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隋朝的兴衰 > 第13部分(第3页)

第13部分(第3页)

这条河叫沁水(山西省东南部,黄河的支流)。

而也就在此时,尉迟迥已派其子尉迟憞,率军10万,迎面赶来,进抵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20余里。

这时沁水暴涨,两军只好隔水对峙。

看来都是因为有这条河的缘故,而并非七总管中有人收受了尉迟迥的饷金,故意延缓进攻。

8月17日,高颎到达前线。

高监军赶得急。不过,在此之前的折腾,所造成的延误,与他并无干系。

他只能做他现在能做的事。

高监军命令,架桥。

这个命令是惊人的。

因为沁水急流汹涌,换了现在,也难以做到。

架桥,是为准备发起进攻。

这当然是不用说的,却玩的是拚命的架势。

桥竟然架起来了。

对崖的尉迟憞见了,就让士兵们从上游放下火筏,企图焚桥。

而高颎则让人在离桥桩较远处,构筑水中障碍“土狗”,以阻火筏近桥。

这“土狗”,是用竹笼和麻袋等,装满沙石,在以木桩加固,顶部露出水面,用以阻拦顺流而下的船、筏。由于这东西前锐而高,后阔而低,形状犹如坐狗,所以名叫“土狗”,这是当时发明的一种水战军事武器。

而这种“土狗”的使用,对上面有所质疑的,高颎让人在湍急的河流上架桥,是不是做得到的问题,可以有所回答的是,当时的架桥方式,有可能是先以“土狗”形成围堰,再打入木桩,然后再施工架面,而完成的。

这其实也是现在拦河架桥筑坝中常用的方法,与我们在电视上见过的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是隔江分流后,在围堰中分段施工的情形,如出一辙。

………【第三节 主攻(3)】………

而这尉迟憞,一计不成,又再生一计,所谓情急之下,计从心起,这都是让新来的这位高监军给逼的:他把军队后撤了对崖的人,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心想只要对方一上岸,就立刻掩杀过去,对方背水而战,势必惊慌失措,弄得好的话,可以逼对方跳河。

背水一战,是兵家大忌,但以做为让对方处于绝地的战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结果相反的著名战例的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之法,各韩信的背水列阵,兵被处于死地而生的例子。

但这一打仗的技巧,确实要看是什么人在用,和用在什么人身上。

对于名将韦孝宽来说,他看出了对方破绽:

首先是人,来的不是尉迟迥,却是他这位没打什么大仗,却因为尉迟迥大概是想起上阵还需父子兵这句话的缘故,让他领了十万人马前来,但打仗讲究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人数的问题;其次,这位后退的距离,现在给出了一个机会,对方挥军杀过来行进需要的距离,与这边渡河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渡河可以加快,狭路相逢,那要看谁更快,却乘机擂鼓齐进。

而且,狭路相逢勇者胜,还要看士气。

所以韦名将命令擂鼓,这是为了快,更快;也是为了厮杀前的兴奋,向前进,向前进、进!

而这高颎,却在全军被后放了一把火。

是把桥烧了。

这二人一阳一阴两招,要做的是,学习楚霸王,学习韩信,让广大士兵们都知道,要是往回跑,是来不及再修桥的。

韦名将军,往前冲,不顾死活,这是很要命的。

而尉迟憞军,这人是不是真在瞬间变化的战局而前,表现出差一、二秒或分种的“迟钝”,不知道。不过,尉迟憞军同样广大的士兵们,知道反正身后有很广阔的地方,可以跑,向前者可能死,向后者,无非会被人说是逃跑,那当然选择逃跑,傻子才不向后转,跑。

双方几十万人,集合在一起打仗,这么多人,一方怎么说败就败,而且是这样快。

这其实现两个人对决,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两个人争胜负,其实决定于对自己的意志,和对对手意志的判断,是否存在失误。

我要战胜对方,与我可以战胜对方,如果这两个判断同步正确的话,那么,我已经胜利了。

接下来的拚杀,就象判决书已下,剩下的事,只不过是进入执行程序罢了。

尉迟憞单骑逃往邺城(今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