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历史特约 方军
1937年7月7日夜里,驻丰台日军第一联队三大队在队长清水节郎的带领下,在卢沟桥以北进行军事演习。夜11时许,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方面表示可以代为查找,但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并调兵一营,偷渡到运河以西,从东西两面夹击卢沟桥。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抡起大片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全面抗战就此爆发。
29军在卢沟桥上亲历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2007年卢沟桥事变70周年,全国幸存的29军老兵在卢沟桥上进行“最后一次集结”,当时只来了9位原29军官兵,其中年龄最大的94岁,年龄最小的也有88岁,随着老兵们的凋零,72年前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越来越少。
91岁的刘思远是陕西省亲历卢沟桥事变的29军老兵中唯一幸存者。他是山东省菏泽(曹州)县人。1931年,刘思远父母均已过世,而日本帝国主义又强占了东北三省,在濒临战火硝烟之时,16岁的他离乡投军。1936年,刘思远在北京经表兄郭祥民介绍参加了原属冯玉祥西北军的29军,被编入29军37师220团,军长为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37师师长冯治安、220团团长戴守一。
保卫卢沟桥
刘思远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我们29军官兵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奋勇杀敌。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作为侦察员我和战友已经被盘踞在丰台的日军抓住一次。日军把我们关在一个大宅子中。当月黑风高之时,我们趁日军哨兵打瞌睡,互相磨破捆绑的绳索,翻身上墙,逃了出来。回到连队,连长奖励我们一人三枚大洋。
卢沟桥事变之夜,敌人曾多次向守卫卢沟桥的219团挑衅,置我方警告于不顾,驻扎在丰台一带的日军约一个师团,以打野操为名在夜间进行军事演习。7月7日晚,他们在实弹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在打野操中被我方守军扣留于宛平县城,要强行进城搜查。我守卫部队下令紧封城门、加强防守。日寇迅即割断四周电线,对我守军层层包围,接着向宛平城开枪射击,并炮轰卢沟桥。
刘思远所在的37师220团当时驻扎在颐和园附近,听见炮声后,急电联系卢沟桥守军。但通讯中断,联系不上。220团立刻遣人前往打探,结果发现四处交通要口布满铁丝网,日寇岗哨林立。得到消息后,37师即从全师各团选拔精壮士兵,组成200多人的“奋勇队”,前往保卫卢沟桥,刘思远即是其中之一。
91岁的刘思远回忆说:“我是山东人,卢沟桥那阵儿,我身高体壮、年轻气盛。1936年进29军以来,我每日坚持严酷的军事训练,抡起大片刀那是呼呼生风、镲啷啷作响,即使是三个日本鬼子也近身不得!尤其是近战、夜战,我们29军的大片刀更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
“奋勇队”受命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赴卢沟桥阵地。为使士兵在黑夜之中有所标志,“奋勇队”成员都身穿白背心,臂扎白布巾,每人带短刀一把、手榴弹四颗。部分人员配胶把钳子、斧子、剪子,以拆除敌人设置的铁丝网。
7月7日深夜,“奋勇队”成员作为尖兵,趁敌人不防,剪掉敌人布防的铁丝网,猛力向敌巢穴投掷手榴弹。敌人受惊后倾巢而出,发疯似的与“奋勇队”白刃相交。“奋勇队”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手持钢刀,狠狠地回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原29军老兵的卢沟桥事变记忆(2)
刘思远回忆道:“在紧急搏斗中,我眼见一个鬼子兵端着凶器,用‘先刺后挑、开膛豁腹’的手法向我胸前刺来,我拼命用短刀朝下压拨敌人的刀尖,鬼子兵又用刺刀猛地朝我肚膛挑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迅速向左闪躲,欲谋回手,不料被鬼子刀锋刺伤了右腿股部,顿时血流不止。”
“奋勇队”与37师的紧密配合,将日寇砍杀了个措手不及,血流遍野;而我军仅有少量伤亡,卢沟桥尚得防守。
负伤
敌人败逃后,37师支援部队进城与219团会合,商定除留适量兵力守桥保境外,余部随219团团长吉星文驻回西苑。
7月7日夜晚激战之后,日军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其驻丰台约一个师团,向我方开火,还调动北宁铁路一带屯驻的兵力以及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火力,向我方猛烈袭击,29军与敌展开防守战。由7月7日至下旬,历时20多天,卢沟桥一带硝烟弥漫、炮火连天。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都殉国身亡。
据说当时有美方代表前来调停,要求双方停火。但现实情况与其说是停火,不如说是日寇缓兵增援。不久,北平、天津失守,连云港等地也被敌人占领。日军进而向内蒙、中原一带进逼。由于形势逆转,我军奉命退守卢沟桥。
随着战争形势逐渐恶化,1938年正月初三,220团再次奉命转战河南省清化县。这一天清早八时许,日寇仍以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火力做掩护,向我方猛烈袭击。刘思远记得,当时他的右半身一连受伤五处,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在地。身边一位战友王斋柱背他前进,行约半里许,王斋柱被飞弹击中胸部,两人互相搀扶又走了20多步,王斋柱气绝身亡。刘思远奋力挣扎着独自走了半里来路程,碰到救护队。救护队将他抬到后方团部,抢救治疗。
由于战火节节逼近,翌日天明,他被送到巩县国民党第12收容所治疗。过了一个星期,又转到陕西华阴县陆军第二后方医院。1938年2月间,刘思远又被送到千阳县106医院疗养。
106医院在千阳
采访91岁刘思远时,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河南受伤的29军伤兵怎么到陕西省千阳县了?2009年2月15日,在去刘思远老人的家的途中,记者看见了屹立在千阳县中心的原国民党106医院旧址:一座修建于宋代的泰山庙。当时,在千阳县的国军106医院共有6所医院,都临时建立在文庙、城隍庙、永宁寺、泰山庙、三义庙、十坊院6所庙宇。刘思远老人在抗战初期在卢沟桥等战场多次负伤后,就在泰山庙住过。
在1985年6月陕西省千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上这样记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开始不几天,平津沦陷,河北、山西相继告急。侵略军的矛头沿陇海、同蒲两线向陕西潼关逼近。……前线负伤战士需转送到后方医治疗。基于这种情况,军政部军医署所辖106医院便来到千阳。直到1942年3月,106医院才奉命调离千阳,赴宝鸡下马营,后迁往兰州等地。
106医院是在太原势不能守的情形,在山西临汾临时组成。1938年1月经西安、凤翔来到千阳。该院自院长薄鉴文以下共有官兵二百多名,其中多数是山西各县人,有医官十多人,看护队百余人。为了便于管理伤兵,还在编制以外设副院长一人,由李广阳充任。该院来千阳以后,县城内外几座庙宇都做了粉刷,还动员附近民众腾出了一些住宅,供伤兵和医护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