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泡现在在市场已不多见,基本上都被现在的节能灯取代了,就连流行二十年的日光灯也快消失不见,过去的电灯泡,只有偏远落后的农村还有三十年前的老房子可能还能看到或使用,市场卖电灯泡的就更少了,五金店还是有卖的,两元钱一个,以前电灯泡还有很多口头禅,没事就想当电灯泡发光发热混饭吃,现在都没人愿意当电灯泡了。
米云记得以前的电灯泡也会经常会伞丝,用电高峰更会只有一丝亮光,60瓦的灯泡只有20瓦的灯光效果。一般一买就是一盒灯泡,里面会有12个灯泡,就和现在超市买鸡蛋一样,一打12个。正常一个灯泡用上一年半载没有问题,但在米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电压不稳,容易让那种老灯泡短路,头发丝的灯芯烧断。肉眼一看就知道灯泡的好坏。
用电高峰时段一般在夏天和春节期间,小时候还没有什么大家电,在米云年少的时候,最大的耗电设备就是黑白电视机了,其次就是落地扇,然后基本上没有其他用电设备,农村只有基本的照明需求,录音机好像也是要插电的,一般也只有学校有,一般家庭都用不上录音机,米云在小时候见到过录音机,还是米云母亲有普通话考试,会有大量的录音机磁带,听的最多的,留有印象的就是妈妈只爱吃鱼头,和老鼠偷油的故事,其它的没有印象了。
夏天的时候,天气非常炎热,家家户户都会吹落地扇,白天和晚上都会用到,商店还有冰柜,夏天对电量的需求要求比较多,所以会构成电力负载不足,虽然那个时候没有拉闸限电,和限电没有区别,黑白电视机都开不起来,春节看联欢晚会的时候,也是好几年都开不起来,电视屏幕只显示七分之一的光条,全是乱码横条。
在90年代电力不足是很普遍现象,就是近十年用电高峰时段也会有拉闸限电限产的时候,工业用电还会鼓励错峰用电,只不过正常的家电照明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现在的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各种电力设备都比较发达,而且自90年代以后,基本上每五年都会更换用电设备,全国范围的电网改造枢纽工程,基本上在2000年中期的时候就稳定的农村的家庭照明用电需求,不至于让人们春节除夕晚上都不能正常开机电视机的需求,老式灯泡基本上换成了带有启辉器的日光灯管,农村也用上了细长的日光灯,照明能力得到了更一步加强。
农村电网改造是从1998年开始的。这一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造农村电网的工程,旨在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以改善农村电力供应状况。
1992年,由于出现全国缺电的局面,农村、农业及农民生活用电得不到保证,国家及时提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用电、确保农民生活晚上几个小时的生活照明用电。
1994年,国家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按照国务院的整体部署,电力系统提出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其目标是用7年时间消灭28个无电县,使全国95%上的农户用上电,在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努力提高用电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工程实施一年多,就有24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解决了近6000万农民的用电问题,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农村家庭通电的地区达到了95。9%。
1997年,农村用电量上升到占全部社会用电量的33%。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农电管理体制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全国形成了以国家、大区、省、地市、县(市)、乡为主体框架的六级管理体系。
1998年6月前,全国约2400个县,其中760个县级供电企业由中央电力部门直管直供,1040个地方所属县级供电企业由省级电力公司采取趸售方式供电,其余600个县级供电企业是地方自建、自管、自供、枯水期从大电网补充供电的以小水电为主的供电企业。这一阶段农村电气化发展呈现的重要特征是以地方建设为主。
为了适应我国农村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变,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政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同意电力系统负责组织实施大电网供电区内的电气化县建设,到1998年底,在大电网供电地区建成了500个电气化县,有力促进了农电事业的发展。
第四阶段1998年-到2002年:农电大发展1998年5月,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国院决定加大六项基础设施,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投入,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列为其一。
1998年10月,“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工程,简称“两改一同价”在全国展开。从1998年8月“两改一同价”开始,到2004年4月结束,国家陆续投入资金2885亿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
农村电网的现代化程度有了质的提升,电网规模有了质的飞跃。据统计,城乡居民用电的同价水平平均为0。5元左右,农村居民生活电价比“两改一同价”前平均每千瓦时约降低0。23元。
通过实现城乡用电同价,全国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约420亿元。同农村电价的降低促进了农村用电量快速增长,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活跃了农村经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农民将“两改一同价”工作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自此,我国农村电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扶持和电网企业的贷款,改变了主要依靠地方投资的状况,这一时期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农网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标志着农电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转变。
第五阶段2003至今:农电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2003年,为了改善县城电网运行条件,增强县城电网供电能力,提高县城电网供电可靠性,更好地满足县城地区用电增长的需要,国家下达了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下达2003年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县城电网改造是继一、二期农网改造后实施的又一次大规模电网建设与改造。2004年底,为解决中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面不足问题,国家开始启动农网完善工程。
截至2008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成170个农村电气化县、2019个电气化乡(镇)个电气化村。和国家电网供电区域除西藏外,全部实现“户户通电”目标;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达97。05%,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54%,农网综合线损率完成。85%。
供电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区域县、乡(镇)、村通电率分别由1978年的94。5%、86。83%和61。05%提高到2008年的100%、99。68%和99。74%;农户通电率由有统计数字的1983年的59。4%提高到2008年的99。89%。
同时,水电系统也进行了农网完善工程、县级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建设。在此期间,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开创新领域,农村股份制开发小水电,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途径,水能资源统一管理依法确立和加强,农村水电有序开发。
2008年,全国以农村水电为主供电的县为583个,有200多个县拥有完整的小水电供电网,40多个跨县的地区性电网,有3000多个乡(镇)有小水电自供区,湖南、四川、广西等省(自治区)拥有一批跨省联网的电网,农村水电网内全年用电量达665亿千瓦时。
农电发展的政策演变随着农村经济形势和农村政策的变化,农电发展政策环境也随之变化。农电发展政策由不适应前者的变化到逐步与前者相适应。
以1998年实现的“两改一同价”为分水岭,农电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发展政策目标和措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建设新农村到城乡统筹发展,农电发展政策正朝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发展之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