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不惹尘埃的意思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备。前者就好像一个未雨绸缪的人,后者则是一个等到屋子漏水了,家里的东西被淋湿了,才不得不冒雨修补的人。结果,未雨绸缪的人在下雨的时候,他已经在没有任何影响的屋里着手为下一件事做准备或开始做下一件事情了,而后者还在焦头烂额冒着着凉感冒的危险修修补补。但是,长远下去,最终这两种人往往会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分化出来。为什么?因为未雨绸缪的人,下次还会未雨绸缪,而修修补补的人,在修修补补完一次后往往还会抱着侥幸,然后哪一天不幸运了,差距就会再拉大一次,也许不是屋漏,也许是房门进水。

因此,很明显,倾盆大雨对于未雨绸缪的人来说不是危机,因为这个危机在他们未雨绸缪之前就已经被预示到了。倾盆大雨只对于那些存在隐患,但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却不愿行动的人,才是危机。

那么这两种人的区别是什么呢?是行为吗?不,那只是表象。本质是,前瞻性主动性思维和满足于现状被动性思维的区别,以及有无强大行动力的区别。

最终,也许哪天,未雨绸缪的人想到此地频发水涝灾害,一直住下去不是办法,早早举家迁移他乡。而隔壁那个人可能还是不以为然,直到后来的一场洪水将此地变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应该争取跑在危机前面,因为有些危机,一旦我们被它们追上,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超过它们了。

等等,灵魂还没赶上。

“别走得太快,等等灵魂。”

如果我们要做一件长期的事,记得要适时的停一停,好好休整一下,好好休息一下,看看周围,看看背后走过的路,看看未来的路,我们是否在我们过去期望的路上,我们是否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为了赶路,我们是否没有遗失任何我们不应该失去的东西,为人的原则,我们的立场,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根本?

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能成功的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除了不确定因素靠运气,剩下的则是因为那是个可控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在他的控制之内。

从莘庄到人民广场,我们中很多人如果不看地图都不会知道这条路是什么样的形状,路上具体每个地方的细节有些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地铁1号线是可以往来两个地方的,我们也知道1号线的大概起末班时间,只要我们在这个时间区间内,没有意外,我们就能坐地铁从莘庄到达人民广场。

那么这里面,那些是我们需要靠运气,那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所有我们可以确定的,可以控制和影响的,都属于我们可控的范围,剩下的则都是运气使然。所以很明显,对于不同的人,运气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了解的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则可以确定的,可以控制和影响的都会不一样。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路的具体形状,路的具体细节,如果我们自己走,如何从一边到达另一边,开车期间,可能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地铁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在被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这条地铁轨道怎么修可以尽可能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对于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也都已经被考虑在内。但是地铁有哪些我们一般是控制不了的呢?地铁的起末班时间,地铁的人流量,路上是否出现意外等等。但是一般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在地铁的起末班时间区间内,站在候车台上,如果坐地铁的人很多,我们可以选择等待下一班车,或者挤一挤,如果路上出现意外,地铁不能走,我们可以选择下车,改乘其它交通工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可以让我们到达目的地的行为。

可是就如地铁行进路途中可能出现意外一样,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可能出现意外。比如,我们赶地铁的时候可能遇见个熟人,聊一聊,可能就耽误了地铁时间。我们也可能在下地铁,地铁重新开动之后才想起背包忘在地铁上了。我们还可能在地铁出现意外不能走,但是我们又很急的时候出站打车,却发现到处都是打车的人。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不可以控制的,避免不了的。是的,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赶路的话,我们会为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很头疼,最后不知所措。但是实际上,这一切还是可以控制的:遇见熟人的时候,先提醒自己,自己赶时间,然后打个招呼,说明缘由,另约时间再聊,先赶地铁。地铁快到站的时候,起身检查下自己随身物品是否都带好了。出站发现到处都是打车的人,则不要傻傻在那里等,走一段路,换个人少或没有打的需求的路口再拦车。这些行为都很简单,只是一些简单的可以将我们从意外中拉回正轨的行为,唯一的要求是,我们需要在适时的停一下,想一想,不要任由事情自己发展:不要聊起来了就一直不加控制地聊,不要地铁到站了,大家都赶着下车,也跟着赶着下车,不要打车的时候大家都堆一起,也跟着堆一起,要适时地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插入一些休止符,以另外一个声音提醒自己:等等,这不对,这样下去会影响后面的事情,我应该……。

当我们只知奔跑的时候,感觉永远跑在前面,理智会滞后一些,而灵魂跑在最后,记得适时等等它们,不要等到掉进黑暗之中,才让赶上来的后者告诉自己,眼前的一切原本都可以避免的,只需要我原来……

因为,当我们感受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最先反应,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事情,别人是怎么处理的,我们自己过去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也许可以同样处理。就在感觉尝试说服我们直接采取行动的时间,理智在思索,思索完了,他可能会告诉我们另外一种情况。当感觉和理智都在尝试说明我们的时候,灵魂也在沉思,最终他也可能告诉我们更深层次的情况。对于每件事情,我们都可以听到感觉的声音,但是却不是每件事情我们都可以来得及听到理智的声音,更少事情我们可以来得及听见灵魂的呼声。因为,在我们听见理智的声音之前,我们可能已经被感觉说服,在我们听见灵魂的呼声之前,我们可能已经被理智驱动。当我们长期被感觉说服,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理智和灵魂抛在脑后之后,我们可能成为感觉的奴隶,步入歧途。而即使我们每次都争取听取理智的声音,但是等不及灵魂来告诉我们本质,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灵魂抛在脑后之后,我们可能成为自私自利利益至上的冷酷的动物,失去为人之道,甚至失去“人性”。而只有我们即使跑得飞快,也仍然坚持适时放慢脚步甚至停下脚步,仔细聆听灵魂的声音的时候,我们才不至于失去我们的本质,才能真正看清事情的根本,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迈出最坚定而强有力的步伐,走向最光明的道路。

因此,同样的事情,感觉可能会直接告诉我:“这样做应该是对的。”理智可能会在稍作思考后告诉我:“这样做不对,因为这样做不划算,我可以那样做,因为那样做可以给我带来更多收益,而付出的成本最低。”而灵魂则可能会在沉思之后告诉我:“我的良知告诉我,这样做会伤害他人,我不能这样做。我的自尊告诉我,我也不能那样做,因为那样让我失去尊严,人格变得低下。除了这两者,我还有选择吗?是的,我还有一个选择,虽然这个选择会让我在物质上付出一些代价,甚至给我带来一些身体上的痛苦,但是,它符合我所有的为人根本,让我问心无愧,是最正确的选择,所以,我应该这样做。”

失去什么,别失去灵魂。再紧迫的旅途,也不要走得太快,记得适时放慢脚步或停下来,稍作休息,等等灵魂。

如果感觉是士兵,则理智是大将,而灵魂,则是元帅。

心中的那缕缕光明

人的心啊,曾是一面被不透明的坚固外壳保护着的剔透明镜,内里本质洁净而宁静,本无所谓黑暗,亦无所谓光明,无喜也无悲,也无得失之分,只是不知何时抵不住诱惑我们自己打开了那一扇心门,于是,我们在感受到阳光的明亮与温暖所带来的满怀喜悦的同时也在为阴影里的黑暗与寒冷而瑟瑟发抖。世间一切烦恼,大概皆缘于得与失二字。

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失去而感到不悦乃至痛苦万分,我们也常常会为自己的获得而感到快乐乃至彻夜无眠。其实,悲伤的一定是悲伤吗?快乐的一定是快乐吗?大海是那么广阔,我们一望无际,当我们在这边走在海滩上享受阳光的时候,是否也曾想到,在海的另一头,也许正是狂风暴雨,也许有人正为生命的留存而以只身绵薄之力全力以赴与大自然做抗争。同样的,当我们深处苦痛之中时,也许正有人们因为我们的付出而得以获得一时的平静与安宁,或许是认识的人,又或许是不认识的人。世界是公平的,公平到祂的给予无喜悲之分,无贵贱之分,无天地人之分,无万物众生之分,给我们少的时候,必定有人获得多,给我们多的时候,也必定有人获得少。所以,当我们心怀喜悦的时候要懂得感恩,因为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也许有人正在为我们默默地承受。而当我们痛彻心扉的时候,也不要感到绝望或心有怨恨,那也许是我们回报的时候到了。因此,无论我们是心处快乐之中,又或是悲伤充斥心间,都应该懂得,那是人生的一部分,无好坏之分,无公不公平之分,那是世界的给予,就犹如大海一般,既有潮起就有潮落,只是谁先谁后而已。

月有阴晴圆缺,是否世界的不完美?明亮的太阳几十亿年如一日,一如既往地给予宇宙那么多的光和热,对于我们这边,有时候我们的世界获得多一些,有时候,则是明月获得多一些,因此有了天理万象,有了日食月食,有了千古爱恨的阴晴圆缺,看似如人间的悲欢离合般不完美,实则正因此而体现着我们的世界的完美与美丽动人。

其实,如果世界真有可怕之处,那么最可怕的是世界投射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阴影。那么,阴影真那么可怕吗?其实,不是我们心中的阴影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看不到原本要填满那一片黑暗的光明去了哪里。其实,它并没有消失,而是它暂时地离开了,它只是离开了去拯救另一片黑暗,就如在我们的光明时刻,它对待我们一般,所以,如果感到寒冷来临,如果看到黑暗降临,不要害怕,不要伤心,更不要绝望,让我们为了感恩而承受,要全力以赴地奋斗到重见光明的那一天。

让我们铭记吧,人们的心灵是一个天生平衡的天平,生在尘世,奈何总惹凡尘。我们的一切畏惧与烦恼,缘于心灵的过度失衡,“获得”是一类只能放在天平一边的砝码,而“承受”则是另一类可以放在天平另一边的砝码,只有两者都接受,心灵方能保持平衡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而宽宏和感恩的心,可以让我们懂得海纳百川的深沉和感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灵魂之真实

常常,感觉内心的世界犹如风雨交加下辽阔的大海,波涛汹涌,一浪一浪撞击着岸边的顽石,看似每次侵袭都不能动石之分毫,实则石有如水滴石穿般地在缓慢地变得脆弱。我们的信念和原则就是那岸边的顽石,在社会大海的惊涛骇浪冲击下,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变化,不再棱角分明,不再毅然傲立。是我们太过冥顽不灵,抑或是社会来势太过凶猛?一个人一旦失去信念和原则,他的灵魂就像在决堤的洪水前失去了根基,注定了只能随波逐流,慢慢地,分不清谁是他,谁是我,看不到自己与他人的界线,慢慢地,感觉不到灵魂的温暖和心跳,生命开始变为苟活。

可怕的不是活得不好,不是过得不开心,不是身体感受到的痛苦,也不是心灵上遭受的伤痛,可怕的是让这一切成为负面事物的温床,让它们在灵魂的深处犹如野草般疯长,让灵魂在恍惚之间失去最后的净土,及至发觉,方后悔不及,又或者是,已然不知后悔为何物。拥有独立灵魂者,往往拥有坚定的信念与原则,然而也正因此,他们感受到的苦痛往往较之他人更多也更为真切,那是他们在时刻地守护着灵魂深处的那一方净土,丝毫容不得懈怠。因为灵魂之真实,灵魂之本质,是为邪恶,是为正义,是为丑陋,是为美丽,是为腐朽,是为崇高,就在于每个人灵魂最深处所容纳之物。

大海纳百川,不分清源浊流,仍能不为百川所左右,在于其宽广与深沉。灵魂历百年,不避喜怒哀乐,仍能巍巍然不倒者,在于其根深植于人性的崇高之中。

巍巍难表高山志,

风雨袭来松还青。

悠悠难道青史愁,

沧桑历尽城还在。

折翼的世界——纪念迈克尔·杰克逊

迈克尔·杰克逊走了,让世界众多知道他的人们感到震惊,让许多歌迷也伤透了心。从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位巨星中的巨星,虽然没有讨厌,但是也没有喜欢上,因为觉得他的穿着很多太奇怪,音乐好像也很吵。然而从MSN的新闻上得知他死了的时候,仍然感到很震惊,第一反应觉得那可能是假新闻,直到后来看见各大网站新闻纷纷报道,才相信是真的。突然也觉得有一丝感伤,第一次想去进一步地了解这个传奇人物。然后,慢慢地明白了这位巨星的殒落为什么会给世界带来那么大的震动,慢慢地开始同情他的个人生活,慢慢地有了更多的伤感。

世界其实很美丽,孩子们其实很纯真,世界上也仍然是好人居多,只是,人类社会却不是很美好,大人们的世界太复杂,而善良的人们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影响,有时会*纵。善良的人们总是相对容易相信媒体,相信权威人物,容易听信他人。当所有的媒体都说一个人是邪恶的的时候,那个人再善良也于事无补,大部分的人们,无论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无意,还是有意,他们都会站在媒体这边,说:他是个邪恶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铄金”。媒体可以传播真善美,也可以借真善美之名,假众人之手,行邪恶之事,例如造成舆论压力,让莫须有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眼中“宣传”成为“事实”,然后“压死”一个英雄,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在我们的周围,也许包括我们自己,总会有意无意地因为自己的情绪或一时自私的想法,或受他人所蒙蔽,做一些符合法律,却不符合道德的事情,我们不会受到处罚,但是会伤害别人,当这种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让一个人陷入万劫不复,成为“凶手”或“帮凶”。比如一个人说另一个人的不是,还举出一些“证据”,虽然没有经过考证,但是听到的人当中就会有一部分人会相信,这些相信的人里面又会有一些人会去说给另外一些人听,依此循环……而可怜的是,那些不相信或保持中立的人,绝大部分会保持沉默,有一小部分会去求证,然后求证出事实的人中只有极小部分敢于站出来顶着那些相信的力量强大的人们的压力说出事实。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看见的却未必是“事实”而已,就像电影看起来真实,其实都是假的,就像海市蜃楼看起来美丽,其实还是假的,因为有些人,人心不纯,或是我们自己作为人而受到限制,使得我们以假为真。

所以,记住,合法的事情不一定符合道德,不道德的事情必定伴随着损人利己或伤害,合法的事情也可能杀人。说谎出于善良的目的,也许需要,但是不加求证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