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回忆了暑假生活,可能也没有回忆完全,随意记点米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西,还主要是回忆的第一个居住十三年村子里的故事,第二个十年以上的村子没有回忆,第二个村子已经不叫童年的回忆,要叫青年回忆篇了,第一个村子夏天炎热就会游泳和晒凉,露宿门外都是家常便饭,那时候睡竹床和藤椅,手摇蒲扇。住楼房的人家在楼顶天台乘凉,米云在第二个村子居住的十年夏天就是在二楼的平台露宿乘凉。夏天有太多的记忆,寒假生活也有,就是不多了。
正如每个走过学生时代的人所感慨的那样,有春节的寒假是最美的回忆。从60后到00后都是如此,每个年代都有自己过寒假的关键词和幸福感。
据相关调查显示:80后假期幸福感最高,而90后、00后对假期满意度最低。这是因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比之前出生的,家庭条件相对好了点,家务负担几乎为零,父母更愿意让孩子根据兴趣选择特长班学习。假期里虽然有作业,但并不挤占休闲时间。
相比之下,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学业压力更小,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够优越。很多人会帮助家长做家务、带弟妹、干农活等,只有空闲时间才会出去玩耍。这个年代的人游戏方式更为贴近自然,没有80后那么丰富、多元。
90后的假期比上学还忙,90后、00后学生对目前假期状况不甚满意。时间被学习占据、缺乏游戏伙伴、父母忙于工作疏于陪伴、接近自然机会少成为孩子们抱怨的主要方面,很多人80%以上的时间都“宅”在家里,白天时间几乎都用在补课上,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
要问哪个年代的童年最幸福,米云个人也觉得80后的寒假是最幸福的,70后的寒假生活更多与家务和农活相伴,90后和00后的寒假生活多宅在家或奔波于各类补习班和兴趣班,唯独80后寒假主题为:扇片片、套麻雀,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虽条件不及现在,但幸福指数那是相当爆棚的。
60和70后的假期能用的电子产品只有收音机,还要照顾弟弟妹妹,70后、80后看电视,90后、00后可以打电脑、玩ipad,连电视都来不及看了。所有人都说: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呀!殊不知,如果有小伙伴和足够的时间,他们也宁愿在户外游戏。
小时候我们的寒假,不花一分钱也很快乐。虽说迈不过期末考试那道坎,但也不会因为分数的过高或不及格而影响一家人的心情,一句口头禅为: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家长说两句,我们转身便会忘记,更何况充满无限诱惑的寒假已然来临。
随着寒假的到来,在大堤上走到哪里都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孩子,欢笑声、打骂声不绝于耳,男孩子们弹玻璃蛋儿、滚铁环、砸铁片,女孩子们则跳皮筋、跳房子,孩子们从来不缺玩耍的项目,随便哪里都是游乐场,玩累了回到家扒拉两口饭,继续挥霍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直到日暮西沉,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家家电灯次第亮起来,此时,母唤儿、兄唤弟、姐唤妹,此起彼伏的呼唤声,在充满柴火味、饭菜味的巷道里荡漾着,河堤上下的路上终于清静了。
在那个没有玩具的时代,玩泥巴、烤地瓜、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打沙包、跳房子、跳山羊是我们最拿手的游戏。那会的我们,翻墙、爬树,大腿磨破,摔的青一块、紫一块是家常便饭。
村里通了电后,一般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但大家都还是习惯在某一家的家里一起看电视,男女老少坐在一起,白天晚上都是人,尤其是晚上,在某一家的大门前水泄不通,烟雾缭绕。西游记、封神榜、张天师、乌龙山剿匪记、白眉大侠,三国演义,莲花争霸,甘十九妹,还珠格格,花仙子、变形金刚、战神金刚、美少女战士、三个火枪手、足球小子、四驱兄弟等成为我们童年不可磨灭的回忆,当时只要地方台能收到的电视节目,大家都习惯挤在一起观看,那时候的电量很不足,过年期间都是微弱的电光,60瓦的灯泡都是要亮不亮的感觉,经常闪坏灯泡,电视机有时都带不起来,要反复开机几次,春节联欢晚会都看得不通畅,用电高峰就是这样,在米云上初中以后才有全国各地的电网改造,农村用电才有好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寒假里,活泼爱动的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中小学生主动投入身边的社会生活,可能是教育局的统一安排精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行动,好像就那么一次,米云记得小时候就有一次戴着着红领巾在学校周边捡垃圾活动,全体同学都有参与。
寒假也是小朋友们最期盼的一个假期,因为这也是年假,到了寒假,过了腊月二十,农村家家户户都会要准备年货,打糍粑和切糖酥,还有杀年猪,拿完通知书和奖状就意味着学校正式放假了,寒假比暑假短,一般二十天左右,还包括春节的十天左右在内。
到了年三十,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赶集置办年货。置办年货,最主要的就是割肉、买鱼,买酒,买过年的新衣服。家中的女孩要准备纯手工的头花,男孩子则要准备炮仗。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各种美食,尤其喜欢各种年货小吃,鞭炮声中,我们可以在雪地里疯玩儿,打雪仗打得满脸通红,堆雪人笑得没心没肺,那是何等的欢乐与自由,90年代米云的家乡楚地在冬天还是会年年会下大雪的,只是到了2000年以后,就是每隔七八年才能降雪一次,一下就是大雪和暴雪,如2008年的冰雪冰灾和2024年的冰雪灾难,湖南和湖北两地的损失惨重,其它年份基本不下雪,或者象征性的下几滴细雪,不知道什么情况,可能是气候原因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中小学生假期做什么?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没干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米云的家乡农村上学的时候,没有补过课。假期除了放牛、搞柴火、做农活、采蘑菇、摸鱼,还要做饭、洗碗、洗衣等。
上小学时,一放假就去捡些柴,没柴捡时,去田埂割草回来晒干当柴火,去河边和屋后都能捡到树枝柴火,也可以挖草根回来当柴火。那时不光没吃的,烧的柴火也不足。
农忙的时候跟着大人在田地里干活,割谷、栽秧、脱谷粒,晒谷,什么都干。临近吃饭,大人叫我们先回来做饭,毕竟做饭是轻松活。米云是三四年级开始做饭的,虽然就农忙时节做一两天,三五岁的时候不算做饭,就是煮个青菜糍粑。
喂猪、洗碗、洗衣也比做农活轻松,也是小孩干的。如果家里有老人,这些事就是老人做的,米云喂猪和洗碗干过,洗衣服的时候少,在外地求学洗自个穿的衣服,不会洗全家衣服。
在不同的季节,我们还可以采蘑菇、木耳,芹菜,钢芽菜,摸鱼。寒假期间都能摸鱼,这也是真事。
米云印象深刻的就有那么几次,家养鱼塘主也有在年关将至干鱼塘的,不管是自家吃还是卖给别人赚过年钱,等鱼捡的差不多了,就会重新把抽干水的鱼塘放水,也就是在放水的十几分钟,小伙伴还有最后一点机会捡漏,运气好能捡点藏在稀泥土里的鱼,有时候还能捡个黑鱼,在有限的十几分钟放水时间最后收刮一轮。重点不在鱼,就是体验那种捉鱼的感觉。
米云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在冬天学校前面右边的两个一面水的野溏,水深一筷子长左右,面积大概百来平米,谁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鱼,水塘多年无人承包,米云家承包过好几年,夏天能钓一二两长的小黑鱼,再就是朗姆鱼,基本上钓不到正经的鲫鱼,但冬天只有一皮水的时候,下去摸鱼,能摸到的大部分都是野生鲫鱼,不能不说是个怪事。
学校前面小路两旁的左右野溏都喜欢生鲫鱼,不知道鱼源来自哪里,右边的还能解释,因为右边连接的有活水家养大鱼塘,左边的除了夏天有水,常年都是干涸的,里面只看到河沙,米云也不知道是谁先下水去摸鱼,把水搅浑之后,就会有很多的人去,大部分人都是和米云一般大的孩子,剩下的比米云小,那时候赤脚下去摸鱼还是比较冷的,手脚基本上都是冻的瑟瑟发抖,红彤彤的手脚,但摸鱼的快乐,取代了寒冷的感觉,摸上来几斤鱼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米云记得百来平米的水面有近二十人在里面来回奔跑和嬉戏,几个小时上岸后,大家的手脚基本上都是没有多少知觉了,还好有成果冲淡了寒冷,脸上的笑容灿烂,过几天还会光顾一下,检查有没有漏网之鱼,那时候都没有使用捕鱼工具,都是徒手抓鱼,可能也没人会想到里面真有鱼,只有塘里水不完全干涸,有一丝水,就会给小伙伴留下想象空间,那个年代有水就有鱼,现在有水不一定有鱼。
到了过年前夕,大人们放完鞭炮,小孩们就去鞭炮灰里捡没点着的散炮,一个个点着玩。那时,放鞭炮的花样也很多,有时一手拿香火,一手拿炮,点燃后立即扔向空中,看爆后的大红炮纸纷扬飘落;有时用破面盆、旧水桶盖住点燃的鞭炮,听听炮响带来的音效;有时把鞭炮埋进泥土里,只留炮芯,点燃后看其威力有多大。一声声炮响成了儿时过年最欢快、最开心的乐曲。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所以在当时电视机在置办年货成为了主流。春联、年画、挂历流行在家家户户。
那会老家大部分是土坯房,家里的窗户只有中间靠下的位置有两块玻璃,其他位置的窗户都是木头做的方格子。为了让窗户好看一点,小时候家里人喜欢用白色的草纸做底子,白纸上会贴满窗花。贴了窗花的窗户,一下子让家里有了生机。
也会安排些时间写寒假作业,寒假作业里经常有一些有趣的小题目或者涂颜色之类的内容,每次这些都是先写完的,也会计划这些作业一天写多少能写完,不过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全写完。那时候电视里面的节目还比较少,所以每天大部分都是在外面玩,如果下雪了再到河堤上下踩踩雪,看有没有野兔和野鸡啥的,那个年代一两尺深的大雪在米云的家乡是家常便饭,而且一连好几年都是大雪纷飞。
除了在家里各种玩耍,寒假里还有一个让人开心和期待的事情就是新年,最最期待的是那种年味,家里所有都休息都为了这个节日准备各种东西,这个准备年货的过程是米云最喜欢的,腊肉和腊鱼是必备品,鸡鸭鱼肉都少不了,妈妈会给我和弟弟买新衣服,从里到外全都是新的,上初中以后过年就基本上没穿过新衣服过年了,最多穿下新袜子,后面几十年过年都没有热衷于穿新衣服和新鞋子过年了。
过年主要要准备的年货就是瓜子和花生,这是每家每户必备品,几十年不变,其他的年货看着买,会买糖果、雪枣、会买春联和福字的红纸,那时候的春联和福字都是自家人用毛笔和墨汁书写的,然后用煮饭的米汤刷墙上,再贴好窗帘,不像近二十年都是买现成写好对联的春联和福字。
米云记得整个小学六年都还有书法和美术课,那时候的小学生都会用毛笔练习书法的,学校有专门的书法本子,惭愧的是米云不光不会写毛笔字,铅笔和钢笔字也不会写,小学前几年基础没打好,荒废了基本功,现在自个写的字还没有女儿幼儿园写的字好。
放了寒假等于开始过年了。就见家里的大人们开始打扫房子、刷锅碗瓢盆和筐子等等一些大扫除。民间叫扫尘,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是疯玩。
因为那个时候城市的车都很少更别说农村了,根本不用担心交通安全。腊月二十七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都会跑到地里去弄一些柏树枝回来插在自家的门头上,这也是我们当地的一个过年风俗。
到了贴对联的时候,当时很少买对联,都是村里写字好的老人帮忙写,然后大人们都会让我们去排队领对联,然后会跟着一个大人把一个胡同的对联都给贴上,当时贴对联还是用的是米汤和浆糊。大人们用一个小锅熬上一锅浆糊,然后用一个废旧的小扫帚沾着刷在每家每户的门框上,然后我们就会踩着凳子去贴对联。米云家的春联是自己写的,没有让别人代写,米云家也帮忙别人代写春联,近十年的春联都是买写好字的成品,用双面胶粘贴门前,米云总觉得比之前烟火气少了点。
从小年过后我们会期待新年的到来,这个寒假里有了这些才是真正的寒假。
现在的孩子从休息第一天开始各种课外班一直排到了临近新年,一方面孩子自己在家中家人不放心,不过更多的是因为家家孩子都是这样安排寒假的,家长们也觉得如果自己家孩子没有补习的话会落在别人后面。这样的寒假不是孩子们所期待的,过年后孩子们面临的仍然是各种补习班,等他们长大后是否会特别留恋小时候的新年,在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无法无忧无虑的生活,节日的气息、年味比以往淡,也行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体会到那份期待的喜悦,现在70后、80后、90后大部分是体会那种浓烈年味的父母,如果我们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如机器,对于节日没有期待的话,那么他们当了父母时又如何把“年味”传承下去?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年味儿”。时代更迭变迁之后,在中国人心中,春节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春节代表的是团聚吗?春节代表的是除旧迎新吗?在你心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当下你合家团圆还是独自一人,无论你此刻轻松幸福还是烦闷焦虑。
短短几十年,像是过了几世纪,现在的小孩跟我小时候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小时候的我们,没有奢望什么大富大贵,只希望家里多点糖果,多点玩具,这些简单而纯真的愿望却在年少时候成为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岁月催人老,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开始奔四,一个我们曾经觉的离自己很遥远的年纪转瞬即到了,闲暇时候,不知道朋友们会不会也经常会回想我们曾经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意气奋发的青年学习生活,反正米云空闲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回忆过往,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大了,还是最近几年过的不顺心,总会回忆小时候单纯而无忧无虑的生活,来治愈眼前的各种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