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读鬼谷子 赵又春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内外呼应”在外交事务中的应用。

我们在处理外交事务中,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要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博文强制的人,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仰。有了这些文化素养,就要把它用到外交辞令中去,外交表述在涉及到文化素养方面时,通常有这样的顺序:“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最好是能够引用一些古人的经典诗书名言。在阐述时不能总是“之乎者也”,不然主题就变成文学论坛了,要不失时机的混杂一些“成败”“得失”方面的观点,凡涉及到“成败”“得失”方面的内容,对方是一定有回应的,即便是没有回答,表情和目光中也是有反映的,这样就可以逐渐把话题引向自己的意图上来。

如果感觉到对方是可以结交的人,就要献上一些有深度内涵的语言表述,表述时要风趣幽默,要有感染力,要引人入胜,要让他愿意与你交流。

如果觉得对方是没有结交价值的人,就说一些没有价值、枯燥乏味、平板单调的语言表述,要让他觉得没有价值,不感兴趣,想要离开,要让他主动提出结束交流。

要做到上面的要求,提高个人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要做到外表让人感觉是文质彬彬、博文强制、诚实守信的正人君子形象,让人一见就肃然起敬。而内心深处要有计划、有步骤、有谋略,要深藏不露。内外的配合必须要有机统一,始终让人感觉到“表里如一”。

揣摩谋划对方的来意,要通过对方前后语言表述的自相矛盾来之处产生疑点,通过反复的验证疑点来进行判断,这样反复几次就可以弄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了。要注意:反复的验证疑点,不是直截了当的进行,而是通过巧妙的语言编排,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丝毫不能让别人产生怀疑。

只要我们制定的策略恰当可行,就可以建功立业,治理国家就可以安居乐业,这就是“内外呼应”的奥妙所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论辩艺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先守后攻

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是为守,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

东吴第一谋士张昭诘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最终却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即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张昭此问着实厉害。诸葛亮笑着回答:“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以大鹏自况,志在万里;将群儒比作群鸟,胸无大志。接下去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人染沉疴,当用和药糜粥。而不可用猛药厚味,说明刘备取胜尚需时日。又进一步用事实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用兵,未必过此。”此段诸葛亮以充分的事实为论据,对“自比管仲乐毅”之说予以论证,在凿凿事实面前张昭的非难不攻自破。诸葛亮将刘备的暂时之败究于三个原因:一是刘备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不忍舍弃赴义之民,甘与同败;二是刘琮孱弱,听信妄言,暗自投降;三是刘备向日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之后引用汉高祖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作类比论证说明刘备失利是暂时的,而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必然的。进而归纳出汉高祖的最终胜利靠的是韩信之良谋,突出自己在刘备兴复汉室大业中的重要作用。此段答张昭“刘备得先生反不如初”之问,水来土掩,滴水不漏。以上皆为防守之举。接着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东吴群儒:“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诸葛亮此举攻势凌厉,使对方“并无一言回答”。此乃先守后攻、攻守有度之辩论策略。

对虞翻的“刘备大败犹言不惧曹实为大言欺人”之语,诸葛亮只以刘备寡不敌众,退守夏口,以待天时相应,是为防守,随即便有“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之语来反攻,使虞翻不能对。后对步骘、薛综等人的发难,孔明莫不用此先攻后守之法对之,使东吴的儒者一个个败下阵来。

此法妙极。因有群儒诘问在先,不容不答,故宜先守,且守得从容,既曲尽事理,又详陈事实,将对手的诘问一一化解;又因群儒来者不善,多有恶意,便于守住阵地后发起反攻,使论辩进退有致,引人入胜。设若只守不攻,则必陷被动境地;若只攻不守,失去了据理陈词的部分,使论辩仅仅停留在口舌之争,则缺乏以理服人的成分。

二、语带双机

诸葛亮以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使整个论辩过程精彩纷呈,于有限的语句中蕴含极深的意味,嚼之余香满口。在谈到刘备新败之因时,诸葛亮说刘琮“暗自投降”,意在嘲讽东吴主降之士,“非等闲可知也”,示张昭等皆等闲无能之辈;又云“社稷安危,是有主谋”,寓昭等无定国安邦之策,反以妖言惑主,实祸国殃民之人。

步骘指出诸葛亮欲效张仪、苏秦的游说之举,诸葛亮却淡化张仪苏秦二人的辩士身份,而突出其豪杰的本色,强调二人“皆有匡扶人国之谋”,点出儒者们无勇无谋,只知巧言论辩,实则贪生怕死的本质。诸葛亮避开某些辩士为一已之利益而游说的特点,在突出其“匡扶人国”大志的同时,也为自己张目,我为匡扶人国而来,你们却为葬送人国而辩,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陆绩以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无可稽考相诘,“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诸葛亮先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轻蔑地一笑,“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诸葛亮此处提及此事,表面看来似属闲笔,实则颇有深意。怀桔之事本为尽心事孝之典范,然而毕竟是小儿所为,怀桔小儿之论必是小儿之见,自然“不足与高士共语”。

诸葛亮答程德枢之语可分为两层内容。一是论君子之儒的风采,“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表面上为君子之儒正名,实为夫子自道也;二是画小人之儒的嘴脸,“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对大敌当前而群儒一筹莫展予以辛辣的讽刺,且以扬雄屈身事莽下场可悲昭示东吴小人之儒不顾气节屈膝投降必将留下千古骂名。

语带双机之辩术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一石二鸟,弦外有音,以极精炼的语句表达极丰富的内容,颇具战斗力。似不经意中显出智慧,信手拈来时愈见功力。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三、各个击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