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拜占庭帝国简史 > 第四章 蛮族与基督徒(第1页)

第四章 蛮族与基督徒(第1页)

纵观4世纪末罗马帝国所需要面临的全部问题,其中的当务之急莫过于蛮族的威胁。早在奥古斯都时代,在面对阴暗的日耳曼森林和冰封的莱茵河上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喊时,罗马军队就已经学会了谨慎行事。过了将近三百年,蛮族依然只是在帝国的边境蠢蠢欲动,时不时发动一些小规模突袭,但在大部分时间里碍于变化无常的联盟状态和对罗马帝国军队的恐惧,他们并不敢轻举妄动。但在“叛教者”尤利安去世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从东方崛起了一股全新的、惊人的力量,匈人部族是如此野蛮凶悍,让惊慌的日耳曼人忽视了罗马帝国边境衰弱的守卫军队,像洪水一般席卷而来。然而这一次,他们是以定居者而非入侵者的身份前进,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土地,而非黄金。新流入的人口并不受欢迎,并且立刻激起了罗马世界内部的认知危机,将本已摇摇欲坠的帝国推向崩溃的边缘。这种压力为罗马人的身份重新下了定义,也导致古典世界走向灭亡。

罗马帝国的特别高明之处一直以来都是它对于公民权的构想,在一个人的身份通常只能被限制在诞生地的时代里,这一点尤其显得难能可贵。5世纪的希腊以其智慧之光照耀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在其中心地带是不同城邦文化的混合,对所有人而言,它的光辉并非是将一个斯巴达人转变成了雅典人,抑或是将一个雅典人转变成了斯巴达人。城市中的人民被牢牢禁锢在高墙之后,每日浑浑噩噩度日,在短短几代人的辉煌之后,这种光辉很快消失殆尽。从另一方面讲,罗马已经超越了一个城市的狭窄界限,扩展了“城市”这个词本应有的含义,随着罗马军团四处征战,公民权的概念被传播到各地。雅典因其独特的排外性,一直保持着城市的独立性,而罗马已经接纳了整个世界。

因为帝国对外界的包容,罗马人自始至终对那些越过帝国边境的人抱着轻视的态度。罗马帝国势力范围之外的地区缺乏公民权利的概念,因此通通被归为野蛮民族,尽管他们拥有优秀的文明,但仍然被视作未开化之地。自然,其中那些机智之辈已经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祖先曾被视为蛮族,好比莱茵河对岸的那些部落,已经在帝国的文化熔炉中度过了几个世纪,被罗马人彻底同化。然而,近来的人口流动大潮却不能一概而论。罗马帝国总能够吸收外来人口,将其纳入自己的范围之内,而移民潮通常也能为帝国注入力量,但现在时势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帝国的局势已经转攻为守,日耳曼人越过边境,对帝国的土地虎视眈眈,对文化却并无兴趣。他们无意妥协,也不愿被同化,讲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不同的文化。这股新鲜的血液不再是帝国的新生力量。对帝国的大部分人而言,他们眼睁睁看着延续千年的传统逐渐消逝,这些陌生人好似令人恐惧的狂潮,威胁着要将帝国彻底吞噬。

即使在最有利的状况下,吸收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大部分,看上去都十分困难,而对帝国而言不幸的是,这股巨大的移民潮到来时,帝国正掌控在目光短浅的统治者手中。自从尤利安逝世之后,统治者便开始一代不如一代。他的继任者上台仅8个月后,就因为在帐篷里用火盆取暖窒息而死,皇位落到了一对粗野的兄弟,瓦伦提尼安和瓦伦斯手中,两人将帝国一分为二,准备对岌岌可危的边境加强防御。哥哥瓦伦提尼安统治整个西部达11年,同时对性格急躁的弟弟瓦伦斯加以约束,但他却从不擅长控制自己的脾气,最终因为性格狂躁引发的血管爆裂而暴毙。他16岁的儿子格拉提安继承了皇位,但却因年龄过小而难以独立决断,导致瓦伦斯成为帝国政策背后的实际操纵者。

罗马帝国的舞台正缺乏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此时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发出请求,希望能够在罗马帝国境内定居。他们已经离开了日耳曼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冻土地区,为寻找新的土地而来,而富饶的东罗马帝国恰恰拥有广阔的领土。他们许诺会以军队交换土地,皇帝很高兴地同意了,允许20万哥特人越过帝国边境,向着他们在色雷斯的新家园进发。

理论上讲,瓦伦斯的计划是依靠日耳曼军队来支持脆弱的帝国军队,同时让饱受破坏的土地重新恢复人烟,这是个很完美的办法,但一开始一切就偏离了正轨。东罗马帝国政府实在无力接收如此庞大的移民潮,瓦伦斯也不愿费心率先做出什么尝试。提供给哥特人的大量食物在到达时就已经开始腐败,或者质量低下,根本无法食用。当地的商人对这些饥饿的新移民百般剥削,有些地方长官甚至将这些移民绑架,卖作奴隶。这一切都突破了哥特人忍受的极限,他们选择了爆发反抗。

瓦伦斯目光短浅的政策无疑是这次大灾难的罪魁祸首,他写信给侄子格拉提安,计划共同发动战争,378年8月,4万精锐大军沿厄纳齐雅大道出发,打算给这些外来人一个教训。当他逼近哥特人靠近阿德里安堡的营帐时,他得到了一封错误的战报,战报声称哥特人只有1万兵力,因此瓦伦斯决定立刻展开进攻,没有亲自确认这封战报的正确性。他把警惕性抛诸脑后,一门心思想要阻止格拉提安与他瓜分战胜哥特人的荣耀,因此召集全部兵力全力出击。这无疑是个灾难性的失误。天气反常地炎热,罗马大军被如火骄阳炙烤,因长途行军而精疲力竭,根本不适于立刻开始作战。东哥特的骑兵团无情地横扫了罗马军队,轻易地破坏了他们的队列,将所有逃生的希望都彻底浇灭。当屠杀结束时,瓦伦斯和他三分之二的军队,以及罗马帝国不可战胜的神话,都和血流成河的景象一起,被践踏在哥特人的铁蹄之下。

这是4世纪最为惨痛的军事灾难,也彻底拉开了各方蛮族大举入侵罗马边境的序幕。东罗马帝国政府很快屈服,军队溃不成军,皇帝也一命呜呼。哥特人对罗马的军队完全嗤之以鼻,他们在东罗马帝国境内四处肆虐,对主要城市展开进攻,甚至威胁到了君士坦丁堡。惊恐的农民成群结队地逃离了他们的农场,从周围的山上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可怕的外来者毁坏他们的家园,将他们毕生的心血付之一炬。市民则挤在城市的高墙之后,祈祷能够得到解救,但帝国政府在瓦伦斯突然死去之后也同样束手无策。如果救世主再不到来的话,伟大的罗马帝国注定会不堪重负,彻底崩溃。

此时,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人用伟大的精神打破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一位退役在家的将领站出来拯救了帝国。他的名字是狄奥多西,尽管他此时只有30余岁,但已经接受了非常优秀的军事教育。狄奥多西生于西班牙的一个军人世家,在青年时代他就已经平定了不列颠尼亚地区的叛乱,并在多瑙河下游地区作战。在阿德里安堡的灾难来临之际,帝国苦于没有更为优秀的将领,西罗马帝国皇帝格拉提安推举他成为共治皇帝,令他去平复帝国东部的混乱。

许多人都告诉狄奥多西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狄奥多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怀着极大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心。为了更替军中流失的2万老兵,他开始大规模征兵,促使每一位年轻力壮的男性从军服役,甚至包括那些为了逃避征兵把自己弄残的人。当通过这个举措仍然无法招募足够人员的时候,皇帝不得不铤而走险,采取危险的办法,也就是招募那些哥特人中的背叛者,用蛮族军队来扩充自己的兵力。这一步险招非常奏效,公元382年,在经过漫长艰苦的抵抗之后,狄奥多西迫使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签订了和平条约。狄奥多西践行了之前的承诺,允许哥特人在罗马帝国定居,代价是派2万人到罗马帝国从军。这无疑是继续承担风险的策略——让一个拥有主权的民族定居在帝国的边境内,但狄奥多西避免了东罗马帝国的覆灭,同时一口气解决了人力需求的问题,这就足够值得庆祝了。确实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响起,反对让帝国军队“野蛮化”,他们质疑如果让这样一支强大的日耳曼力量深入到军队之中,带来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产生的帮助,但这样的声音在现实面前很快就消弭于无形。毕竟,移民对帝国而言确实是强大的力量,其中有些强大的统治者甚至来自远至非洲和不列颠尼亚等地区。连狄奥多西本人的出生地西班牙,曾经也被称为蛮族之地,现在该地区已经深度罗马化,与奥古斯都时代的意大利全无分别了。

这样的言论实际上不过是罗马人的自我安慰,但这些蛮族确实没有理由让自己变成罗马人,而且他们也绝不会这样做。哥特人加入了帝国的军队,在他们自己的指挥官手下服役,讲的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也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他们没有理由融入罗马,因此也就没有被罗马化,在帝国的疆域内维持着半自治的群体。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他们已经完全占领了政府,促使欧洲滑向了黑暗时代的深渊。虽然狄奥多西当时没有办法得知这一切,但他的决策确实已经为罗马帝国敲响了丧钟。

蛮族的压力并非是将古典时代的帝国转变为中世纪欧洲的唯一推动力。公元382年,在《哥特条约》的基础上,基督教在帝国内部迈出了取得最终胜利的第一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转变最开始是由一场严重的疾病带来的。在巡视帖撒罗尼迦的时候,狄奥多西染上了重病,他身边的侍从都认为他必死无疑。像所有的基督教皇帝一样,狄奥多西一直没有接受洗礼,而希望能够在人生的最终时刻洗涤所有的罪恶,然后以洁净之身升入审判的殿堂。当地的主教受召前来,举行了一场匆忙的典礼,为垂死的皇帝举行了洗礼。让他的侍从感到吃惊的是,奄奄一息的皇帝竟然完全恢复了健康,到达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作为一名未受洗礼的基督徒时,狄奥多西可以完全彻底地放下他的道德观念,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最终的洗礼洗掉曾经犯下的所有罪恶。现在既然他已经成了一名彻底的教会信徒,他就开始认为自己拥有比那些主教更高的灵性权威。他再也没有下命令处死无辜者或是打击意图分裂教会的异端学说。维护现世的和精神的双重和平,这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让他的灵魂不得安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