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日本的罪过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当然,罪和耻在不同的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意义都会不同,有的社会宏观规范优先,有的社会对微观规范要求甚高,有的社会强调等级秩序,有的社会讲究个性自由。耻与罪都是对违反规范的制裁方式,至于到底哪个在维护社会秩序上更有效果,还要依照社会形态的状况而定。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试图向那些对日本充满好奇的西方人解释,为什么日本人一方面那样爱美,细腻善感,一方面又崇尚武力,果决暴力。她用菊与刀比喻日本人性格的矛盾,并向人们解释,日本人的这种矛盾性格是怎样巧妙地融合起来的。身为一个外国人,她尽量让自己用日本人的眼光看待日本文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日本的自律与他律(4)

在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时,深入到这种文化中,而不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指手画脚,是非常正确的。同理,日本人在研究日本文化时,为了保证观点的客观性,也会适当地跳脱到本民族文化之外,避免被浸染着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思维方式左右。

一旦深入到某种文化内部对其进行研究,很多让人困惑不已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文化是由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复合体,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些五花八门的要素充满矛盾,但既然它们能够整合起来,凝结成同一种文化,就说明它们必然有相互契合的地方,但是,如果就此把文化当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就会忽视其诸多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别,不能全面地认识这种文化。

耻是对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制裁方式,社会的“知耻”风气是保证它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如果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耻”的意识,不在乎他人的目光,无所谓是否出丑,耻文化的制裁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知耻”的风气越浓厚,耻的制裁功效就越显著,在这种社会中,人人都会对他人的评价有所顾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让别人笑话的事,只有这样,耻才会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

对一个社会来说,并不是违背规范的现象越少就越安定,越多就越动荡。罪和耻,既诞生于对社会秩序的背离,有着让社会解体的危险,又能让社会以此为契机,更加完善。就像中国人所说“不破不立,不舍不得”,先进的新事物的产生,必要以旧事物的牺牲为代价。社会规范背离的可能性,孕育在社会规范之中,没有一种规范是适用于所有情况,能够永恒存在的。世界变化不定,所有的规范都只是暂时的存在。在古代,被称作“不知耻”是让日本人最难以忍受的侮辱,在现代,日本人恐惧症的发病率一直比欧美人要高,日本人对外界的看法更加在意,其“知耻”传统也较欧美国家要浓厚,耻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加强大。如果说耻是违背了自己的期望,将一直有意隐藏的秘密泄露给别人的话,相应地,让耻产生的社会、文化就存在着让秘密暴露的可能。

耻多是对背离微观规范的行为的制裁,同时也促进着微观规范的完善,发挥着罪没有的威力,譬如,在大多情况下,耻可以制裁不懂礼貌,举止粗鲁的家伙,罪却对此无能为力。既然耻多是针对微观规范而生,那么出于对耻的畏惧保守秘密和为秘密泄露感到耻辱,也多半发生在人按照微观规范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具体到日本社会,保守秘密和泄露秘密又以什么样状态存在呢?它们的这种状态又给了日本社会什么影响呢?微观规范没有能力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再重视礼仪的国家都不能放松法治的建设,无礼则民风野蛮,无法则纲纪不存。颇重视微观社会的日本也有法律等宏观规范,并依靠法的力量确保社会的安定发展。不过,更重视宏观规范的社会和更注重微观规范的社会,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必然有不同的表现。

社会由数不清的集团和组织组成,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个集团、组织间都有着或明朗,或暧昧的界限,秘密就参与了这些界限的设定。比如结成盟友的集团总会共享、共守一些秘密,但是如果其中的某个集团将秘密透露给这个联盟之外的集团,它和这个联盟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痕。秘密本是保证交往顺利不可或缺的因素,共同持有秘密会让人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感觉,让大家不分你我,团结一致,而共同保守秘密则可以让人与外界相对隔离,他必须小心提防外界对他秘密的试探,将自己相对封闭起来。因此,共享秘密可以消除界限,保守秘密则能设定界限。当共享秘密和保守秘密结合起来,设定界限的作用和消除界限的作用便一同发挥起来,界限呈现出若有若无的微妙状态。

这种若有若无的界限,正是耻辱发生的基础。在没有界限的地方,就不需要保守秘密,而界限越分明,泄露秘密的机会就越小。那些既需要保守秘密,又有比较容易泄露秘密的地方最容易滋生耻辱。因此,耻之所以可以在日本发挥如此大的威力,就因为日本社会呈现出一种暧昧的结构,集团和集团间的界限若有若无。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际,发表的演讲题目就是《我在暧昧的日本》。

“无意识”的背离规范是耻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将耻和罪区分开来的标准之一,因此,人的意图也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组成。警察在审讯犯人时,总要探究犯人的犯罪动机,以此来分析他行为的产生,要想清楚为什么人会做出某种举动,就必须弄明白他的行为意图。社会秩序是社会世界观的一种表现,社会秩序本身就反映着一个社会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看法,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相应的就是皇帝至高无上、一言九鼎的君主专政制,和“自由、民主”意识相应的是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人的意志总是会受世界观影响,国家也是一样。人们对规范的遵守、违背都会受到世界观左右,和世界观的内容一起变化。因此要考察日本的耻文化,除了分析耻产生的社会条件外,还有必要分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鉴于每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世界观都不尽相同,日本的耻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

四、对“命”的信仰(1)

日本人不厌其烦地为每一种超凡力量起名,然后将其作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像敬仰神灵般敬仰力量。他们对神灵的尊敬不只限于对神灵的供奉,更多地表现在生活态度上,他们愿意遵照神灵的意旨生活,让自己更加强大。

2000多年前,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告诫人们“敬鬼神而远之”,在平民百姓和虚无缥缈的鬼神间,人们要“以民意尤近当先”。一度将中国儒家学说奉若至宝的日本人却没有为“远鬼神”的告诫影响,对神灵的信仰是日本人的特征之一。在他们看来,物质和心灵是暧昧的,并没有分明的界限,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神灵存在,只是肉眼凡胎的常人看不见、体察不到罢了。人总为要不要信鬼神这样的问题困扰,不信难免有失落感,信又会徒生不少恐惧,神灵体恤人的心情,便非常小心谨慎地不在凡夫俗子中显露真身。但对那些鬼神的坚定信仰者来说,神灵也会感受到他们的诚意。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不无骄傲地说:“我思故我在”,人有思想,这是他身为万物之长的前提,人有灵性,所以才能成为地球上最了不起的生物。如果一个人失掉了思想,泯灭了灵魂,便会被形容成“行尸走肉”,和只知分裂的阿米巴虫没有两样。

猴子会模仿,宠物知道察言观色,但只有人类会思考,只有人会鉴赏艺术,思考自然生生不息的秘密,让人类造就出灿烂文化的不仅是大脑的活动——思考,还有心灵。文化是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参透他们的内心,唯其如此,才能在领悟迥异的民族文化上有所收获。

在古代中国,思想和心灵被哲学家们融为一体,那时的古人把心当成人精魂所在,人思考的中心,强调心外无物的“心学”也在日本一度流行,尽管这种将心脑混为一谈的说法早已为现代科学否定,但今天的人们还是习惯用“心”来形容“思考”,正如人们常常为天才们的思想惊叹一样,人们也会为深邃博大心灵的人折服。

日本人相信神的存在,但当他们第一次看到佛祖的塑像以及十字架上的基督耶稣像时,还是颇为震惊,在日本人的印象里,神灵只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人的命运,沟通着人的心灵,而绝不会在人前现出真身。日本诸神是为人仰望的,他们与凡间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有神裔之称的天皇为彰显“神性”,也隐藏在回环曲折的深宫中,懒问人间世事。正当中国人在寺院最显眼的地方供奉主神时,日本人依旧坚信越高等级的神,越不喜欢被人一睹真容,在日本的神社中,“灵验”的神像多被放到隐蔽的地方。日本人的神灵,似乎尤其偏爱隐居生活,不喜欢被凡夫俗子打扰。

发端于中国的禅宗到日本后,迅速与日本文化融合,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禅说“见性成佛”,要求人通过心灵的修炼,发现真实的自我,而这发现真我的所有的过程都发生在人的内心中,因此,达摩祖师才会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外在条款、语言文字的约束,中国的禅和日本人信仰神的方式两相契合,二者都坚信宇宙之灵,万物之神隐藏于神秘的“无形”之中。当人登高远眺,为自然美景震颤,当人回顾漫长浩瀚的历史,在惊叹之余,也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创造、操控这些伟大事物的无形力量的崇敬之情,隐约感觉到这力量的持有者——神灵的存在。

在信奉神道的日本人看来,宇宙中所有不平凡之“灵”都可以被称为神,需要人跪拜敬奉。这其中既有神,又有充满了灵性的山川河海,动物植物,甚至包括已经故去的英雄伟人的魂魄,日本曾说世间至少存在着800多万神,对这些神,人们都要心存恭敬。

当然,这形形色色的神也像人一样,有良善邪恶的分别,良善之神造福,邪恶之神作恶,它们虽无形无迹,无可捉摸,却一直关注着人间,并时不时地在人们身上挥洒神力,决定着人们的命运。譬如在一些公路事故多发地段,一般人会认为造成事故频发的原因多半是公路修建不合理,他们会仔细搜集相关数据,制定改造方案;但在信仰神道的人看来,则必是有邪恶之神进驻这里,肆意吞噬着人的生命,他们或祈求神放过脆弱的人类,或通过一些神道活动平息神的怒气。在日本,为镇压邪神而造的神社并不少见。

神可以和人心沟通,只要具备了某种神秘的条件,在神与人之间,就会建立起看不见的桥梁,神会体察到人,人也会感受到神的存在,可以和他们交流感情。心灵是人神交流的场所,神道的信仰者认为,人总会被内心的“声音”左右,这声音源于欲望,受制于思想,它们决定了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人必须学会反省,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对自我剖析得越彻底,越了解自我,就和神的关系越紧密,更加接近神。

神会在冥冥之中指引人,对那些尤其关注内心世界的人来说,用整个心灵接纳神,是与神沟通的前提。人只有敞开心扉,诚实坦荡地面对神,才能和神展开对话。与无所不知的神的对话又会让人变得更坚强,更了解自己的使命,不会再在变幻莫测的世事面前迷惘困惑,张皇失措,同时,也会让人看清自己的命运,并有足够多的勇气接受它。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神的关系的建立,也是同样原理。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和神的更加契合,人们需要接受一定的修行,通过改变自己外在的言行举止,由外而内地逐步改变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正如蜜蜂总会为花朵的香气吸引,苍蝇格外喜欢腐败的味道,神也会有意寻觅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更愿意接近和感情相近的人,因此良善之神多会来到有良善之心的人身边,邪恶之神也会带领邪恶之人深入到愈发邪恶的世界。为什么样的神庇佑,取决于有什么样的内心,由人自行决定。如果希望得到良善之神的关爱,就必须自觉净化内心的罪恶,让人性中良善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因此,日本人十分在意人对自我思想的规范。

好比中国的儒学受到佛教影响,日本的神道也与禅宗相合。生活在公元6世纪的高僧智者大师曾提出过“一念三千”的理论,即每个人悠忽闪过的念头里,都包含着“三千性相”,能够折射出复杂的人心,或引来天使,或招致恶魔。光明和黑暗,往往只是一念之差,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都取决于人的思想。医生必须对症下药,同样,了解自己,找出心性思想中黑暗的一面,是约束心灵的前提。人首先要对自己的内心了如指掌,知道恶魔的影子在哪儿,哪里容易被恶魔攻破,才能有的放矢地净化自己。圣人之所以高尚,就是因为他们总能在恶魔攻占自己心灵之前,将它们排除在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家之道,在这里同样适用。

四、对“命”的信仰(2)

日本人受耻文化影响,颇在意他人的目光,但实际上,即使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谨言慎行,严格约束自己。超凡的自律性,来自于对内心恶魔的小心堤防。日本人尤其重视对祖先的崇拜,认为人时刻都在被他们的祖先和守护灵注视,他们的存在会督促人不断地完善言行,约束思想,也会给人带来好运。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想象不出守护灵的形象,尽管他们非常愿意相信自己身边真的有守护灵庇佑,却还是满心疑惑。人一旦了解守护灵和祖先,就会更清楚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要在社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便会更好地控制自我言行。

在日本人看来,守护灵既是人灵魂的守护者,也是人灵魂的指引者,它像人类一样,有不同的性格,也存在所谓的弱点或优点。每个人需要完善的内容都不一样,奢侈的需要学会节俭,懒惰的应该变得勤劳,而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背负的使命不尽相同,需要完善的也就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守护灵都未必是固定的、唯一的,它们也会根据人的不同需要“交接”。

在人的童年时期,没有什么比长身体更重要的了,这时最好祈祷一个身强体壮的武士灵来到身边,成为孩子的守护灵,帮助孩子强健体魄,坚定意志,以使他们成为勇敢的人。每每看到不怕困难,生龙活虎的人,信仰神道的日本人就不免感叹一定有个勇猛的武士在关照他。

青少年阶段是人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人迫切需要师长般的守护灵,引发人的求知欲,如果有幸有名学者灵来守护,人在学业上一定会大有长进。相反,对于那些天生不好读书做学问的人,也不必强求,如果他们热衷体育运动,也大可以让武士灵继续引导他们的内心。这一时期的人,需要了解自己的喜好,并以此作为选择守护灵的前提,然后和它们一起努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成年后就要渐渐步入社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此时的守护灵,最好也是相关行业中的佼佼者,能够帮助人增强工作能力,在事业上有所收获。

当人进入晚年,开始安静地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最好有哲学家式的守护灵来到身边,和人一起畅谈宇宙人生,回味生命的点滴感动。

因此每到人生的转折点,也就是守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