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拜占庭帝国简史 > 第十一章 波斯战火(第1页)

第十一章 波斯战火(第1页)

查士丁尼的统治表面上为拜占庭带来了无限荣光,因而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辉煌将逐渐逝去,并为他表示哀悼。人群安静地聚集到街道上,围观这场葬礼的举行,同时谴责苛捐杂税带来的悲惨生活,以及瘟疫造成的破坏。那些诡计多端的贵族则蜂拥进圣使徒教堂,观看葬礼仪式,但他们心中唯有狂喜,庆幸压迫他们的统治者终于消失,主持仪式的神父宣布将这位皇帝安葬,心中也不禁感到窃喜,因为皇帝的妻子曾经对教会横加干预,导致了旷日持久的宗教分裂。甚至为他规模宏大的斑岩陵墓充当守卫的卫兵们也无法对这位经常拖欠军饷的皇帝抱有多大的好感。

虽然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历任皇帝仍然成功地将拜占庭塑造成了人类文明的伟大灯塔。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建筑奇迹来源于数学上的伟大进步,不久便催生出了繁荣发展的众多学院,致力于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在拜占庭,不论男女都能接受初等教育,得益于查士丁尼统治的稳定,几乎社会的每一个阶级都能够接受教育,识文断字。帝国各地的众多大学将绵延一千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哲学传统发扬光大,公共和私人图书馆都致力于编纂众多伟大科学家的古代文献。

受制于蛮族统治之下的古老西方行省却与此相反,很快便陷入了黑暗时代的残酷肆虐,高度发达的城市生活逐渐在记忆之中彻底消逝。读书识字的人急剧减少,人们都在痛苦的挣扎中寻求生存,教育也因此成了无法负担的奢侈品,如果没有教会的存在,教育的机会很有可能就此完全消失。书写能力依然是很有价值的,偏远地区的修道院中,学习的火苗还依然在微弱地闪烁。但在整个西方,贸易活动濒临中止,城市规模锐减,辉煌的公共建筑也大多年久失修,几近完全损毁。

东罗马则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依然维持着繁荣的商业中心的地位,拥有众多富裕的乡镇,构成巨大的网络,彼此之间由罗马空前发达的道路系统相连接。从远东地区来的商人携带着香料和丝绸,遥远的北部则运来琥珀珍宝,这些商人熙来攘往,四处奔走,在繁忙的港口来来去去。工匠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精美珐琅技艺和金银丝精工艺品,以及珠宝和照明技术。在小亚细亚和希腊的海岸上,技艺高超的工人采集小型贝壳,从中提取珍贵的紫色染料,新兴的国家丝绸制造工业在君士坦丁堡逐渐繁荣。62不论城市的规模大小,专业技术人士分属于不同的工会,学院里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小贩挨家挨户向不愿挤在街上的主妇兜售陶制品。

在各种宗教节日和国家假日中,很多地方都会举办上层阶级的奢华聚会,而社会的众多底层平民也能够在各种消遣场所自娱自乐,包括酒馆、餐厅和小型剧场。乡村生活则继续充斥着数个世纪以来一成不变的旋律。农民在田间忙碌奔走,照看他们的葡萄园和花园,村民则在公共农场里劳作。到了晚上,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会回到家中,和他们的妻子儿女一起享用一顿包括面包、蔬菜和谷类的晚餐,通常还包括煎蛋卷和各种各样的奶酪。更加富裕的人家能够享受到肉类,包括野兔和禽类,腌猪肉和香肠,甚至是羊肉。甜点则包括葡萄叶包裹的肉桂、醋栗,以及混杂了坚果和蜂蜜,或是夹杂果酱的酥饼。拜占庭的居民并不像蛮族人那样将面包直接涂抹上动物脂肪,他们喜欢用面包蘸取橄榄油,肉类则要和新鲜的鱼、水果和多种多样的葡萄酒一起享用。他们的名言是,要想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就请看他的餐桌。

然而,随着6世纪进入尾声,不祥的征兆又开始浮现端倪。构成中产阶级的商人、工人和小地主阶级因为战争而遭受严重影响,频繁的暴乱也破坏了商业贸易。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他们的财产被没收充军,农民的生活变得越发艰难,不得不时常向他人借贷,而他们通常无力归还债务。贫困阶级的规模大增,他们试图逃离土地、躲避债主,那些留下来的则不得不卖身为农奴还债。小农场开始消失,被那些张开贪婪血盆大口的贵族阶级大地主所吞噬。计税基数大规模缩小,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地主乐于采取各种各样的避税措施,中央政府被迫恢复更加严酷的收税制度来保证国库拥有足够资金,但这些严苛的措施却并没有收到多少成效。因为国库长期空虚,查士丁尼之后的历任皇帝根本无力为人民谋求福利,并且对沸腾的民怨置之不理。

艺术和科技的发展在查士丁尼的时代达到了巅峰,但此后也随着帝国国力的衰退而放缓了脚步。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修筑华丽的建筑或花时间进行考察;所有资源都必须用来维持最基础的生存需求。然而,甚至这最基本的需求都不过是勉强维持悲惨的生活。查士丁尼的征服战争掩盖了他的外交策略上的睿智,以至于他之后的历任皇帝都缺乏谋略,将战争视为第一选择,而非不得已而为之。他们认为只有不可战胜的帝国才能够带来崇高威望,因此纷纷迫不及待地将国家拖入战争的泥沼,而国力几乎无法负担这样的连年征战。肆意践踏他们田地的军队是否身披拜占庭的盔甲,对于那些在乡村地区勉强谋生的悲惨农民,几乎没有区别。最终的结果总是一样的:他们的收成被夺走,他们的田地被掠夺,他们的牲畜也无影无踪。他们对千里之外的拜占庭统治者谈不上有多少忠诚之心,如果有哪位僭越者承诺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他们就会欢天喜地地投入他的麾下。地方上开始大规模地爆发叛乱,皇帝此时发现面对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忠诚二字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笑话。

查士丁尼曾经夸口说他的帝国能够从大西洋横跨黑海,但在他辉煌帝国崛起的过程中,也同样曾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他的再征服之路将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众多土地收入帝国版图,然而这种局面充满了危机和混乱,那些新的领土由贫瘠荒芜的土路彼此隔离,其与帝国其他地界间的联系也脆弱不堪。罗马世界的庞大疆域在瘟疫肆虐、外敌入侵和宗教矛盾之下土崩瓦解,而边境则逐渐与君士坦丁堡中心地带缓慢分离。

为了保证国家统一,这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名具备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但5世纪末那些坐在拜占庭皇位上的皇帝却通通目光短浅,与查士丁尼相比既缺乏智慧,也不够强硬,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运用策略手段,在帝国的众多敌人之间维持微妙的和平。他们经常会采用查士丁尼并不受欢迎却十分有效的政策以解决暂时的人民矛盾,这些目光短浅的政策也导致帝国在一代人的时间之内就沦落到崩溃瓦解的边缘。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凭借着一时利益去统治国家,会带来何种可怕后果。

到了6世纪末,用无数鲜血和金钱堆积而成的再征服之路已经被完全抛弃了,帝国如今的策略是全面收缩。63在君士坦丁堡,一名名不正言不顺的疯狂篡位者福卡斯攫取了皇位,巴尔干地区也在斯拉夫人的大举入侵之下沦陷。忍无可忍的军队士气低落、四分五裂,根本无心为萎靡腐败的政府作战。任何逃过帝国税务官贪婪之手的财富都流进了蛮族铁骑口袋里的无底洞,这似乎已经成为常态。难民蜂拥进城市,贸易几乎全面中断,杂草和废墟吞没了曾经富庶的农田。帝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不再值得信赖,曾经的荣耀深埋在记忆的尘埃里。

帝国仅剩的安全地带是富饶的北非海岸。在温暖阳光的普照之下,商人们继续无忧无虑地在港口中来来往往,农民们在小麦田里劳作。这里远离暴乱和长期动荡的旋涡,帝国其他地区的繁荣景象几乎已经被破坏殆尽,君士坦丁堡有很多人开始将此处视为唯一的逃生地。元老院对他们爱好血腥征伐的皇帝感到极度厌恶,因此秘密写信给北非总督,催促他率领大军前来,将帝国从这场噩梦之中解救出来。

当这封信到达迦太基城时,总督对信中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他在这片安逸的乐土上居住了太久,无论如何,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不适合四处奔波,因此派出自己的儿子希拉克略带领北非船队,代替自己夺取王位。

这位年轻人知道自己必须迅速行动。过去的每一天都让整个帝国进一步跌入毁灭的深渊:此时君士坦丁堡正集中全部精力展开一场大清洗,用血腥屠杀剿灭可疑的不同政见分子,波斯国王库斯劳二世利用这个绝佳时机大举入侵。波斯军队只遇到了士气低迷的帝国军队象征性的抵抗,之后便迅速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深入拜占庭腹地,甚至已经扩张到埃及。不久之前,从拜占庭的城墙上望去,能够看到波斯的营火;随着恐慌席卷整个都城,瘟疫卷土重来,预言中可怕的世界末日到来了。

正是在此时,随着都城的人民陷入狂热,希拉克略到达了帝国的港口,巨大的旗舰缓缓停泊靠岸。看到如此巨大的船队,一名君士坦丁堡的暴民私刑处死了前任福卡斯,并将其残缺不全的尸体在都城的街道上拖行。希拉克略在饱经战火破坏的宫殿中小心翼翼地前进,审视着这濒临破裂的帝国。拜占庭已经失去了将近一半的国土,所剩下的也只是衰朽和贫穷,但它深刻的根基依然存在,希拉克略已经开始了他的宏伟计划。过去的帝国已经彻底消逝——但这丝毫不会动摇他的信心。他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帝国——舍弃过去,拥抱未来。拜占庭再也不会重蹈覆辙。

帝国宫殿之外漫无目的游荡的人群沐浴在公元610年10月的阳光中,等待着一睹他们新皇帝的荣光,但对此并不抱多么明确的期待。他似乎来自神秘之地,就好像他们旧时异教神话中的雅典娜,从天父宙斯的头颅中诞生。他周身环绕着胜利的光环,不可否认,他的外表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拉克略大约36岁,满头金发,身穿光亮的铠甲,身上没有一个地方看起来不像一位君王,就好似一位新的阿喀琉斯诞生在了拜占庭的黑暗时代中。这位新皇帝精力充沛,执政勤勉,甚至在最为绝望的境地中,也有鼓舞人心的能力,他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拯救帝国的伟大使命中。

新皇帝所要面临的挑战是十分艰巨的。曾经十分强盛的帝国军队在敌军面前好似一盘散沙,希腊已经在斯拉夫人的大举突进之下彻底沦陷。大批难民涌入君士坦丁堡,不久坏消息随之而来,他们对此感到难以理解。起初只是时而传来怀疑的低语,但消息就像熊熊燃烧的燎原之火一般扩散开来。圣城耶路撒冷已经落入波斯人之手,圣物真十字架也已经遭到泰西封的火神崇拜者的掠夺。64耶路撒冷的所有男性居民都已经遭到屠杀,女人和孩子全部被卖为奴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