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李宁如何创新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陈义宏没有反对,推荐了新的职业经理人张志勇,但是他十分失望。“这里已经不需要我了。”他对李宁说,“我出去自己干吧。”2001年,陈义宏主动辞去李宁公司总经理的职位。

一、知人善任,专业人才引领企业腾飞(3)

李宁望着昔日并肩战斗的战友,真心实意地挽留他,李宁不愿意让一个创业伙伴如此离开。此时,李宁公司正在与意大利Kappa进行谈判,希望代理其品牌在中国大陆及澳门的独家使用和经营权。不少实力稍弱的国际专业运动品牌,希望借助一个“跳板”来进入中国市场。

这是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李宁建议陈义宏来负责组建并管理这个品牌代理公司,并承诺给他股份及保持他在李宁公司的原有待遇。这样,陈既不用离开公司,可以有稳定的收入,又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两全其美。而且,比起离开李宁再创业来,起步的台阶要高得多。

“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也不会拦住他发展,就像当初没有人拦住我发展一样。”李宁说。陈义宏接受了这个建议。

2002年2月,李宁公司同意大利Kappa公司(“背靠背”品牌)签订合同,并成立北京动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成为Kappa在中国地区的总代理。在新的“动向”公司里,李宁公司持有80%股份,陈义宏私人拥有的北京佳利风公司持有20%。在经营和财务上,动向体育完全是独立运作。

陈义宏和老东家李宁分道扬镳,似乎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个人对理想的选择。

用陈义宏自己的话来说:“李宁品牌的树立,不言而喻,有我的心血努力。但是对‘李宁’的个人感情,代替不了实现新的理想的冲动。”所以在这样的情势下,李宁和Kappa似乎没有什么冲突。

李宁公司的“###难题”顺利解决。在老朋友聚会的时候,陈义宏和过去一样,背后叫李宁“领导”。这是亲密合作时的戏称,也是保留的敬意。

2005年7月,陈义宏出资万元购买北京动向其余80%的股权,正式成为北京动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

离开了李宁的陈义宏对于李宁公司——这家自己曾经为之奋斗了14年的公司——心底仍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从李宁品牌半岁的时候,我就和他在一起。现在他已经初中毕业了,要上高中了,以后还要上大学,希望他能够很好地达到李宁的目标。这条路可能非常艰苦,腾飞要靠智慧,靠团队,靠决策者,所有的因素都要很好地配合起来,而我会一直关注他。”

陈义宏说:“14年,在人生旅途中是很漫长的阶段,在李宁公司的14年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而在加入李宁公司之前,我甚至没有在一家单位工作超过3年,是李宁公司成就了我。”

3。职业经理乘风破浪

1997年以后,李宁公司进行了两个在人事上的重大变革:第一,让自己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家属离开公司;第二,寻找一个能够带领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这两个举措把李宁公司带离了迷茫的沼泽,走向了“二次发展”的阳光大道。

在这次变革中,陈义宏退出,张志勇走向了管理的前台,成为了驾驶李宁公司的舵手。

张志勇,出生在新疆阿克苏,父母均为上海人。高中毕业后进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读书,后来又完成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之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并于1992年12月加入李宁公司,当时李宁公司还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

张志勇具有严谨务实的态度,进入公司后,一直受到陈义宏的器重和提拔。刚开始张志勇只是一名普通的财务部员工,在工作中他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加上公司的“推”选,1999年4月起担任北京李宁财务总监,参与公司的年度计划和预算制定。

张志勇任财务总监时,李宁公司的储运部、子公司、管理部都划至财务总监进行分管。在这种环境下,张志勇逐渐成长为称职的财务总监,成为综合性的优秀管理人才。在平时的工作中,张志勇不满足于简单地做财务,一直都在主动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除了财务分析报告,他还提交涉及运营的报告。

2001年3月,陈义宏辞职后,张志勇正式出任李宁公司的总经理。2004年出任李宁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成为李宁集团的第三任接班人。

张志勇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如果说是陈义宏带领“李宁”走向了第一个辉煌的话,那么张志勇则让李宁品牌这艘巨轮从迷茫中清醒过来,转变了航向,驶向未来的黄金海岸。

一、知人善任,专业人才引领企业腾飞(4)

在张志勇就任李宁公司总经理的时候,他用了一个星期总结出三个管理目标。

“我们要制定明确的战略。”他希望员工能够很清晰地了解李宁的梦想和公司的发展目标。他认为中国公司缺少对公司能力的积累,只是在抓机会。“今天走一步,明天走一步,所以打不过人家。”只有明确了战略目标,才可能根据它实现能力的持续积累。“第二,一定要把个人能力转变为组织的能力。”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流程和容纳每位员工掌握的资源的知识库。“最后,培养接班人,为自己,也为公司的每一个岗位。”

随之,张志勇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系列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紧紧围绕着他的三个“施政纲领”展开。如今,这三个目标正逐步实现,李宁公司正沿着张志勇当初设想的方向一步步前进。

在所有的问题中,张志勇发现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公司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只要人力资源问题解决了,所有其他的问题,比如公司的管理问题、公司的市场营销问题、战略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在张志勇上任之初,他和李宁就互相承诺:要消除中国很多企业存在的个人权威过重的问题,把个人的知识变成组织的能力,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增长。李宁公司的人员问题似乎解决得相当顺利。这一切离不开张志勇的汗马功劳,也离不开李宁本人的大力支持。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张志勇推出了一个整体的规划,紧紧围绕薪金、福利、培训展开。他认为只有这三项互相配合,平衡实施,才能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潜力。

李宁公司提出,薪金和福利要与国际一流的公司拉齐。这是给最好的人才进入公司创造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措施随后显露成效,一批来自宝洁、可口可乐、杜邦、耐克等国际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进入李宁公司。他们带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在跨国大型企业里的工作经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张志勇也有独到之处。

在管理方面,他力求法治和德治的平衡,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做错的员工,但事后他会不惜时间和员工进行沟通,指出你究竟错在哪里,让员工心服口服。张志勇说:“法治是公司上规模的保证,但也必须营造出公司内部的温情。也许这样做会很累,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员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在渠道管理方面,张志勇进行了渠道变革。近10年来,李宁一直沿袭批发商渠道,由于利润波动,批发商改投其他品牌,李宁的市场迅速萎缩。针对这一弊病,张志勇开始大规模推动李宁专卖店策略。

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张志勇对“李宁”最大的贡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