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康耐馕恼信啤T谡飧鲋挥?8万人的县级市中,有来自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0名外商长年活跃在这里,正是他们把义乌的商品带到世界各地。根据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报道,这里的外国商人在和他们本国同行交流心得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希望成为百万富翁吗,那么好,到中国的义乌来吧,你的梦想会实现。”

中国制造业在这30年里取得的变化是惊人的。30年前,像电视、冰箱、洗衣机这类当时在欧美国家普通家庭中已极为普及的产品,在中国却还属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品,如今,这些中国自己制造的产品早已普及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30年前,拥有一辆自行车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而轿车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更是“资本主义的奢侈象征”,如今,从城市到乡村,穿梭着数量众多的各式轿车,乃至许多城市开始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以步代车,以此来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30年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保持15%的年均增速,比同期GDP增幅高个百分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陷落困局(5)

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了全世界商人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中国每年所制造出的各种日用消费品,产量足以满足全世界人们的需求。仅2006年,中国就出口了77亿双鞋,相当于给全世界每个人做了一双鞋;家具出口额已达到172亿美元,跻身全球第一大家具出口国;陶瓷出口占全球比重高达,超过意大利位居全球第一。

除日用消费品外,中国制造的许多家电、机电及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已位居世界首位,到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球首位的达210种。其中,粗钢产量占全球钢产量的34%,电脑占比40%,移动电话产量占比47%,彩色电视机占比45%,激光视盘机产量占比60%。

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文章曾经这样说:“中国是最适宜制造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持续的经济增长、训练有素的工人以及精致的制造流程。”在当今世界,美国、日本、西欧和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消费市场;而中国、东南亚、东欧和南美又是全球最主要的四个劳动力市场。其中,中国是两个市场唯一的交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自然会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应当说“中国制造”是历史垂青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从自身历史看,中国完成了从与世界经济绝缘,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巨大转变;从国际视野中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渐次从一个产业链“孤岛”发展成了世界产业链的“重要枢纽”,成为世界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干流中的一条重要支脉。

4。 尚未完成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美国畅销书《改变世界的机器》的作者沃麦克,曾在书的开篇第一句写道:“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首先必须生产得好。”这句话很透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从历史发展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作为“世界工厂”的英、美、日,亦或“东亚奇迹”中的主角韩、新、台,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都有赖于制造业的发展。更不用说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发展之间完全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0%,年均增长率约为1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

历史如此,现实生活也充分说明制造业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就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时代的发达国家,看起来似乎在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实际上并没有放松制造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始终大于20%,拉动其他产业30%,拉高增长率40%。而在过去10年中,美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机、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复兴起到主要作用。发达国家如此,新兴发展中国家更是不敢懈怠,新加坡《联合早报》中曾经写到:“我国不能放弃制造业,而且还必须设法维持它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一定比例,目前是四分之一;即使大力发展服务业,也不能放弃制造业。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必争论,即使还有人要争论,未来的争论点,应该是怎样让制造业继续有立足之地。” 。。

第二章 陷落困局(6)

这些国家对于制造业的重视,不外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即便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人们吃穿住行所需要的物件仍需要制造;另一方面就是,就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也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最终还是需要经过制造业来体现,比如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技术发明,需要应用在火车、轮船等机器制造产业中;信息革命中的芯片技术创新,也需要应用在计算机、网络设备这样的科技产品中。服务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制造业的“延伸”,任何一种机械产品、装备,都不可能不需要售后服务,一辆汽车的销售后面会伴随专卖店提供的一系列后续服务。

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尚且不敢轻视制造业的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对于制造业的重视既是必然,也是国情使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做出这样的判断和结论,除了基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不能“拔苗助长”,必须做完工业化后期应当完成的作业,才能依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关于历史阶段的不可逾越性,实际上在制造业的国际大迁移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制造强国之所以强大并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根本的原因就是制造业在每一阶段都发展得比较充分,从而为其进入下一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若一味脱离现实地“拔苗助长”,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受挫。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匹配,欧美国家在过去的若干年内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衍生产品,忽视实体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导致资本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最终出现金融经济危机。危机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些国家“拔苗助长”的一种矫正。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发展制造业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现在的中国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时期,二元经济的特征在许多方面得到表现。在社会发展程度上,既存在类似北京中关村、北京金融街这样掌握着高端技术、巨大财富,并且非常发达的地区城市,也存在类似甘肃农村那种整个家庭可能只有一套正式衣服的贫困地区。根据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对二元经济理论颇有研究的经济学家们的论断,任何一个国家在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如何吸纳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制造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除了制造业本身具有吸纳大量劳动人口的功能,制造业的发展延伸出来的服务业也是吸纳就业人口的大“容器”。根据二元经济的特征,在人才和技术具有较大优势的东部地区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既制造飞机轮船,也制造皮鞋和袜子,让中国的制造企业布满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从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来看,尽管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素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方面的优势,是中国制造业赶超的对象,但目前来说,我们还不具备大举反超的实力,还必须在不断发展中集聚超越的力量。对于类似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某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要比中国便宜,但从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来说,却又要弱于我们。因此如果中国放弃制造业,片面追求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颇有“舍近求远”之嫌,也绝不是最佳的决策。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陷落困局(7)

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将依然是中国工业化体系中的核心,主导中国经济的产业将依然是制造业。正如制造大国只是一时的荣光,而制造强国才是真正的梦想一样,中国的制造业将追随这个梦想继续行进。

三、“立国之本”的困局

1。 蚂蚁冠军

在浙江义乌,有家名为“双童吸管厂”的企业,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饮用吸管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占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近四分之一。公司有60条生产线,日生产吸管达到了8吨,其中90%以上的吸管销售到世界各地。

作为全世界吸管行业的“龙头”,这家公司每年的利润总额之“低”是一般人想不到的——60万美元。很难想象,一个占全球份额达四分之一的行业冠军,一年的利润竟然会如此之少!这其实就是义乌小商品城的现状,也是“中国制造”的现状。卖1根吸管只能赚8毫钱(1分钱=100毫钱),而卖1根牙签就只挣1毫钱,“中国制造”的辉煌,本质上就是由这样一群“蚂蚁冠军”支撑起来的。而这还是龙头企业、盈利的企业,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制造企业,它们的利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而就是在这样一种“卑微”的生存状态下,中国的制造业如今还面临着各种诸多的压力,“中国制造”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缩小,本章篇首提到的那个佛山利达玩具厂的遭遇,就是制造业困局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中国制造业这些年来在快速前进的道路上,在不知不觉中已陷落到一个巨大的困局: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贸易摩擦剧烈、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报复、能耗逐年增加、资源日渐减少等在内的诸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困扰和影响着制造类企业的发展与生存。

2。 严峻的局势

纵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犹如一个在棋局中快速挺进腹地的棋手,看似抢到了大片实地,走到中盘时才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整盘棋都还没有做活,还没有成形的眼位,存在着被对方紧气绞杀的风险!

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按附加值与科技含量划分,制造业有高端与低端之分:高端的制造业如飞机、轮船的制造;低端的制造业如皮鞋、袜子的制造。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能已严重过剩,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82 种主要工业品中,87%的产品生产处于供过于求状态。

核心技术严重不足。企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 %。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工业品和重要设备生产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差。中国目前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为1:,而韩国与日本企业比例分别是1:5和1:8,中国与日韩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成为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最大桎梏之一,设备只引进不消化,陷入引进依赖症,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装备制造业依赖进口。在刚刚召开的2009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接受采访时就称:中国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进口依存度非常高,比如柴油机,液压控制元件的60%到70%都依赖进口。

装备制造业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但在中国制造业中装备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由于装备制造业的落后,近些年,我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价值大致占我国进口总值的50%,如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其中,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约占70%,石油化工设备占8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为85%,发电设备达到90%,而光纤制造设备、大型飞机和大型医疗等领域,主要靠全盘进口。同时,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不高——消耗高、污染大、投入多、效益低现象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 陷落困局(8)

贸易摩擦频繁。2001年9月,中国与欧盟间爆发的一场“温州打火机”贸易纠纷案曾轰动一时。温州作为中国打火机的主要生产基地,年外贸销售量达5亿只,占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总量的70%,其中三分之一出口欧盟。欧盟当时为了控制价格低廉的“温州打火机”进入欧洲市场,曾专门启动了一项称为CR法规的技术壁垒,规定进口到欧洲的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要加一个“安全锁”,以防止儿童开启而发生危险。由于当时的“安全锁”技术全部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这一法规一旦成行,将会把温州打火机直接拒在欧洲市场之外。2002年5月,欧盟又开始对中国出口欧盟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后经过温州打火机生产商的共同努力,欧盟才终止了反倾销调查。

不仅是打火机案,中国入世以来,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逐年扩大,与贸易伙伴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与欧美间发生的贸易纠纷涵盖了家具、钢铁、打印耗材、地板、农用车辆等多种商品。2007年一年,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81起调查,涉案金额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这些争端都发生在中国占优势的制造业领域,而每次争端的解决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严重影响了中国行业内企业的发展。

知识产权争端剧烈。DVD专利费之争长期以来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旧伤,至今还在时时作痛,提醒中国制造业认清市场的真实形势。当年6C(发达国家的6个企业,包括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宣布“DVD专利联合许可”声明,要求世界上所有生产DVD的厂商必须向它们购买“专利许可”,为此,中国DVD厂商要向6家外国厂商缴纳每台高达16~19美元的专利费,中国企业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只能赚取1美元利润,而交给国外企业的专利费却高达商品价格的60%!这让前几年还在央视争夺广告标王的中国DVD厂商迅速没落,国产品牌大量消亡。

产生争端的不止是DVD专利,中美之间发生的唱片、电影和软件盗版之争也让中国政府头疼不已,美方不时以其“301条款”做大棒,对中国进行一次次的施压。由于中国的市场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了很多,知识产权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在中国,许多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即使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级企业,平均每家累计申请的专利也不过200件,还不及国外一些大企业年均申请量的五分之一!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企业的劣势所在,一旦与国外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短兵相接,中国企业将很难有胜算把握。

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在世界上只排在第五十三位,资源约束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节约型发展的道路,但事实上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却非常低。如2005年中国的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