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拜占庭帝国简史 > 第九章 建筑与将军(第1页)

第九章 建筑与将军(第1页)

所谓的拜占庭黄金时代已经来临,然而它的开端却充满了不祥的气息。整整三天,浓厚的烟雾笼罩在都城的一片焦土之上,小簇的火焰依然在街道上摇曳不熄,元老院会堂、公共浴室及数不清的房屋和宫殿都在这场劫难中灰飞烟灭。城市的中心仿佛只剩下了焦黑的骨架,火焰甚至危及了圣索非亚大教堂和临近的神圣和平教堂。君士坦丁堡看上去好似刚刚遭受了蛮族铁骑的洗劫,然而这片可怖景象的始作俑者正是君士坦丁堡人民,城市的街道上空就好像盘桓着黑色的乌云。查士丁尼通过他宫殿的窗户看到了这些破败的景象,但在他的眼中,这并不意味着一场灾难,而是一次天赐良机。这次破坏恰好扫清了过去遗留的尘埃,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复兴计划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个计划将使君士坦丁堡乃至整个帝国彻底改头换面,将之打造成整个文明世界的辉煌中心。

罗马帝国的人民从未目睹过如此史无前例的建筑速度。皇帝的出生地、尘土飞扬的小城陶雷修姆如今已经焕然一新,并被重新命名为查士丁尼安·普赖姆,意为“杰出的查士丁尼”;医院和浴室纷纷涌现,防御工事也得到了加强。宽阔的河面上建起了桥梁,帝国的主要大道两旁建起了小旅店,供帝国的邮递人员更换马匹。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却不是这些建筑。城市的中心广场附近,华丽的元老院重新落成,柱廊用乳白色的大理石柱打造而成,顶上镌刻着精美的花纹,被烧毁的建筑废墟已经彻底不见踪影。三座蛮族国王的雕像高高耸立,拱卫着一根巨大的圆柱,上面竖立一尊查士丁尼身披戎装、骑着战马的雕像。49在他的雕像西面,皇帝建起了巨大的地下蓄水池,为全城的喷泉和浴池供水,人民也都能够享用到新鲜的水源。君士坦丁堡因为崭新的建筑而熠熠生辉,但对查士丁尼而言,这一切只不过是小小的序幕罢了。如今他要展开更加伟大的计划,完成帝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业。

圣索非亚大教堂毫无疑问是暴乱中遭到毁坏的最为重要的建筑。它于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时期始建,承载了圣餐礼的神圣传统,但这座教堂在超过一个世纪前,也就是伟大的“金口”牧首圣约翰·克里索斯托被流放至格鲁吉亚时遭到暴乱分子破坏。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曾经在11年后对其进行重建,但当时的建筑风格平淡无奇,城市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过不了多久,那熟悉的教堂轮廓便会重新浮现。然而,查士丁尼却并不愿在建筑风格上追随那些旧时代的陈规。对于整座城市而言,这是一次彻底重建的契机,必须建造出能配得上他的眼界的杰作。这是一次艺术上和建筑上的双重改革,一砖一石都要能够体现出皇帝本人的不朽辉煌。

尼卡暴动过去了仅一个多月,新的建筑便成了查士丁尼的辉煌展品。查士丁尼选出了两位实际经验虽不丰富,却视野宏大、目光长远的建筑师,告诉他们兴建一座新的建筑,但必须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光是规模宏大远远不够——整个帝国到处都有巨大的纪念碑和壮观的雕塑。这座建筑必须绝对独特,与众不同,配得上新到来的黄金时代。查士丁尼告诉他们,花费不是问题,但速度必须要快。他已年过五旬,不希望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被后来的继任者占为己有。

两位建筑师没有令皇帝失望。新的建筑摒弃了300年来一直沿用的古典巴西利卡式建筑规范,而是采用了前卫大胆、充满创意的新式设计。50他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无支撑式圆形穹顶,但下部的建筑底座却呈方形,屋顶的承重则是分散在彼此连接的一系列半穹顶和穹顶之上。在修建这些建筑的过程中,帝国可谓是挥金如土。日复一日,埃及的黄金、以弗斯的斑岩、希腊的白色大理石粉,以及叙利亚和北非的珍贵石材源源不断地流入拜占庭。甚至旧都城也为新都的大兴土木出了一分力,曾经耸立在罗马太阳神庙上的石柱也被搬走,用来装点兴建中的教堂。

教堂拔地而起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两位建筑师将他们手下的1万人分为两部分,分别安排在南北两端。在皇帝本人的催促之下——他每天都要亲临现场——两个队伍彼此竞赛,全力开工,教堂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拔地而起。最终,完工只用了5年10个月零4天——从垒起第一块石头到最终落成——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奇迹,更不用说那个时代还根本不存在任何现代机械。51

走进专为皇帝和牧首设立的厚重大门,首次踏入壮丽恢宏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查士丁尼彻底被这座建筑征服了,内心感到深深震撼,望着每一条精美的曲线和宽广的穹顶,似乎天堂乐园已经降临人间。52内部穹顶的最高点达到107英尺,遮盖面积达4英亩,上面装点着简洁的十字架纹饰,表层全部覆盖着黄金,看上去就好似悬浮在地板上空,仿佛“透过黄金的枷锁,从天堂悬垂而下”。上层廊道悬挂着蜡烛和吊灯,整个教堂内部都笼罩着一种令人难忘的绚丽光辉,柔光映在色彩华美的马赛克镶嵌上。四壁耸立着五彩缤纷的廊柱,顶部是复杂精致的旋涡形纹饰,以及深入雕凿的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二人的姓名首字母组成的图案。在教堂前方,一座巨大的、高达50英尺的圣障悬挂当中,旁边的银盘雕刻着马利亚、耶稣以及众位圣徒的形象。后面则是高高的祭坛,摆放着名目繁多的圣物,从耶稣受难时所用的锤子和钉子到耶稣幼时使用过的婴儿襁褓。甚至大门上所用的木材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来自古时挪亚方舟的碎片。置身于这一切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里,查士丁尼静默无声地坐着,全身心地陶醉其中。过了很久之后,近旁的人听到他喃喃低语:“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

查士丁尼并不是在夸口吹嘘,他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伟大梦想,即改变罗马帝国的复杂局势,将东西罗马重新合二为一。尼卡暴动的余波令他找到了寻求国内和平的措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为帝国收复失地。有许多人向他发出警告,声称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卡帕多西亚的约翰,像任何尽职尽责的财务官一样,他选择站在国家财政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这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他还铭记着巴西利斯库斯灾难性的北非战役,这场战争拖垮帝国经济达整整60年之久。约翰恳请查士丁尼不要为了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去冒耗尽帝国资源的风险,他说服了皇帝大规模缩减贝利萨留手下军队的人数。一方面,这保证了帝国能够避免远征带来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此小的军队规模似乎又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失败的危机。但查士丁尼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他对贝利萨留作为将领的能力深具信心。

公元533年夏末,贝利萨留带领1。8万人扬帆起航,与此同时,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可追溯的历史遗存,他的私人书记官普罗科匹厄斯将对这场战争进行直接的记录。当船队停泊在西西里岛补给物资时,战争迎来了首次幸运的转折,当时汪达尔人的船队正在撒丁岛镇压一场暴乱,查士丁尼因为敌方分散了注意力而暗自庆幸。贝利萨留利用此次时机迅速出击。大军在今日的突尼斯海岸登陆,没有看到任何一名汪达尔士兵,拜占庭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整片土地。

几年来,汪达尔的霸主们与当地的非洲人民日渐疏远,因为他们试图令当地人皈依阿里乌派,在镇压了一系列暴乱之后,蛮族军队一意孤行,拆毁了这些城市的城墙,之前组织暴动的人民再次爆发了对异族的反抗。贝利萨留到达此地之后,发现非洲的众多大城市完全没有任何防御措施,当地人民对他表示热烈欢迎,仿佛看到救世主降临一般。

65年前,巴西利斯库斯眼睁睁地望着他的船队踌躇不前,直到被汪达尔人撕成碎片。但如今贝利萨留带领着规模只有当时十分之一的军队,一直长驱直入到达了迦太基——沿路的所有汪达尔城市的城墙都完好无损。他唯一的目标是引出盖利默,一招制胜,出其不意地打倒对方,但当距离迦太基成只剩下10英里时,他的斥候向他报告说一支汪达尔大军正严阵以待,并且已经设下了精心的埋伏。如果态度谨慎,此时应该采取战略性撤退,返回安全的中立地带,但贝利萨留此时心急如焚,一心要对付盖利默。他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带领军队继续向前。

盖利默的大部分精锐部队此时都在撒丁岛作战,因此这个汪达尔国王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选择用经验不足的新兵来填补人数的空缺。足够多的人数使得大军看上去具有十足的威慑力,但因为人数过多,单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采取有效调度,他被迫将一半指挥权分给自己的兄弟。然而这却为汪达尔人占据的整个非洲带来了大麻烦,盖利默的兄弟缺乏作战经验,并且十分无能,他带着整个侧翼大军鲁莽地冲进拜占庭的先锋部队,导致全军覆没。盖利默希望发起冲锋,扭转乾坤,但他的军队一看到贝利萨留可怕的野蛮匈人援军,便四散奔逃,乃至互相践踏、血流成河。盖利默试图重整军队,但就在他的主力正开始逼迫拜占庭大军后撤时,他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兄弟的尸体,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盖利默决定在原地驻扎,等待时机给自己的兄弟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军队完全失去了向前冲锋的劲头,贝利萨留趁机发起突袭,将汪达尔大军彻底击溃。

通往迦太基的道路现在得到了彻底清理,得胜的将军跨进了迦太基城门,全城欢呼雀跃。贝利萨留及时占据了盖利默的宫殿,享用为汪达尔国王准备的筵席。全城的人民对他表示热烈欢迎,在他的马匹前抛撒鲜花,挥舞树枝表示尊敬。一部分人害怕洗劫和破坏事件会再次发生,就像上一次罗马大军占领迦太基时发生的那样,但贝利萨留对他的军队下令,让他们谨慎行事。53这场战争的目的不是占领,而是解放。在蛮族的铁蹄下挣扎了超过一个世纪,此时这片土地期望回到罗马帝国的怀抱。这里没有恐吓,也没有征用,食物的价格公平,纪律也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贝利萨留的征服脚步并没有在此地停留太久。盖利默的汪达尔精锐部队已经从撒丁岛返回,狂怒的国王现在正与他幸存的兄弟一同进军,要将都城重新夺回。汪达尔军切断了城市的水渠,阻断了城中的供水系统,迫使贝利萨留撤离,与汪达尔军正面对抗。贝利萨留选择了一片广阔的平原作为战场,在此任何一方都谈不上地形优势,然后整顿全军,迎接战争的决定性时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