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关于虞姓的历史和现状 > 第十四章(第1页)

第十四章(第1页)

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清河王李宪最终在太极宫即位登基,登基选在在凤仪六年冬天腊月初九。说来也奇,原本风雪大冒的冬天,在当日却是个大晴天,俗话说夏之日酷烈,冬之日和熙,李宪的的登基大典碰上了这么个好天气,百官都在私下传说这是个好兆头,将暗示大虞国祚绵延,四海升平。

登基后第三日新皇帝李宪在崇德殿会见朝廷重臣。李宪坐在龙座上,龙座后是朱太后,由一条帘子隔着,大殿左右两旁则遍列宗室元老,三公九卿。

在高呼三声‘万岁’之后,崇德殿内一阵肃然,所有人都敛神静气,敬候新君的风采。

“朕本愚陋之人,蒙祖宗庇佑,群臣拥戴,克承大统,不甚惶恐。用《诗经》的话说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朕只有殚精竭虑以为社稷,如此才不负祖宗之灵,生民之望。大虞如今的形势想必诸公都清楚,内有天灾不断,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流离失所;外有强敌环伺,荼害边疆,真可谓是内忧外患。朕今日会见诸位,就是想要咱们君臣一心,共同治理好国家,安定社稷,抚慰万民,还望诸位与朕同心同德,勤劳王事!”李宪开口道。

“陛下圣明烛照,祖宗幸甚,天下幸甚,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臣们齐说道。

“好!”说着李宪起身慢步走到朱执礼身旁,“大将军辅佐先帝六年,劳苦功高,是国家的功臣;于朕又有援立之功,是朕的恩人。传旨:侍中,领军将军,大将军,武城侯朱执礼加‘开府仪同三司’,增封食邑五百户,荫一子为五品官。”

朱执礼跪谢辞道:“臣谢陛下厚恩,臣于社稷无尺寸之功,怎敢受此厚赏,臣万死不敢奉诏,请陛下收回成命!”

“大将军不必过谦,你是大行皇帝的辅政大臣,怎能说无功,再说了,你都不接受,其他人怎敢接受。”李宪安慰道。

“臣谢陛下洪恩,只是臣子无功社稷,怎能受国家名器,望陛下收回恩荫之命,以示陛下公诚天下之心,如此才能服百官之心。”朱执礼继续辞道。

“大将军不必多说,你的功劳,恩荫一子已经够薄了,君无戏言,岂能说改就改,你坦然受之即可。”李宪坚持。

朱执礼再次跪地叩谢,李宪搀起朱执礼,随后走到封德彝身旁。“封相,你执掌尚书省,贵为宰相,是百官之首,又是三朝老臣,今后在政事上朕还要多仰仗你呢!”

封德彝慌忙施礼道:“臣老迈昏聩,识浅德薄,忝居相位,赖陛下厚恩,蒙保养残身已属万幸,再不敢有非分之想。”

“封相哪里话,众臣子当中,属你最德高望重,你为国尽忠四十余年,兢兢业业,朕都知道。日后你要像辅佐先帝那样辅佐朕!”

听了李宪一番话,封德彝极为动容,眼眶红着道:“臣定披肝沥胆,万死不辞!”

李宪点点头,随后走向赵秉谦,“你想必就是礼部尚书赵秉谦吧!”

赵秉谦有丝吃惊,立即答道:“陛下天资聪慧,慧眼如炬。”

“哈哈…”李宪大笑,“早听说你赵秉谦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怎么也学人说些漂亮话来哄朕!”

众人都讲目光转向赵秉谦,赵秉谦不慌不忙的回道:“大行皇帝龙归大海,余弟四人,陛下若不是天资聪慧又怎能以冲龄之身承继大统;人传言我赵秉谦刚正不阿,陛下一眼就看出臣沽名钓誉,名实不符,这难道不是慧眼如炬?”

“哈哈哈…好…好…”李宪拍着赵秉谦的肩膀道:“这次登基大典你筹备的很好,甚慰朕心。像你这样刚直的人在朕身边,朕何愁国家不治,你还年轻,咱们君臣相伴还会很久。”

李宪回身到龙座,继续说道:“诸位都是大虞的栋梁,朕就不一一赞赏了。说回正事,新君登基,更改年号,大赦天下,以示与民更始,朕改元的年号你们议出来了没?”

朱执礼回道:“回陛下,《尚书》有言:‘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陛下天资聪颖,定能效历代先圣垂拱而天下大治,故臣等议年号为‘垂拱’!”

“唔?”李宪抬眼,“‘垂拱?’,不好!像我朝太祖太宗皇帝可谓是天资英武,他们尚且需要亲冒矢石,筚路蓝缕,方能开创大虞千秋万代的伟业,朕怎敢只垂拱而希冀天下大治,况且如今国穷民弊,非得大刀阔斧来一剂猛药不可,这个年号不好。朕正欲效仿列祖列宗,振作国势,年号就叫‘绍圣’吧!”

众臣听了,没人搭腔,朱执礼往龙座后的围帘里瞟了瞟,赵秉谦见状率先应道:“陛下孜孜求治治心,日月可昭,天地可鉴,臣遵旨。”

“臣遵旨!”众人一起随声附和赵秉谦,只有封德彝和朱执礼不说话,只是把头低下。

李宪见了,对封德彝说道:“封德彝,诏书就由你执笔,再由尚书省下发布告天下!”

“臣遵旨!”封德彝回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