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真实的蒙古国现状 > 第28章 蒙古国与大盛魁(第2页)

第28章 蒙古国与大盛魁(第2页)

这个时期在蒙古国西部的“葛尔丹”势力,频繁对满清政权进行抵抗和骚扰,康熙皇帝历经多年在追剿葛尔丹的战争中,大量使用这些山西民间商号,做为军队的主要后勤保障。

所以类似于“大盛魁”这样的商号,在满清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蓬勃发展的机会。

而且这次发展的机会,要比在明朝时期大的多,除了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可以直接挣到朝廷的钱以外,还能通过民间易货贸易挣到北方草原牧民的钱。

北方草原民族,除了生产牛羊肉、马匹和各种皮革之外,基本是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生活用品,都需要汉地给予提供,尤其是茶叶,而且需求量巨大而长期稳定,所以这些山西商号,其主营业务就从军队后勤转型为蒙地贸易了。

这个时期,也就出现了“旅蒙商”这个说法。

到晚清和民国初年“旅蒙商”的业务已经做到了全蒙古,并进入了苏联。

老爷子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在“大盛魁”从基层伙计,做到中高层伙计的。

老爷子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五岁跟随私塾先生学文化,十二岁时,“大盛魁”要招收一批有点文化基础的孩子,培养他们蒙古语和俄语,做为大盛魁的人力储备。

1919年开春,也就是这个时期,王老爷子被大盛魁选中,安排到归化城(呼和浩特)学习一年的语言。

这时已经是民国初年,国内军阀混战,外蒙古草原也由于红色苏俄的的崛起,和日本人的介入,搞的烽烟四起,形势混乱。

“旅蒙商”和“大盛魁”在蒙古草原的传统势力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摧毁,甚至外蒙古在内外势力的介入和鼓噪下,一度闹起了独立运动。

但是在北洋政府的努力下,外蒙古草原当时还在中国政府的管辖范围。

因此在“库伦”(乌兰巴托),和更北边的与沙俄接壤的边境小城“阿拉腾宝利格”(买卖城),还有相当大的属于这些旅蒙商们的资产。

大盛魁的兴起就是伴随着战争,也是因战争而发家致富,所以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大盛魁依然选择的是坚守和发展。

坚守和发展就要有不间断的后备力量,老爷子就是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被选中做为储备人才的。

他们这次被派往的最终目的地,就是民国最北部的中俄边境贸易重镇“买卖城”。

在“买卖城”一河之隔的北边,就是苏俄远东边境贸易小城“恰克图”。

早年,满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就是在这里签署了著名的《恰克图条约》。

“买卖城”是一个长方形的城池,城墙是由圆木夯伫而成,每边长约一里左右。城内有纵横的街道,街道两边商号店铺林立。

在城里一眼望去,清一色的满清式建筑,城墙头上有城楼和瞭望塔,有军人值守。

每年由中国从这里向俄罗斯出口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水果、瓷器、大米、蜡烛、香料等,中国则从俄罗斯进口毛皮、纺织品、成衣、皮革、及各种工具。

总之,这里是一条从中国内地经张家口、归化城(呼和浩特),再经过外蒙古库伦(乌兰巴托),最终到达买卖城,出口到沙俄和欧洲的陆路商贸大通道。

所以这里对于百年旅蒙的晋商来说,是他们的命根子。

这里聚集了有上百家大小商号,几十家山西有实力的商号,在这里都设立了进出口机构,大盛魁在这里自然是最实力雄厚的。

他们还要在这乱世之中,坚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产业,自然要不断补充有生力量。

老爷子这批年轻人,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时期,踏上了这么一艘,即将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船舶,在风平浪静之后,有的侥幸成为了见证者,大部分沉入了海底。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