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李宁如何创新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参赛的大部分选手都没有掌握这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即使掌握了,也未必敢在这样的大赛中使用。但李宁做到了,那是因为他平日的刻苦训练,以及良好的临场心理素质。自由体操赛场上的李宁更加神勇,别看他个子小,但是做出的动作又高又飘,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到位。随着比赛的进行,场内的气氛也达到了极点。最终,李宁获得了本次比赛双杠的第四名,自由体操的第一名。

李宁获得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冠军,第一个奖杯——一个景德镇产的瓷杯。事过多年,这个瓷杯一直被李宁的父母珍藏着,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奖杯对儿子的重要性。

这次比赛之后,梁教练对李宁更加有了信心,决定要倾尽所能来琢磨这块璞玉。

3。悉心指导,攻克难关攀高峰

如果说梁文杰教练如伯乐般发现了小李宁这个千里马,带领着小李宁走向体操之路,那么,教练张健则把这个千里马带进了辉煌的世界舞台,成为改变李宁命运的另一个人。

张健,中国恢复国际体育交往后的第一代体操教练。“文革”中中国的体操和很多项目一样,解散归于零,而他带领着体操队员,一切从零开始。在简陋的训练条件下,通过录像分析国外体操队的比赛动作,然后画在纸上进行分解,再指导中国队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这样,硬是把中国体操队队员的技能从无到有地提高到能够参加国际比赛的水平。

早在1973年的全国少年体操赛上,张健就已经注意到了李宁的表现。那时他在江西当教练,一直带着童非,每次他都要问童非:“广西那个‘小猴子’来了没有,他要是来了,那比赛就紧张了。”张健到了国家队后,见李宁没在其中,一问缘由,竟然是因为“他太淘气”。在张健的坚持下,李宁被上调国家队。

当时有些人对李宁的能力有些怀疑,张健却坚信自己的眼力,他相信李宁能成功。不过,李宁后来做到的远远超出他的预料——李宁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他被称做民族英雄,成为当时中国运动员中叫得最响的名字。

1980年10月,李宁进入了国家体操队,前往北京参加集训。

张健教练对李宁悉心爱护。在一次吊环训练中,李宁失手跌落,张健急忙上前保护,结果被砸倒在地,李宁安然无恙,张健教练却被砸断了左臂的肱二头肌。在之前的训练中,为了保护李宁的单杠动作,张健教练的右臂的肱二头肌已经被砸断了。

张健教练更是一个严师。在张健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李宁接受了更为刻苦的训练。为了攀登世界高峰,张健教练和李宁一起大胆创新,努力攻克高难动作。

当时的国家体操男队,已有童非、李月久等不少成名人物。张健对李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李宁在优美、独特、惊险上下功夫,而李宁也不负师望,在国家队集训这段时间,对已有的体操动作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使之难度更大,动作更加优美。

在鞍马方面,李宁的能力尤其突出,他创造了“托马斯全旋”接倒立和跳转。他的交叉动作,能做到倒立转体式,使外国选手只能使鞍马“平面化”的动作变成了“立体化”,从而开创了鞍马发展的新套路。

在进行自由体操的时候,他又创造性地把鞍马中的创新动作移植进去。而在进一步练鞍马时,他又把托马斯全旋,改为托马斯平移。这些移植和改动,增加了他动作的魅力,这都让张健惊奇和欣喜。

天才的创新动作为李宁在世界级的比赛中一次次地赢取了金牌。他独创的动作“吊环正吊臂后悬垂前摆上接直角支撑”和“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和“双杠李宁大回环”。

功成不忘师恩。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获得了三枚金牌,他把其中的一块金牌送给了张健教练,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张健教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另一块金牌给了广西体操队的梁文杰教练,是梁教练从他8岁的时候开始,一点点把他雕琢成才。没有这些可敬的伯乐,也就没有这个伟大的运动员的出现。

。 想看书来

三、敞开双手,宽厚父母相伴成功之路(1)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孩子的性格一大半都是在父母的影响和教育下形成的,父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之路。多数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拴在身边,舍不得放手,而李宁的父母却敞开怀抱,早早地让这个雏鹰在天空中搏击风雨,成长为一个翱翔蓝天的雄鹰。

1。忍痛割爱,雏鹰自在翱翔

父母,往往把孩子看做一棵弱不禁风雨的小苗,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任何委屈,然而,这看似对孩子的爱护,却无形中抹杀了孩子独立成长发展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束缚住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李宁的父母,面对儿子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要远离家庭,接受成人都难以承受的艰苦训练,虽然有万般不舍,但却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着眼,忍痛放手李宁,成就了李宁后来的成功。

1971年,广西体操队破格录取李宁为“预备队员”。在所有的学员中,他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哪有父母不心疼孩子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把这么小的孩子送进体操训练房,每天进行危险而又枯燥的训练,李宁的父母怎能放心得下?

对于一个坐在明亮教室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来讲,只知道新奇和欢喜,哪里懂得这一去意味着什么?哪里知道体操之路的艰难和痛苦?而对于李宁的父母,他们深知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南宁训练,这意味着选择了李宁一生要走的路,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李宁的父亲后来再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说:“两人当时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为了李宁将来的前途着想,而且也为国家着想,既然自己的儿子是块练体操的好料子,就不能荒废了。”

当亲戚朋友们听说8岁的李宁要独自去南宁练体操时,他们纷纷询问李宁的父母,怎么舍得让这么小的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独自生活。李宁的父母回答得挺干脆:“总不能把孩子老收在我们翅膀下,既然国家看中了阿宁,那就放开手,让他去吧!”

用李宁父母的话来说,就是要懂得放手,不舍得放手让孩子独自去拼搏,最终只会造成孩子一事无成。如果当年李宁的父母舍不得让年仅8岁的孩子远离家庭,去省体操队接受艰苦的训练,也许李宁这颗体操明星没来得及升起就已经熄灭。

临行前,母亲连夜给儿子缝了两套当时最“时髦”的绿军装。小李宁挎上“军”挂包,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连夜缝制的衣服里缝着父母多少关爱和牵念啊。

让父母放心的是,李宁到南宁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信,说他在南宁很好,吃得也好,教练队友也好。小李宁还没有忘记问,家里小妹还吃奶吗。李宁的父母接到这封信后,都会心地笑了。

以后,从南宁断断续续传来令人牵心的消息:李宁吃饭时踮起脚跟,从汤桶里舀汤喝,汤没喝着,汤水倒泼了一身;中午别人休息了,小李宁一个人跑到野外去捉蟋蟀,害教练找得好苦……最叫人揪心的是,李宁患上了骨骺炎。

母亲赶到南宁看望李宁,在体操馆里,李宁因为不能训练急得围着单双杠团团转。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暗暗伤心掉泪。这一切都被细心的小李宁发现了,他走到母亲跟前说:“妈,这练习馆里空气不好,你到外边去散散心吧!”

妈明白孩子的心思,是怕她看见他那包扎着的手难过,只好强忍泪水答应道:“嗯,妈妈这就出去,上街去走走。”但刚迈出体操馆的大门,泪水就哗哗往下流……有一天,李宁说敷石膏的手臂痒得难受,母亲拆开绷带一看,吓了一跳:哎呀!小胳膊瘦得像根干柴,只剩一层皮包着骨头。母亲的鼻子又酸了。

在陪儿子养伤的日子里,母亲亲眼看见食堂的师傅特意为小李宁熬骨头汤,亲眼看见梁文杰教练为小李宁煎药、洗伤……她回到了柳州,但把儿子留在了南宁。回到家,有人惊奇地问:“怎么没把李宁带回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