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京中的乐子总是很多,宫宴的八卦传播很快,消失也很快。左府公子被嘉德郡主疯狂追求的段子,也就传播了一天,就销声匿迹了。人们的好奇心应该没那么短暂,不过,既然只是言语追求,没有什么不名誉的事情发生,也就很快平息了。这其中,肯定也有皇室和左府的暗中消除。
敬郡王和嘉德郡主再荒唐,也是皇族,虽然他们的皇室血脉和新郑天子差的有点远,但是他们既然姓姜,就不能继续丑闻缠身。
皇帝也听说了事情,敬郡王甚至在宫宴之后,求见了陛下,但是,事情是平息了,赐婚是没有的。
左青翎那样的人中龙凤,学问又好,说不定马上来的春闱,秋闱都能高中。皇帝也舍不得这样的人才,就那么稀里糊涂的被皇室那些糟粕们弄去毁了。
左峰这个工部尚书,也算是尽忠职守,虽然各个皇子都拼命塞人进工部,连成王都被塞进了工部做郎中。
他这个尚书倒是很公平。能在那么大的诱惑之下保持中立,姜启洪觉得应该优待。
至于秦观玉,皇帝大约了解了一下,自从做御林军虎骑校尉陪着睿亲王南巡,差事办砸了之后,他便被塞进了工部。这个孩子模样是不错,办差就真的差点儿,应该做个富贵闲散的王爷就好。偏偏去办差,他哪里有那个本事。不过,好在听话又性子软。
姜启洪想,能给星儿好好做个夫君也行,无需那么野心勃勃,也不要志大才疏,就老老实实的办点小差事,好好留在京城陪着星儿,就好。
除夕是各家祭祖的日子,王雨星去年因为腿伤,只能安安稳稳的待着,今年就要累死累活的参加祭祖了。
她还是宗妇,只能天寒地冻的跟着,秦家祖宗磕头。还好,秦家的族人不算太多,族长又是秦观玉,除了必要的礼仪外,倒是没人难为她。
过春节总是日子很快,秦观玉不用去衙门,也很忙,他要四处去应酬交际。今年就正式入仕做官,有了固定的差事,人在六部,自然不比当个王爷,偶尔领个差事。他也需要在过年期间,四处联络感情。
转眼就过了十五,王雨星甚至没去看花灯,因为人多,她不太有兴趣。
整个过年期间,她都不算开心,就是有点闷闷的,倒也没生气或者发脾气,只是整个人有点恹恹的没有精神。
姜兆丰让阿若送了几次信,每一封信都是他絮絮叨叨的告诉王雨星,他这几天做了什么,事无巨细的一一告知。当然,信中不乏对她的思念,还好,姜兆丰文笔不错,却也不会酸唧唧的写什么相思情深之类的废话。
王雨星也没回信,偶尔让阿若传个口信,说她知道了,或者说两句客气话。
这种信件,看完,她也都烧了。
他们除了宫宴遥遥相望,再也没单独见过面。
王雨星似乎对他们的关系,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清醒认识。
姜兆丰和秦观玉其实区别不大,一个口口声声的说心悦,其实能提供的未来,也不比另一个已经给的未来好太多。
秦观玉也未尝不是喜欢王雨星的,起码,他是按部就班的遵守着一个夫君应该做的事情。他即便纳妾,也是把妾室交给正妻管理,他也不算特别的宠信哪一个女人。毕竟,他是个男人,有身体需要。正妻还未及笄,他有几个妾来解决一下生理需要,并不是什么大事儿。尤其在这个时代,秦观玉这样的男人,不但不算渣男,甚至可以算比较好的夫君了。毕竟,嫁过去马上就有了执掌中馈名正言顺的权力。
她偶尔想起这些,脑子就很乱,她知道,只要她真的踏出那一步,便只能落子无悔,箭在弦上,无法回头。
所以,这一步,她需要非常仔细的琢磨这件事情,因为,新的一年,她需要好好思考未来了。
开年衙门开门了,还未对未来有什么计划和憧憬,西疆的八百里快报又来了。
现在因为雪灾而过得很不好的人们,饥寒交加的等到了朝廷的救济赈灾。
御史台黄大人日夜兼程的赶到了灾区,结果,朝廷拨付的粮草,居然和户部拨款差了四成还多。也就是这一批粮草专款专用的。
自从上京出发的时候,黄大人和户部的官员吵了一架,当然,最终结果是黄大人赢了。
但是,赢了的当然是御史台黄大人。可是,户部拨付的赈灾专用银子,也被挪用挤占了一成。
黄大人看着粮草,也没多话,连个折子都不写。后来打听到了,他要变动岗位和办公地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西北巡按使赵孟佳主动出面,答应去联系,但是实际上只是让民间捐献银子,加上工部从附近各地调配来的粮草,凑合施粥就算赈灾。
赈灾搭粥棚,已经是初春,春寒料峭,总有人行善是为了摆一下形式,然后博取个好的名声。
黄大人这一趟出门办差,虽然地位显赫,又有辅助的当地官员,他不仅仅想自己好好把差事办了,最重要还是博取个能员的名声。他可是八皇子的外祖父,母族的能力强,对于皇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大郑的各个皇子的母族,除了太子的母族是整个南湘国,这个不能比。二皇子母妃早亡,母族已经凋零不说,还因为军需案把工部侍郎的位置给丢了。至于三皇子也就是现在的睿亲王,贤妃的娘家朱家之前倒是战功赫赫,但是从龙的时候都战死了,只留下最小的儿子,因为年纪小没从军,落得三皇子的母族也不过舅舅是个御林军统领。
黄大人赈灾为了图名声,大肆宣扬,结果是事与愿违,搭建了粥棚,还是来人不多。
细究起来便是,赵孟佳挂着个协助的名义,并不服气黄大人的夸夸其谈,尤其,他们这种实缺的地方官员,都看不上御史台这种只会动嘴皮子,不干实事的言官。
特别是黄大人,作为御史台,是那些言官中的领头人。他惯会捕风捉影,平时随便听了风吹草动的谣言,也不去查证,就洋洋洒洒一大篇文章上个折子,参这个,参那个的,参的都是干活的官员。地方官对他们早就不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