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丰子恺文集是文学名著吗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 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 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 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 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故大艺术家 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 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 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 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 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 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西洋画何独不然?我 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 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 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 纸,从事表现。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 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 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 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 觉得不快。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 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 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 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 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 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 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 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 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 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 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 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 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返回

艺术三昧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 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 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 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 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像: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 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 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 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 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 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 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 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 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瞭地解释。其意义: 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 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 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 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 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 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 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 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 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 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 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末这个 “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 术。

返回

美术与人生

形状和色彩有一种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众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兴 奋,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静;人在晴天格外高兴,在阴天就大家懒洋洋地。山乡的居民大都 忠厚,水乡的居民大都活泼,也是因为常见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养成了特殊 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状、色彩的,叫做美术。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绘画,配合在立体上的 是雕塑,配合在实用上的是建筑。因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这 叫做美术的亲和力。

例如许多人共看画图,所看的倘是墨绘的山水图,诸人心中共起壮美之感;倘是金碧的 花蝶图,诸人心中共起优美之感。故厅堂上挂山水图,满堂的人愈感庄敬;房室中挂花鸟 图,一室的人倍觉和乐。优良的电影开映时,满院的客座阒然无声,但闻机器转动的微音。 因为数千百观众的心,都被这些映画(电影)的亲和力所统御了。

雕塑是立体的,故其亲和力更大,伟人的铜像矗立在都市的广场中,其英姿每天印象于 往来的万众的心头,默默中施行着普遍的教育。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的大佛像,其人虽 非宗教信徒,一时也会肃然起敬,缓步低声。埃及的专制帝王建造七十呎高的人面狮身大石 雕,名之曰“斯芬克司”。埃及人民的绝对服从的精神,半是这大石雕的暗示力所养成的。

建筑在美术中形体最大,其亲和力也最大;又因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建筑物中度过,故 建筑及于人心的影响也最深。例如端庄雅洁的校舍建筑,能使学生听讲时精神集中,研究时 心情安定,暗中对于教育有不少的助力。古来帝王的宫殿,必极富丽堂皇,使臣民瞻望九重 城阙,自然心生惶恐。宗教的寺院,必极高大雄壮,使僧众参诣大雄宝殿,自然稽首归心。 这便是利用建筑的亲和力以镇服人心的。饮食店的座位与旅馆的房间,布置精美,可以推广 营业。商人也会利用建筑的亲和力以支配顾客的心。

建筑与人生的关系最切,故凡建筑隆盛的时代,其国民文化必然繁荣。希腊黄金时代有 极精美的神殿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有极伟大的寺院建筑,便是其例。现代欧美的热中 于都市建筑,也可说是现代人的文化的表象。

返回

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图画与人生”。就是图画对人有什么用处?就是做人为什么要描 图画,就是图画同人生有什么关系?

这问题其实很容易解说:图画是给人看看的。人为了要看看,所以描图画。图画同人生 的关系,就只是“看看”。“看看”,好像是很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同衣食住行四大事一 样重要。这不是我在这里说大话,你只要问你自己的眼睛,便知道。眼睛这件东西,实在很 奇怪:看来好像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住房子,不要乘火车,其实对于衣食住行四大 事,他都有份,都要干涉。人皆以为嘴巴要吃,身体要穿,人生为衣食而奔走,其实眼睛也 要吃,也要穿,还有种种要求,比嘴巴和身体更难服侍呢。

所以要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先要知道眼睛的脾气。我们可拿眼睛来同嘴巴比较:眼睛 和嘴巴,有相同的地方,有相异的地方,又有相关联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那里呢?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 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心里觉得愉快;看见一张美 丽的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养精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嘴巴是肉体的嘴巴,眼睛 是精神的嘴巴——二者同是吸收养料的器官。

相异的地方在那里呢?嘴巴的辨别滋味,不必练习。无论哪一个人,只要是生嘴巴的, 都能知道滋味的好坏,不必请先生教。所以学校里没有“吃东西”这一项科目。反之,眼睛 的辨别美丑,即眼睛的美术鉴赏力,必须经过练习,方才能够进步。所以学校里要特设“图 画”这一项科目,用以训练学生的眼睛。眼睛和嘴巴的相异,就在要练习和不要练习这一点 上。譬如现在有一桌好菜,都是山珍海味,请一位大艺术家和一位小学生同吃。他们一样地 晓得好吃。反之,倘看一幅名画,请大艺术家看,他能完全懂得它的好处。请小学生看,就 不能完全懂得,或者莫名其妙。可见嘴巴不要练习,而眼睛必须练习。所以嘴巴的味觉,称 为“下等感觉”。眼睛的视觉,称为“高等感觉”。

相关联的地方在那里呢?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 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同时这碗菜的样子也要装得好看。倘使乱七八糟地装一下,即使 滋味没有变,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反转来说,食物的滋味并不 很好,倘使装璜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滋味也就好一点。学校里的厨房 司务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做饭菜要偷工减料,常把形式装得很好看。风吹得动的几片肉, 盖在白菜面上,排成图案形。两三个铜板一斤的萝卜,切成几何形体,装在高脚碗里,看去 好象一盘金钢石。学生走到饭厅,先用眼睛来吃,觉得很好。随后用嘴巴来吃,也就觉得还 好。倘使厨房司务不懂得装菜的办法,各地的学校恐怕天天要闹一次饭厅呢。外国人尤其精 通这个方法。洋式的糖果,作种种形式,又用五色纸、金银纸来包裹。拿这种糖请盲子吃, 味道一定很平常。但请亮子吃,味道就好得多。因为眼睛帮嘴巴在那里吃,故形式好看的, 滋味也就觉得好些。

眼睛不但和嘴巴相关联,又和其他一切感觉相关联。譬如衣服。原来是为了身体温暖而 穿的,但同时又求其质料和形式的美观。譬如房子,原来是为了遮蔽风雨而造的,但同时又 求其建筑和布置的美观。可知人生不但用眼睛吃东西,又用眼睛穿衣服用眼睛住房子。古人 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我想,这“几希”恐怕就在眼睛里头。

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 用之外又求其好看。一匣自来火,一只螺旋钉,也在好用之外力求其好看。这是人类的特 性。人类在很早的时代就具有这个特性。在上古,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早已懂 得装饰。他们在山洞的壁上描写野兽的模样,在打猎用的石刀的柄上雕刻图案的花纹,又在 自己的身体上施以种种装饰,表示他们要好看;这种心理和行为发达起来,进步起来,就成 为“美术。”故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故人生的衣食住行,从表面看来 好像和眼睛都没有关系,其实件件都同眼睛有关。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 人人都说“面包问题”是人生的大事。其实人生不单要吃,又要看;不单为嘴巴,又为眼 睛;不单靠面包,又靠美术。面包是肉体的食粮,美术是精神的食粮。没有了面包,人的肉 体要死。没有了美术,人的精神也要死——人就同禽兽一样。

上面所说的,总而言之,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现在我要继续告诉你们:一切 美术,以图画为本位,所以人人应该学习图画。原来美术共有四种,即建筑、雕塑、图画和 工艺。建筑就是造房子之类,雕塑就是塑铜像之类,图画不必说明,工艺就是制造什用器具 之类。这四种美术,可用两种方法来给它们分类。第一种,依照美术的形式而分类,则建 筑、雕刻、工艺,在立体上表现的,叫做“立体美术”。图画,在平面上表现的,叫做“平 面美术”。第二种,依照美术的用途而分类,则建筑、雕塑、工艺,大多数除了看看之外又 有实用的(譬如住宅供人居住,铜像供人瞻拜,茶壶供人泡茶),叫做“实用美术”。图 画,大多数只给人看看,别无实用的,叫做“欣赏美术”。这样看来,图画是平面美术,又 是欣赏美术。为什么这是一切美术的本位呢?其理由有二:第一,因为图画能在平面上作立 体的表现,故兼有平面与立体的效果。这是很明显的事,平面的画纸上描一只桌子,望去四 只脚有远近。描一条走廊,望去有好几丈长。描一条铁路,望去有好几里远。因为图画有两 种方法,能在平面上假装出立体来,其方法叫做“远近法”和“阴影法”。用了远近法,一 寸长的线可以看成好几里路。用了阴影法,平面的可以看成凌空。故图画虽是平面的表现, 却包括立体的研究。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