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白金光心灵鳞片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性,真修到无心之地,一切行,一切处,都是无心,一切情意识都自清净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来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做人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成功者,看破了能“忍”想到了能“熬”“善熬”,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失败者,看破了“忍”不住,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想到了不愿“熬”,今天栽树,明天就要吃桃。板凳坐不了三个月,没有结果就要挪窝。

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忍小节,成大事。“齿刚则折,舍柔则存。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真的英雄,何必气短,善始善终,方为不败!忍能保身,忍能成事,忍是大智;更是大福!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应手。当忍处,俯首躬耕,勤力劳作,无语自显品质。不当忍处,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刚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气。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古至今成大事者都会把这句座右铭放在心中。忍是一种美德,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一种处事作风。“胜败兵家事无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忍耐,是男人的必修课。受到一点刺激就不能忍耐的人,是不会有大成就的。没有忍耐精神,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

言归正经。须菩提不解的问道:为什么诸菩萨不受福德的限制呢?

佛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求生起执著。因为菩萨行利益众生事,是发菩提心,而不是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因义所当为而为,大公无私,不受不贪。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是回馈给世界一切众生,把这个好处让世界一切众生受——这就是无生法忍。这就是所谓的大布施,连佛都要布施,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相的限制。

“看得破,忍不过”是人的通病。红尘之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不能每件事都能弄个清清楚楚,几乎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都要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当你不甘心做命运的奴仆而又未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之时,必须学会忍耐。俗话说: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古代人看来,忍是修身和成就大业的一种必备素质;现代人看来忍是有涵养和修养的体现。“忍着不是弱者,而是智者,忍同样也是一种智慧。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

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为什么不去忍一下呢!正所谓冲动是魔鬼,凡事应该冷静之后做出决定。忍让不仅是行为上的大度,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成功是许多忍耐的总和,忍耐是成功的必备要素。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虽然可以解除一时的心理压力,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自断前程,唯有“忍”可以制胜一切。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不要让那些由委屈带来的怨恨掩盖了你善良的品性,不要让争执损害了你良好的形象,若能彼此谦让一番,就定能一团和气。用你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叶子的退让,成全了鲜花的妖艳与多姿。能忍还是人的一种人生境界,让人达到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然后在忍的艺术中走向成功之道。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假若有人说:“如来来过了,佛光普照,蓬荜生辉,现在又去了。有些看到是坐像,有些看到是卧像,这个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深意了。

一般人都将如来,也就是佛,看作是具体的人格化的神,有庄严的身相,法力无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佛法中要表述的如来,就是金刚经中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就是如如不动,也就是无生,无生故而无灭,本来就有,而且不会有任何变动,这才是对如来的正解。所以佛学其实是哲学,而不是神学。佛经中所要表达的如来,也只是假名,并不是真的有如来这个法。事实上,不光是如来这个法,一切法都是假名的法,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这在金刚经中说得很多,金刚经中常说“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就是这个意思。

有个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一日,某人去庙中拜佛求幸福,发现一位跟佛一模一样的人也在求佛,便问他:";你怎么跟佛长得一个模样?";

那人道:";我就是佛。";

";你就是佛,那你为什么还要求你自己呢?";

";求人不如求自己。";佛答道。

世人遇事总会想得到别人帮助,却恰恰忘了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依赖,于是自己便成了累赘。而反过来,一求己,就成了佛。

一切总要过去,求人不如求已。已走的,不会再回来,有些情怀,淡去不可追。淡淡想起人间因缘,时间的神奇之手,印证着佛的话:来去皆是缘。就拿我们的人生来说,总是免不了聚散。 不可否认,生命中总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来了又去,有些人去而复返,有些人近在咫尺,有些人远在天涯,有些人擦身而过,有些人一路同行。无论如何,终免不了曲终人散的伤感。曾经的相处,开心或不开心,都已烟消云散,在分别的时刻都能微笑着挥挥手说声再见,仅此而已。无数的相遇,无数的别离,伤感不多,或许不舍,但总是很坦然地告诉自己,这便是生活。至于我们遇见了多少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意。

佛说:“为什么呢?所谓如来者,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佛有三身:法身是如来,报身是世尊,化身就是佛。法身是自性的本体,它常住寂灭,无在无不在,遍满一切处,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不坐也不卧,没有来去坐卧之相,所以威仪(举止动作)寂静,如如不动。”

修道的人用各种方法修持,念头、思想安排摆布只为他。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心性的本来,就会被水上波纹骗去了,而忘记自己水的本性,画眉深浅,髻堆螺叠,这些境界把你骗住了,物理世界的一切欲望把你骗住了。受骗太多,才会看得如此之淡。也曾静静等待离去的人归来,也曾婉惜亲密无间的朋友竟相对无言,可那毕竟是人生必然的结果,从容接受,才是最好风姿。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 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于是佛会对我们说:来就是去,去就是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结束也是另一种开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空是自在安详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品讲的是空。空的作用很大,房子盖的再漂亮,我们需要的却只是空间。宇宙大部分都是空的,如果没有空,地球就没有转动的空间。人心空了才能装下东西。生命,给我们一张空白的宣纸,我们却在上面泼满墨色的忧伤。早晨微凉的空气,冲刷着心中的空白,我们似乎都习惯了,从遍布尘埃的跑道上一圈又一圈盲目的奔走,陷入轮回的圆圈。终于在某个注定的时间,太阳缓缓的升起,我们低头沉默,带着各自沉重的秘密,转身离开。

佛说:须菩提,假使有人(无论男女),把三千大千世界打碎了,碎到变成灰尘。你想想看,这 样的灰尘数量多不多?非常多佛陀!为什么呢?假使这些灰尘真实永恒存在的话,佛陀就不会说它多了。佛陀所说的微尘众,实际上是物质的假相,只是一个假名而已。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个假名,是偶然的暂时存在,实际上没有一个永恒的实质存在,物质世界也 会要变,也会灭掉。

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错误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要用金钱化妆你的外表,用佛法啓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於把生命交给别人。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时间总会过去的。算命不如认命。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律已要严,待人要宽。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佛说: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实有的,那就像是人的血、骨头、肉,凝合起来一样的一合相,这个一合相只是物质世界的现象。如来说的一合相,也不是实际存在,缘生则聚,分合离散,仍然不是实有不变的一合相,也只一个假名罢了。须菩提!所谓一合相,不可说,没有办法让人理解的,只有自悟。因为你们不懂,也没有办法懂,而且也说不得,一说之后,一切凡夫就会贪恋执著有个真实的一合相。

一合理相,就是一合相。“合”指汇合、聚合、遇合,所以一合相就是聚合相。微尘积累为世界,血液、骨头、皮肉和合为人,水分子凝结为浪花、江河。。。。。。都是一合相。这种“一合相”不过是物质世界的现象,也是虚妄的,不可执着。因为一切都是“空”的,都不可能永久存在;但只有“空”才可以生出“妙有”、生出万物度为别人着想,便是慈悲。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於平凡,却享受平凡。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诉众生,何者善?何者恶?生命还是要自己掌握。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空,空是自在安详义。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芬芳。有一位皇帝,登上城墙说:“这么多人,国必强胜”,高僧说:“我只见到两个人,一个贪名,一个图利”。逆来顺受,顺来忍受。要自觉、自悟,佛在心中。执着近於迷惑。行、住、坐卧,皆是道场,因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我们在追求什么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就是执着有个实在的我的现象。人见是建立在我见的基础上的,区别于我的除我以外的,就是别人的。众生见,又建立在人见之上,是众多的别人就是众生见。寿者见,就是对虚妄的我相的执着,分别其寿命长短的观点——是真实的。你说说看,那人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没有?他这个人还算真正学佛,懂了佛法吗?

须菩提说:“佛陀!这个人不曾了解您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佛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假设有这么一个见处,一个*见性,见道之见,那也只是一个表达的方法而已,一个揭穿真义的名辞而已,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实际上啊,明,无可明处;见,无可见处,所以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众生迷于实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不可以有此四见,妄执实有。

发愿求无上菩提心的人,应该离开一切妄见;对一切佛法,应如此知、如此见: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不要自生法的执着相。其次,能产生正确的知见固然重要,但还有那么一个“知见”存在,因此还有会烦恼;如果知见不生,“知”也空,“见”也空,一切皆空,那就是涅盘了。

错误必生烦恼,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