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昙花王朝欧洲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隋军胜利了,水土不服,官兵死伤大半,只好在林邑刻石记功而还。大将刘方在半路上病死了。

随军虽然撤走了,林邑国王却后怕不已,主动上表称臣,归附隋朝。

日本来朝

隋朝的四邻,剩下来就只有东北诸国没有说了。东北诸国主要是朝鲜半岛各国和日本。

朝鲜半岛在隋朝时处于三国鼎立阶段:高丽最强,其次是百济和新罗。隋朝和高丽的关系是一部漫长曲折的历史,留待下一章慢慢细说。百济和新罗与隋朝的关系都还不错。开皇元年(581年)隋朝刚刚建立,百济就遣使朝贡。此后,百济朝贡不绝。新罗和隋朝之间有百济阻隔,对隋朝的朝贡不像百济那么勤快,直到开皇十四年(594年)新罗才遣使入隋朝贡。隋朝将百济、新罗都视为制约高丽的外邦力量……尽管百济和新罗恨高丽,但明哲保身并没有出兵相助。

※BOOK。※虹※桥书※吧※

第60节:第五章 王朝的形象工程(9)

日本(当时叫倭国)和隋朝之间隔着朝鲜半岛。直到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才第一次遣使入隋。隋文帝杨坚喜出望外,因为之前只在南朝有〃倭国〃遣使来华的记载,日本已经有百年没有来大陆朝贡了。打击杨坚情绪的是,日本是一个独立意识相对较强的国家。杨坚派官员向倭王阿辈鸡弥的使节询问倭国民俗。使者说倭王以天为兄,以太阳为弟,天黑时处理朝政,天亮即停止,把白天交给弟弟太阳管理。杨坚一听,火冒三丈。中国皇帝以〃上天之子〃自居,而倭国国王自称是上天的弟弟,那岂不成了中国皇帝(也就是杨坚)的叔叔了。杨坚斥之为荒谬之论,训令倭国国王改换称呼。

使者回日本后向摄政的圣德王太子汇报出使情况。圣德王太子对杨坚要求改名的训令不以为意,倒是对隋朝佛教兴盛的情况很感兴趣。他以求佛经佛法为名,第二次遣使入隋,目的还是加强中日两国的交往。

大业三年(607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为使节,鞍作福利为翻译,携带国书出使隋朝。国书是这么说明出使目的的:〃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因此使团中有数十名留学僧。他们是日本首次向中国派出的留学生。

杨广对于海岛小国的倭国能够不畏艰险,翻山越洋前来〃朝贡〃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自己威望远播的结果。但看到倭王国书,杨广和父亲杨坚一样,不高兴了。原来日本国书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杨广不能接受蕞尔小国的国王与自己平起平坐。他当即命令鸿胪卿(类似于外交部长):〃以后如果蛮夷的国书狂妄无礼,就不要拿给我看了。〃尽管内心不快,杨广还是热情接待了日本使团,并派遣文林郎、鸿胪卿掌客裴世清为正使,率领十三人的代表团回访日本。

608年,裴世清在小野妹子的陪同下到达日本九州岛。倭王还下令在难波城(今大阪)高丽馆舍的基础上修建新馆,准备招待裴世清一行。裴世清使团先到达难波,并在皇室的隆重欢迎下进京(今奈良)。倭王多次派遣大臣带领数百人的仪仗,鸣鼓角来迎。裴世清觐见倭王,圣德太子和诸王、诸大臣,都头戴金髻华,身着锦紫绣织及五色绫罗参加会见仪式。倭王说:〃我听闻大隋在我国之西,乃礼仪之邦;我则区区岛国,偏居海隅,不识礼仪,孤陋寡闻,以至久不往来。今贵客远来,特意清扫道路,装饰馆会,以待尊使,希望听到来自泱泱大国的文明教化。〃

裴世清随即献上礼物和杨广的国书。国书的第一句就是〃皇帝问倭王〃,一下子将倭王降低到了隋朝藩王的地位,且是上级对下级的口吻。圣德王太子当即指出隋朝的国书贬低了倭王,裴世清对他说:〃隋朝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所以派遣我来此宣谕。〃裴世清又对倭王说,〃此乃我朝赐诸侯书式。〃圣德王太子怏怏而退,考虑到日本需要向隋朝学习的地方很多,最后没有计较称谓和礼节问题。当裴世清回国时,倭国热情地宴请相送,再一次以小野妹子为正使、吉士雄成为副使组成使团护送裴世清归国。

该年年底,裴世清、小野妹子等人到达隋都长安。小野妹子向隋朝呈上倭王国书。这份国书是圣德王太子亲自撰写的,称隋朝皇帝为西皇帝,日本倭王为东天皇。鸿胪寺官员看到日本依然坚持平等格式,怕再惹杨广不高兴,就将这份国书扣了下来,没有交给杨广。

虹←桥←书←吧←BOOK。←

第61节:第五章 王朝的形象工程(10)

之后,隋朝和倭国关系发展顺利。倭国一共向隋朝派出了四批使团,全面考察了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教。日本与中国的交往与其他国家不同,带有很强的学以致用的色彩。其他国家与中国朝贡,更多看重商贸利润,而倭国看重的是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它在隋朝留下了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这些留学生和僧人,在隋学习时间很长,有的等唐朝建立了还没有学成归国。倭国和隋朝的友好交往,揭开了日本在唐朝时全面照搬中国制度、文化的序幕。

大运河与江南

大运河工程是杨广关注最多,隋朝出力最大的国家工程。

杨广总管江南十年,江南水乡在他的身上镌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杨广娶了南方的妻子萧氏,又学会了吴语方言。杨广还留下了许多描写江南的诗歌,比如《早渡淮诗》: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江南的水景在他的笔下惟妙惟肖。又如《江陵女歌》用平实流畅的语言记叙了一场发生在江南小桥流水上的爱情故事:

雨从天上落,水从桥下流。

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

但是如果把隋朝倾全国之力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归结为杨广热爱江南水乡希望乘船重温江南美景,或者更细化为方便去扬州看昙花,那就犯了简单化的错误。杨广不是醉情山水,不顾一切的纯书生。没有皇帝生来就是玩主。杨广修建大运河有更深的考虑:

大运河在地理上贯通了南北,为南北交通增加了水运这么一个崭新的形式。如果将隋朝的天下比作人体,那么大运河就为人体搭建了一条新的血脉。它的畅通方便了全国的政令物资和人员交流。洛阳城修建的一大目的是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同样大运河的修建是为了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从东吴到南朝,江南产生了许多与中原政治中心对峙的割据政权。当年杨广就是以平定江南起家的,长期镇守江南,清楚江南的人文、风俗和经济。隋朝之时,江南早已不再是司马迁时刀耕火种的原始景象了,人口繁盛、市井繁华,在国家贡献赋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大运河将南方的赋税、民工和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原,几乎就是一条财富之河。后人有诗为证:〃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唐代诗人皮日休做诗咏叹大运河(《汴河怀古二首》),将杨广修河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的确,如此大规模地改造山河,之前只有传说中的大禹进行过;而杨广留下的大运河不是传说,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上千年的作用。遗憾的是,皮日休在诗歌中的赞誉是一个〃假设句〃,他在作品中对杨广修建大运河一事还是持批评态度的。这也是后人普遍的态度。

为什么要批评这样一个出发点并不坏、让后世受益的国家工程呢?因为和之前诸项国家工程一样,大运河也是在无数民工的尸体上修建起来的,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有些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而大运河是〃功在千秋,祸在当代〃。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大运河工程分成数段,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一段运河叫〃通济渠〃;从山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一段有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杨广对此进行了疏通。这两段运河组成了大运河的第一期工程,沟通了洛阳到江南扬州的水路交通。

◇欢◇迎访◇问◇。◇

第62节:第五章 王朝的形象工程(11)

以后,杨广又两次大征民工,开通了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的〃永济渠〃和从江都长江对岸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这四段运河连接起来就是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现在我们看到的大运河是元朝政府在隋朝运河基础上裁弯取直、疏通加工的结果,称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