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紧盯着天子腰间玉带,语气平平:“是。”
英国公萧治是她的大伯父,她父亲为了娶她的母亲几乎和家中闹翻,成亲之后他便讨了个外放的职位,带着妻子一同赴任,只有考评年才会回京。
萧沁瓷幼时对英国公府的记忆就像门口的那两只石狮子一样森严冷酷,朱红的大门是一只吞吃人的巨兽的嘴。她那时还不会察言观色,但也觉得府中人看她们母女的目光并非是令人亲近的和善。
他们都不喜欢英国公府,时间一到便立即收拾行囊回青州,片刻也不想多待。后来母亲染病不幸亡故,父亲郁郁寡欢,没两年也跟着去了,萧沁瓷那时才七岁,已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女。
英国公不是和善人,国公夫人也不是绵软的性子,待幼弟遗孤也算用心,用度皆是比照嫡女,没有亏待分毫,当然也是一般严厉。
萧沁瓷幼时惫懒,不爱读书,有许多女儿家娇气的坏习惯,都被硬生生掰过来了。十岁那年萧家遭逢大变,英国公自知无力回天,凡萧家子女都难逃一劫,只有三房的萧滇因为攀上了宫里的贵人免于流放。英国公或许从此事中得到启发,给苏家送信,又许以财帛,将萧沁瓷送了出去。
那些过往那样动荡不安,可她仍旧记得英国公同自己讲“粮,万民之本也”,记得堂姐做的桂花藕粉糕,还有堂兄送来的琉璃花灯。
都湮没成了灰烬。
“英国公待你好么?”皇帝问。他知晓萧沁瓷的身世和曲折的童年,没有问她的生身父母,转而问了后来代为教养她的英国公。
萧家旧事过去九年,因着当初牵扯进的是谋逆大案,落井下石的人不少,至今朝野内外也没什么人提及,对萧沁瓷这个遗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归是个弱女子,又做了女冠,掀不起风浪来。
皇帝对萧家的事十分熟悉,因为他就是在谋逆案后被起复,接任英国公的位置。平宗不再信任自己的儿子,转而开始扶植宗室子。
“伯父视我如己出。”萧沁瓷淡淡道。
她在一问一答前仍能稳住心神,敏锐察觉到皇帝提及英国公时还是以爵位相称,没有直呼其名,也没有说他是罪臣,这是否代表了皇帝内心的某些偏向?
皇帝不能从萧沁瓷的平静面容上猜出她的内心,他能玩弄人心却从不会需要察言观色,他生来就是这世间最有权势的一小部分人,纵使不如意也不曾跌入尘埃。而萧沁瓷有十余年的光阴都在辗转不安中度过,旁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让她翻来覆去的仔细揣摩。
皇帝还记得前几日自己也曾问过面前这姑娘相似的话——“苏氏待你不好吗?”
他已先入为主地判定苏氏待萧沁瓷并不如何,也记得当时萧沁瓷的回答,同此时天差地别。
同是血脉至亲,不过寥寥数语便能从中窥见萧沁瓷与萧氏应是很有些情谊的。这姑娘为自己筑着铜墙铁壁,内里也还是柔软的血肉,能让皇帝循着缝隙窥见她一点真心。但他不知道,那点真心也是萧沁瓷故意露出来让他瞧见的。
“可我记得英国公待自己的儿女都十分严厉。”皇帝将书卷慢慢放进锦袋中系好。
萧沁瓷点点头:“是啊。”
英国公是行伍出身,治家极严,女子罚跪,男子军棍,从不手软,萧沁瓷也吃过不少苦头。
“爱之深责之切,”萧沁瓷笑了一下,她不是爱笑的性子,这一笑便似自眼睫深处漾出层层碎光,明亮至极,“伯父待我,对比阿姐也不差。”英国公不是偏心眼的人,他知道人最忌不患寡而患不均,素来都是一碗水端平,绝不偏颇。
她并未因英国公是罪臣而避而不谈,提起时自然坦荡,实在不像她一贯谨慎的行事。
皇帝没有让萧沁瓷听出自己的试探:“英国公是罪臣,在朕面前,你倒也不怕同他扯上关系。”
似是不察皇帝突地这样说,萧沁瓷一怔,随即道:“血脉至亲,如何能撇清关系?”
“那个叫萧滇的,不是就把自己摘得干净吗?”皇帝漫不经心地说,“朕记得他应该是你三叔?”
“是……”萧沁瓷无话可说,也确实是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世家每一代中总会出那么几个不成器的纨绔子弟,萧家一出出了俩。后来萧沁瓷的父亲遇上她母亲之后倒是踏实起来,他没什么才干,凭着萧家的荫蔽在朝中混个末流小官还是绰绰有余。
可萧沁瓷的三叔萧滇实在没有那个才干,再小的差事也能办砸,好在娶了位家世显赫的妻子——沈淑妃的幼妹,世家大族同气连枝,萧家倒台时沈家也受到了牵连,好在有沈淑妃出面力保,萧滇逃过了牢狱之灾,被贬到岭南做了个不入流的刀笔吏。
天高皇帝远,他还不用在京城整日惴惴不安,萧沁瓷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是自己入宫前,这位三叔托人送来了岭南的特产——荔枝煎,荔枝不易存放,送到时已有些变味了,苏夫人没让人把东西送到萧沁瓷跟前,轻描淡写地便处理了:“荔枝是个新鲜玩意儿,坏了倒是可惜,扔了吧,家中也不缺这一口吃食。”
此后萧沁瓷入了宫,岭南那边便再也没有送过东西来,或许送了,只是萧沁瓷不知道。
萧滇显赫时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落魄后更是大周毫不起眼的末流小吏,皇帝居然主动提起了他的名字,就是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