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国的新革命有哪些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欢◇迎访◇问◇。◇

第38节:民族品牌(4)

做广告就像买东西,也要讲究物有所值。按照这一年对于〃微机市场广告收看效果〃的一项调查:综合类报纸的广告为30%;专业报刊为33%;电视广告最高,达到48%。所以电视广告的价格也最贵。尽管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还要等到两年以后才能产生,但是广告费的大幅提升,却是从1993年开始的。他们在3月1日把广告提价20%,在7月1日又提高了25%。广告部主任谭希松振振有辞地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按价值规律办事〃。那些精明的企业老板也真信这一套,这中间有联想,也有方正。它们把大把钱花在晚上〃天气预报〃前后的黄金时段。购买黄金时段以秒计算:〃片头5秒〃每秒3836元;〃片尾5秒〃每秒3068元;19点的〃报时钟5秒〃便宜些,每秒也要1315元。

计算机广告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出现在普通人的家庭,每分每秒都是钱。如果你要在北京建国门大街竖起一块路边广告,每天必须付款602元7角3分。你要在那一年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做个一分钟广告,就要付7万元。在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挂上你的品牌,也要10万元。不过,北京之外那些城市的电视广告还没把价格抬起来,其中10个省城电视广告的平均价格,每秒钟33元3角3分,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还便宜……后者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前广告是每秒钟38元9角3分。

尽管如此不惜血本,可是到了1993年将要结束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长城、联想、浪潮、东海,甚至还有国务院机电部……全都意识到,在这第一轮的市场较量中,他们输了。外国微机每战必胜,国产微机步步退却。这一点就连那些报刊编辑也意识到了,他们每天都在刊登那些让人紧张的新闻标题,诸如:

外商活动频繁竞相瓜分中国计算机市场

国际电脑公司大举进军中关村

洋电脑船坚炮利围剿土著公司

国家如袖手旁观,开发区将成〃多米诺骨牌〃。

局外人看了这些,还以为是编者故作惊人之语,可是有个名叫维健的福建人,一定不会这样想。此人以捣腾计算机配件为赚钱手段,所以隔三岔五地飞到中关村来看行情。他说这是〃呼吸一下中关村的空气,以保持自己头脑清醒〃。在1993年和1994年相交的那个周末,他在中关村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冷清代替了火爆〃,看到95%的店家〃周日不营业〃,看到〃让利酬宾,买一送一〃的横幅在寒风中抖动。本来不是〃黄金星期天〃的么?他对一位记者感叹,〃中关村怎么了?〃记者回去写篇文章,把〃中关村平静的星期天〃给描述一番,发表在1994年1月1日的《北京试验区报》上,里面说,中关村〃出奇地萧条……连平时都卖不动,何况星期天。〃

老实说,90年代前期计算机市场的局面,只不过是80年代后期家用电器市场的续篇。蜂拥而来的外国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国家民族主义情绪反而达到高潮。

一开始,爱国主义激情是那些外行人掀起来的,行家里手大都表示怀疑。中关村淹没在失败主义的情绪中,高级经理们窃窃私议的是:我们还要不要做自己的微机?还是只配做外国品牌的代理商?竞争太残酷,国产微机制造商只有招架之功,有些还在勉力支撑,脑子转得快的那些人,转而寻求与外国公司握手言和,化敌为友。长城和IBM、方正和DEC、四通和paq,都是那时候风传的中关村故事。段永基还为此发明一个动人的新理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电子部的一位官员不这样看,他说:〃一个外国公司加一个中国公司,能打败中国一个行业,真不知道还会有谁能做国产微机。〃

柳传志指出了正在动摇中关村的真正问题,他在公司大会上对全体员工说:〃现在我感到紧张,满脑子装的是如何使整个公司形成同仇敌忾的气氛,都有背水一战的决心。首先要大家明白,后面就是河。如果这一关过不去,我们必死无疑。〃同样的意思,总工程师倪光南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的:〃我们国家还要不要自己的计算机工业?都说要,那么谁来做这件事?事实上,这个重任已落在联想身上。〃尽管这两个人之间日后发生激烈冲突,乃至分道扬镳,你死我活,但在这个春天,大家空前团结。就像倪光南说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实际上已充当了民族计算机工业的旗手。〃

→虹→桥→书→吧→BOOK。

第39节:民族品牌(5)

不管是〃背水一战〃还是〃高举大旗〃,当时似乎只有联想敢说这个大话,因为它第一次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销售第一〃。中央政府发布的统计公报表明,它在1993年保持了惊人的成长,销售额达到301520万元,超过国内所有最著名的企业……赛格、长城、北大方正、浪潮、四通、长江、科海和福建实达。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这有历史意义。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幸运。柳传志尽管心情紧张,担心满盘皆输,手上却还拥有最后一个赌注,正是那个29岁的杨元庆。柳传志后来承认,当时推出杨元庆是〃拼命赌一把〃,杨元庆则认为,〃这是放手一搏,不是赌博。〃无论怎么说,这对于杨元庆个人历史和整个国家的历史来说,都是最具刺激性的时刻。

1994年3月19日,杨元庆仓促上阵。柳传志再次说服他打消出国留学的念头留下来,就像当年说服倪光南带着汉卡技术加盟联想一样。他在关键时刻选贤任能的本领简直是登峰造极。他把与微机有关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供应和财务运作全都交给杨元庆。在以后的几年中,柳传志用既杰出而又符合中国现实的哲学思想指挥着公司航向,杨元庆则利用手中大权和他代理惠普产品时获得的经验,彻底改造了公司的商务体制。这一老一少构成相辅相成的搭档,导演了国产微机的绝地反击战。

杨元庆全力以赴,像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滴滴答答转个不停。命运不允许他去接受西方教育,却迫使他在市场上与西方列强一争高下。他并不擅长技术,但却是个商业奇才。此人的出现标志了联想微机的转折点,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微机事业的转折点。这一点大多数人是在两年以后才意识到的,而在当时,人们都拿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就连他自己也觉得信心不足。就任新职之时,他是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的。他对多年的助手林扬说,代理惠普业务的前途光明,而联想微机很难再有作为。不过,他是那种只要认准彼岸的目标就会豁出命来划船、就算明知这船要沉下去也不会罢手的人。

这个注定要承担起〃微机革命〃的人,既不是公司研究部门的资深科学家,也不是老一代的管理者,他甚至与公司传奇般的汉卡开发历史没有任何联系。他1964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祖籍却是浙江定海,那里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不过,这个家族的打鱼为生的历史到他的上一辈结束。杨元庆在安徽长大,在上海完成大学学业,又回到安徽,进了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这就是他进入联想之前的全部履历。那段生活尽管简单,但却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两道深深的轨迹,并行不悖:一道是严谨和注重逻辑;另一道是自由、开放、雄心勃勃。

杨元庆比柳传志小21岁,是属于晶体管时代的一代新人。他的外表令人印象深刻,身高1?81,宽肩,面色白净,棱角分明。无论在当时还是成名之后,他都不是那种喜欢张扬的人。他的性格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敏捷却又内敛、刚硬却又含蓄。他有一种过人的智慧,但却并不善于与人沟通。他在行动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霸气,锋芒毕露,对任何事任何人,包括对他的老板柳传志,都是一副坚决、固执和不肯妥协的态度。但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他总是露出一丝羞涩。他在公开场合讲话总是显得不够自信,因而带着难改的口头语:〃我觉得……我觉得……〃,或者〃这个……这个……〃。以当时情形来看,柳传志身边的年轻人中,有很多比杨元庆更聪明,更机敏,更善于表达,也更早地进入公司的权力核心。但是毫无疑问,杨是当时公司里面业绩最为突出的经理之一。

现在,他想像着和那些跨国公司的竞争是一件多么刺激的事,决心大刀阔斧地改变公司。他在白颐路南端的科技贸易中心大楼里买下1000平方米的楼层,开辟了他的指挥中心。这地方朝市中心的方向靠近了大约3公里。分散的管理体系开始向新的部门集中,杨元庆将与微机有关的一切权力集于一身,把归在他名下的300多人一举削减三分之二,只留下112个人,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杨在公司的年轻人中有一大批支持者,但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些元老的支持。转眼之间,人人都像回到创业的年代,克勤克俭而又充满激情,还很有想像力。

→虹→桥→书→吧→BOOK。

第40节:民族品牌(6)

经过过去10年的耳濡目染,大多数中国人总算明白了个人计算机意味着什么。不过,计算机的进入家庭远不像彩电那样长驱直入,所向披靡。那时候能够使用计算机的人毕竟不多,通常限于家庭里的极少数人,不像电视那样男女老少都离不开。微软〃视窗〃操作系统还不流行,电脑显示屏上那个不断闪烁的提示符……〃C:〃,实在叫人摸不着头脑。电子打字机依然是首选的办公机器,拥有〃M2401电子打字机〃的四通公司,要比联想风光得多。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收入很低,大城市里每个职工平均工资不到4000元。诸如Aapple、HP、IBM之类的电脑,虽然性能卓越,拥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可惜价格太贵。所以中国的家庭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在低档兼容机上……只要装上一块〃386〃的中央处理器、一个〃8MB〃的内存条、一块〃200MB〃的高速硬盘,再加上〃SVGA彩色显示器〃,就够用了,而价格只有名牌机的三分之一。廉价兼容机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它在成功占领办公室之后,又在借助学校这个跳板向家庭渗透。日愈正规的计算机教育对消费者来说就像火上浇油,那些育有孩子的父母都在想像,有朝一日把电脑搬到家里,越来越多的教师、科学家、记者、作家也愿意在家里使用电脑来工作。慧聪商情网在年初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有42?41%的家庭打算在1994年购买电脑,另外还有47?02%的家庭准备在未来两年购买电脑。很显然,家庭已经不仅仅是潜在的用户,而且还是现实的购买力。一些雄心勃勃的企业家看到这种情况,迫不及待地把计算机引到家用电器的道路上,事实证明这又是一条歧途。家用电脑不同于商用电脑,但它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家用电器。这一点现在人人知道,但在当时,似乎只有杨元庆和他手下的那一群人能够理解其中含义。

〃我们既然是一个中国品牌,就不要把自己定位在阳春白雪的高位置上。〃杨元庆对属下这样说。他指出:〃为中国三亿个家庭提供的电脑,一定要和他们的购买能力相适应。〃他就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联想电脑〃原来的定位给改了。新一代电脑被定名为〃Economic〃,也叫〃E系列〃。〃这是什么意思呢?〃杨元庆解释说。〃就是〃经济型电脑〃。对于我们联想来说它是最合适的,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它也是最合适的。〃

以〃经济型〃来自我标榜,这无论在联想公司还是在我们国家的计算机行业,都是第一次。杨元庆后来一直认为,1994年国产微机对外国品牌的阻击战,就是从〃E系列〃开始的。如果他说得不错,那么它就应该是中国计算机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这一计划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廉价。他们利用几个相互竞争的供应商提供配件,让这些供应商相互竞标,还有可能以很大的批量来降低成本。一个名叫刘军的人成了技术主力。这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无论怎么看都不像电脑工程师,而更像个影视明星。他在读完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学业之后加入联想,后来成为公司最有权力的副总裁之一,但在1994年,他还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比别人多的唯一优势就是他能不分昼夜泡在公司。他连续泡了40天,为〃E系列〃设计了4款机型,其实就是把一堆元件攒进一个机箱,唯一的目标是想方设法降低配置。不过,这仍然是让刘军能够激动一辈子的话题:〃它的战略定位可圈可点,在这之前我们也曾想过把机器做便宜一点,但那还是针对商业客户。现在我们第一次在脑子里想着千家万户,而且,我们真的把成本降下一半。〃

5月第一周,〃E系列〃摆上成百上千的电脑柜台。当时的电脑差不多要3万元一台,可是这台只要16000元。孩子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兴奋起来,父母们蠢蠢欲动,但是还在犹豫。为了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到这条路上,把腰包里的钱掏出来,杨元庆叫刘军再接再厉。刘军说所有的油水都挤得差不多了。杨回答:〃不!还有!还有机箱!还有包装箱。还有包装箱里那些泡沫塑料!〃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41节:民族品牌(7)

早期联想微机虽然被叫做〃国产品牌〃,其实只有商标是自己的,其他一切全靠进口,甚至连机箱和包装箱都是产自台湾。现在刘军又要熬夜,把这一切重新设计,同时派出一小队人在国内紧急寻找新的制造商,重新选材料,把包装用的黄色硬纸和白色泡沫塑料降到最低价。新机箱很快就出来了,钢板很薄,工艺粗糙,但是造价只有200元,是进口机箱的八分之一。好在中国人刚刚度过紧缺年代,买东西并不讲究,只要便宜就好。

整个春天和夏天,他们忙里忙外,就是为了一件事:让自己的微机更便宜,去迎合普通中国人的需求。而〃E系列〃在销售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在于:价格,价格,还是价格!它的价格继续下降,降到万元以下了。杨元庆在北京举行了他主持微机大局以来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借助媒体来发动一场战役,已经是计算机市场上常见的情形,杨元庆从那以后召开的产品发布会不计其数,但是这一次仍然有其独特意义。有个名叫董瑞玲的记者用下面这句话开始了自己的新闻:〃这是国内市场首家报价在1万元以下的名牌386电脑。〃除了〃价格〃,当时中国人手上再也没有别的武器可以打赢这场战争。杨元庆看出这个名堂。他就是拿着这个武器,一击成功,又在后来的两年里屡战屡胜。

与以往国家发展逻辑迥然不同的是,中关村形成了一种针对社会问题的思想方式,强调不断变化和难以预测的需要,而又不肯背弃理想。1994年春天,当杨元庆煞费苦心地部署他的〃微机保卫战〃时,王志东创办了自己的新公司。这是中关村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按照〃硅谷模式〃创办起来的公司。今天很多人都已知道,它就是〃新浪〃。不过,当时它叫〃四通利方〃,公司的办公地点也不是在海淀桥东侧那座富丽堂皇的〃理想大厦〃,而是在中关村南街第三小学东南角的那个被荒废掉的教室里,看上去同中关村数以千计的小公司没有什么两样。

如前所述,王志东与贺文联手创办〃新天地〃,共同拥有产权和收益,但是两人很快就无法相处。这对伙伴,一个是公司总经理,一个是公司总工程师,曾经亲密无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