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家园记忆投稿 > 第25部分(第1页)

第25部分(第1页)

把炒好的饭用一块方帕或一个瓷缸盛好,在饭中间放上一两块霉豆腐或几勺子豆豉辣椒,然后装进书包。放中午学后,便拿着带来的午饭到学校后面的树林子里吃。吃完了,捧几捧泉水喝下去,就返回教室做早上老师布置的作业,等待下午上课时间的到来。从家里带午饭到学校吃,虽然能解决中午的饥饿,但也有很多不便的时候。若是天气不冷不热,中午还可以将就吃这些饭;若是天气太热,带去的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馊味,吃起来让人难以下咽;若是天气太冷,虽然带去的饭不会出现馊味,但却又显得太过于冰凉,吃起来简直索然无味,而且还担心会拉肚子。正因为如此,后来大家都不再从家里带饭到学校当午饭吃,只是早上出门时在家饱餐一顿后就赶到学校,直到傍晚放学回家再吃。

中午没午饭吃,下午上课时总感到饥肠辘辘。特别是偶尔闻到从学校附近的人家飘来的炒菜的香味时,清口水就会忍不住直往外流。有时,如果中午还参加一些打篮球之类的体育活动,下午上课时更会饿得眼冒金星,耳朵嗡嗡作响。这样一来,下午几乎没有一点精神听老师讲课。一个个端坐在教室里,貌似很专心,但老师讲课的内容却没有一句能够真正进入耳朵里,更不要说被牢记在心了,只是一个劲地希望老师能够尽快放学,好回家舒舒服服地饱餐一顿。放学回家的路上,谁也不想多说一句话,都低着头匆匆地往回走。尽管回家的心情急切,但总觉得双脚好软好软好重好重。终于回到家,把书包一丢,就以百米短跑冲刺的速度奔向厨房,有菜没菜没关系,只要甑子里有饭,随便拌一小碟辣椒水,就狠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吃饱了,用手背一抹嘴巴,摸摸肚子走出厨房,做一些应该做而且也可以做的家务,等待在田地里劳作的父母归来。

饥饿是最大的困难,行路也是一道令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者要寨子到三合小学,要先走六七里的乡村公路,然后还再走三四里的田埂路。天晴时,觉得上学的道路并难走;下雨天,走出寨子,乡村公路上就全是泥泞,滑得让行人随时都有可能摔倒,特别是走到田埂路时,更是一步三滑,让人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胆。这样的天气从者要寨子到三合小学,要比平时多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所以在下雨天上学时,者要寨子的孩子几乎是天天迟到,而且脚上的鞋子和身上的衣裳,也几乎全被雨水淋湿。坐在教室里,总感觉到浑身冷飕飕、冰凉凉的,有时还会觉得头一阵接一阵地疼痛,清鼻涕一股接一股地流淌,喷嚏一个接一个地打。有时,遇到连续几天暴雨,上学路上要途经的几条河流的河水全部暴满,把过河的道路和桥梁全部淹没,让孩子们不知道要走什么地方绕道才能够回家,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滚滚河水焦急地搓手跺脚。遇到这样的天气,最令人觉得可怜的是那些刚上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小小的身体,根本经不起一天接一天的长途跋涉和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折磨,一路上不知要跌多少跤,一天里不知要哭多少次。为了让孩子们少受一点苦,很多家长只得天不亮就起床,做饭给孩子吃饱了,然后背着睡意正酣的孩子踏上通往学校的路。来到学校门口,才把孩子从背上放下来让他们自己去学校。快放学的时候,再忙也要端一碗饭到半路上迎接疲劳和饥饿的孩子。遇到路途中出现河水暴满时候,家长们更是焦虑不安,生怕孩子稍有不慎跌进流水湍急的河里出现意外。孩子因为回不了家而焦虑,做老人的则因为久久不见孩子回家而焦虑。

艰苦的条件,让者要寨子里的很多孩子都相当畏惧上学。因为成天都处在疲惫不堪和饥肠辘辘的状态下,根本没有几个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正因为如此,者要寨子到外求学的孩子学习成绩总体上都不够好,基本上只排在班上的中下等。当然也有少数的孩子,尽管每天也都跟大家一样疲惫和饥饿不堪,但学习成绩也能够挤上班里的前几名。者要寨子的孩子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够好,觉得在班上抬不起头,加上在冬天特别是冬季的雨天又常常迟到,自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就更让他们觉得没有脸面再在教室里呆下去。于是,便有很多人渐渐对上学感到畏惧,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不再想进学校读书,只读到三四年级便辍学回家帮助父母务农。作为孩子的家长,绝大部分人都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回家务农。于是,家长们便苦口婆心地动员孩子重返学校读书,有的家长甚至不惜拳脚相迫,但这样下来也是收效甚微。有的孩子无论家长怎样胁迫,就是宁死也不肯重返学校,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最终也只好让孩子辍学回家了。有的孩子为了免受父母的拳打脚踢之苦,便同意重返学校读书,但人在教室心在外,学习成绩一天不如一天,甚至经常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上了一两节课后,就逃学到校外的河边、树林里等地方闲逛和打扑克;有的孩子虽然天天都背着书包出门上学,但人却不走进学校,只走到半路上就钻进路边的树林里睡觉,等其他上学的同学放学后便跟他们一起回家。面对孩子的这些情况,作父母的除了恨铁不成钢地给孩子几耳光之后,最后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让孩子辍学回家务农。当然,也有一些懂事的孩子,起初也曾因为上学读书的条件太艰苦而多次想辍学回家,但在父母的劝告下,觉得父母含辛茹苦地送自己上学读书真的很不容易,自己作为孩子,如果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厚望,就是不孝之人,于是便重新鼓起上学的勇气,努力克服上学所要面临的饥饿与疲劳等重重困难,顺利读完小学再读初中,最后考上了中专或高中甚至考上了大学,成为者要寨子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者要寨子的孩子们,就这样在长途跋涉地艰苦求学的路上,一批接一批地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相似的故事,渐渐地在如梭的岁月里长大。

我们从白秧坪学校转学到三合小学就读的时候,读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达三十多人。但是,当我从三合小学毕业考上初中时,寨子里跟我年纪上下的人继续再上初中读书的却只有六七个,而坚持读到初中毕业的,最后就只剩下三四人了。现在,每当回想起者要寨子因为学校停办而让我们不得不长途跋涉到外村求学的情景,仍然觉得就象发生在昨天一样。我觉得,在当时的那种环境条件和氛围当中,能够坚持把书读到初中毕业,需要有一种把读书当作乐趣而不是压力的心态,需要有一种面对艰苦环境仍能勇往直前的勇气,更需要有一种面对浮躁的现实仍能不改初衷的毅力。我觉得,我之所以能够庆幸地成为者要寨子里当时坚持读完初中的那三四个人当中的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一直把读书当成乐趣。因为我一直把读书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所以才没有在乎别人的决定;只要父母能够拿得出钱为我开支读书费用,我就会坚持到校读书,即使冬季里天天迟到天天被老师批评甚至被拉到黑板脚亮相,我也不在乎;因为我一直把读书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所以我把艰苦的上学条件当成了对自己的一种考验;读书再艰苦,但跟父母披星戴月上山下地艰辛劳作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我觉得,这段艰苦的求学经历,是我人生中难得的一笔财富。每当回忆曾经走过的这段经历,就会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就会让我更加坚信只有历经风雨方能见到彩虹的道理,就会让我更加坚定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紧抓目标不放松的信念。

者要寨子的学校停办以后,确实让者要寨子的孩子在读书求知的道路上历经了很多磨难。意志坚定的,总算挺过去读到了初中毕业;经不起磨练的,小学还没毕业就回家干农活了。于是,寨子里那些作为家长的人们,都希望寨子里的学校能够尽快地恢复起来,让孩子们能够就近读书;寨子里那些刚入学的孩子们或正在读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更盼望寨子里能够有一所学校,能让他们省去长途跋涉到外村上学读书所受到的劳苦与折磨。

在众多父老乡亲苦苦期盼的目光中,者要学校在停办三年之后,寨子里终于有一位懂文化的人站了出来,愿意尽最大的努力,把者要学校重新恢复起来,即使只有一个学生就读,也愿意把学校办下去。他就是我的一位族兄王沾文。沾文老兄曾在者要学校当过多年的民办教师,对教书育人这个行业很有感情。在者要学校停办之初,他就曾想竭力把学校继续办下去,但苦于家长们都一下把孩子送到外地报名读书去了,没有几个愿意再继续留在寨子里,他才不得以宣告者要学校停办。学校停办以后,很多家长终于尝到了送孩子到村外求学的苦恼,孩子们也终于尝到了舍近求远长途跋涉到外地求学读书的艰难。面对这一切,曾经在者要学校教书多年的沾文老兄,心里也感到极不是滋味。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者要学校重新恢复起来。沾文老兄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于是,他便从家里扛来锄头挑来撮箕,把学校里丛生的杂草和污物全部打理干净;从家里担来石灰和石吵,将教室里的坑坑洼洼全部填平;从自家扛来木料,一斧头一锯子地裁切木料维修破损的门窗;从自家挑来瓦片,把已经漏雨的屋顶进行一次彻底的翻捡。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苦劳动,终于把已经杂草丛生、污物遍地、门窗破败不堪、屋子到处漏水的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维修。

在沾文老兄清理和维修学校的同时,村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在为如何追回学校原先的课桌凳而想办法。因为没有课桌凳,老师就无法开班办学。而学校的课桌凳,已经在学校停办后就陆续被人偷走了。经过商议后,村干部们决定采取到各家各户动员送孩子到寨里的学校就近入学的方式,看谁家有学校的课凳。如果发现谁的家里有学校的课桌凳,就婉转地对那户人家说:“学校停办以后,村里疏于对学校的课桌凳进行管理。感谢你家积极为村里分忧,主动为学校保管课桌凳。现在,寨子里的学校已经重新恢复起来了,烦麻你家把这些课桌凳送给学校吧,同时,也希望你家把孩子送到寨子里的学校就近读书,让他们免受长途奔波的劳苦!在此,我们代表村里感谢你们!”一席话说得这户人家极为不好意思。经过村干部的劝说,先后有二十多户人家将原先从学校里扛去的课桌凳送回了学校。接过乡亲们扛回来的课桌凳,沾文老兄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连声说:谢谢你们对学校的支持!镇里的领导听说王沾文愿意出来恢复者要学校,表示积极的支持,并从其他学校调剂了一些闲置的课桌凳送给者要学校。

到了9月1号,停办了三年的者要学校终于重新恢复起来。那个用拖拉机废旧轮子的钢盆做成的吊钟,又被重新挂在学校门前的冬青树上。当沉寂了四年后的吊钟被当当当地敲响起来的时候,琅琅书声也从学校里传了出来,古老的者要寨子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听着那那一声声在寨子里久久地回荡的钟声,人们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很多老人的眼角都流出了浑浊的泪水。我清楚地记得,这是1984年的9月!那时,我刚好从三合小学毕业考入镇中学读初一。

者要学校重新恢复起来的当年,共有四十多个学生报名入学,沾文老兄开办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采用复式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第二年,村里又把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的沾文老兄的二儿子王英禄请到学校里当民办教师,把学校办到了三年级,学生总数也增加到了七十多人。从此,寨子里那些刚入学的孩子们,就不再经受那种长途跋涉奔波到外村上学的劳苦,家长们也省去了那些因为孩子上学而产生的焦虑和烦恼。在寒暑假里,沾文老兄还跟儿子一起,按照上级的要求,切实开办了扫肓识字班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认真组织寨子里的成年群众进行识字学习和实用农业技术学习,努力提高全寨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日子,就这样地在学校的当当钟声和朗朗书声中平凡而又平静地滑落。

对沾文老兄父子俩的办学热情,者要寨子里绝大部分人家是支持和拥护的。但也有少部分人家,却总是不停地进行冷嘲热讽,似乎学校重新恢复起来以后给他们家造成了很多的损失似的,让他们的心理总是感到极不舒服。有人说:“王沾文就是想显示自己有文化,显示他儿子有文化,才会提出恢复者要学校,才会喊儿子回到寨子里教书。你王沾文有文化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一样跟我们一起上山下田做农活?你儿子有文化有什么了不起,最终还不是回到寨子里跟我们一样当农民?”这些尖酸刻薄的语言,听后令人感到心一下子便会从头顶冷到脚底。面对这些冷嘲热讽,沾文老兄毫不再乎。他觉得,正是因为者要寨子的文化落后,才会有人说出这种几乎不可能是人说出来的话。越是文化发达的地方,越是特别尊重教育和文化。有这种闲言碎语的出现,说明者要寨子的教育更需要加强。而要发展者要寨子的教育文化,总得有人站出来承担重任,总得有人不计得失地付出。作为曾经在者要寨子执教多年的民办教师,作为者要寨子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读到初中毕业的文化人,他有责任承担起恢复者要学校的责任,有坚持把者要学校办下的责任。沾文老兄不但自己这样想,也这样反复作儿子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够心胸开阔地面对寨子里传出来的这些尖酸刻薄的语言,认认真真地教好自己的书。在沾文老兄的动员下,他的儿子王英禄才坚持在寨子里的学校当民办教师。

由于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从思想基础上使者要学校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因为上级政府没有资金支持,村委会也没有资金支持,当学校需要维修时,只能依靠发动群众集资的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但是,在发动群众集资时,竟然会有很多人家拒绝出资。他们说:“我家现在已经没有人在者要学校读书了,凭什么要出钱维修学校给别人家的娃娃读书?维修学校所需要的钱,应该只由那些有娃娃在者要学校读书的人家出!”听到这样的话,沾文老兄伤心得直想哭。见有人不资,那些原先准备集资的人家也决定不交钱了。即使是那些有孩子在者要学校读书的人家,也没有谁再愿意主动把钱交给学校。没有钱,学校教学楼屋顶上已经损坏了的瓦就不可能得到及时翻捡。屋顶上损坏了的瓦片没有得到及时翻捡,房屋就会漏水。房屋漏水了,屋上的檩子、椽皮就会被雨水浸浊而慢慢腐烂。檩子和椽皮腐烂后,房屋就有可能倒塌。这样的道理,不用多说寨子里的人都明白,但就是没有人愿意出钱给学校维修教室。没有钱来维修,学校就只能将就着使用。雨季时,教室因为漏雨实在不能再使用了,沾文老兄就和儿子从家里背来一些备用的瓦片,把漏雨的地方修补一下;寒冬里,当一股股寒风从破烂的没有玻璃的窗户里灌进教室里,当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无法上课时,沾文老兄和儿子便从家里拿来塑料亮子把窗户蒙住。在这样的条件下苦苦支撑几年后,因为学校教学楼成了严重危房,不能再继续使用下去。者要学校被迫又一次宣告停办!

我清楚地记得,者要学校宣告停办的时候是1990年的夏季。那年,我还在师范学校读书,利用暑假回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