周圈360度的银幕上都投射上画面。观众可以瞩目四望,可是很快就会被这种象巡回演出商的演出弄得疲惫不堪,放映很难继续半小时以上,因此至今还没有人为这种电影制作故事片。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积极倡导者之一的麦克·托德以其惊人的宣传才干大力推销一种名叫“托德—A.O.”(A.O.是美国光学公司的简称)的宽银幕电影放映法。这种方法是用70毫米的影片在放映机里向横方面展开,把画面形象投射到几个巨大的银幕上,这些画面比标准影片的画面大十倍。在他不幸于1958年丧身于飞机失事之前,这位善于经营的制片人在用托德—A.O.法放映的两部故事片上发了一笔大财,这两部故事片一部是由弗莱德·齐纳曼导演的轻歌剧片《俄克拉荷马》,另一部故事片是《八十天环游世界》,尤其获得成功,这是一部天真幻想的大场面片,根据儒勒·凡尔纳原作的情节自由改编。到1958年年底止,全世界已有200家电影院安装了放映托德—A.O.影片的设备,另外,为了普及放映起见,托德—A.O.的影片还被转印到35毫米的标准胶片上面。同样也有人着手试验“深景电影”(Vistavision),这种电影也是用一条35毫米的影片在放映机内向横的方向展开,影片的画格尺寸为35×35毫米,这种尺寸是那些使用莱卡摄影机的摄影师们所很熟悉的。

在苏联,“全景电影”(Kinopanorama)有的用三面银幕,有的从1959年用环形银幕,包括22面银幕,其中11面用作天幕。美国或苏联的“全景电影”方法都是用“三折画面”(Tryptiques)或“多折画面”(Polyptiques),同时表现几个各不相同的场景。

“三折画面”早在1927年就被阿贝尔·冈斯在《拿破仑》的一些段落(如制宪会议开会,意大利军队出征)中杰出地使用过。这位大导演以后又为他和内利·卡泼朗合制的《玛奇拉马》上实现了他的“多景电影”(用三部影片同时放映)。尽管制作费用不大,这种“多景电影”却产生强烈的效果,同时为电影艺术开辟了无穷的远景,这一远景又因1958年捷克人阿尔弗雷德·拉多克把多面银幕同戏剧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摄制了《幻灯》一片,而进一步扩大。

不论是宽银幕电影还是立体电影,也不论是托德—A.O.的电影还是“多景电影”,都无法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普及到1956年存在的约12.5万家电影院。但它们的风行一时却引导致斯匹洛斯·斯柯拉斯为美国二十世纪福斯公司采用了一种“星涅马斯科甫”式的宽银幕电影,能在一个比普通银幕大二倍的环形银幕上放映影片。

这种方法是在摄影机和放映机上加一个“变形镜头”,使拍片时形象向上压缩,而在放映时则还原为正常的比例。这种变形的方法自17世纪以来就作为一种科学的游戏被人们所使用。应用到镜头上则是1880年左右由德国人恩内斯特·亚伯(1840—1905)实现的。到1925年左右,法国工程师亨利·克莱狄安(1879—1956)把它应用到电影上来。他的“双曲镜镜头”(ObiectifHypergonar)早在1928年就被克劳德·奥当—拉哈用来摄制根据杰克·伦敦原作改编的影片《建立小家庭》上;此后又在1937年的巴黎博览会上被用来在一块60米宽10米高的银幕上放映影片。

1953年春,斯皮洛斯·斯柯拉斯从亨利·克莱狄安那里买下的并非这种拍摄方法的专利权(因为这种拍摄方法早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