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读鬼谷子 赵又春 > 第24部分(第2页)

第24部分(第2页)

就近不可见的原因在于天天见面反而没有洞察别人的细微言辞;

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远而可知的原因在于距离遥远反而不放心要亲自验证。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万事万物都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探索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按照规律行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总有这样的感觉:身边的人反而知之甚少,遥远的人反而了如指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整天在一起的人,对他的优点已经见惯不惊了,相反对他的缺点却耿耿于怀;别人立功了不愿意嘉奖,别人一旦有一点过失就抓住不放。由于经常在一起,别人的优点也不好整天挂在嘴上,别人的缺点也不好当面提出,渐渐的就把别人的优点淡化了,别人的缺点却被日积月累的给放大了。由此,必然造成恶性循环,渐渐的与之疏远了。代之而来的就是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抵触别人所提的意见,更不要说与别人磋商谋略了。这就是“近而不可见”的原因所在。

长久没有在一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当年有得罪自己的地方慢慢的被遗忘了,缺点也渐渐的给淡化了,别人的优点渐渐的开始不断浮现眼前。每当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要是有他在就好了”。此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去多方打听别人的消息,对别人的情况反而比在一起时别人的情况还了解得多一些。遇到问题时也总会千方百计的想要征求别人的意见,此时别人的意见的分量会显得非常重。这就是“远而可知”的原因所在。

上面谈到的情况,是一种普遍规律。中国人都知道,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远香近臭”就是指的这条规律。在外交事务中要高度重视,利用这种规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司马懿果断剿孟达

司马懿果断剿孟达

诸葛亮自出师以来,累获全胜,料长安指日可得,心中欣喜。这日,在帐中,面对巍巍祁山、滔滔渭水,拨动琴弦,自弹自唱,好不得意。

忽报永安宫镇守李严令子李丰来见。

诸葛亮心中一惊,以为东吴犯境,急唤人帐中。

李丰进帐,一张娃娃脸笑得极灿烂,道:“丞相,家父差丰来报喜了!”

诸葛亮奇怪地问:“何喜?”

李丰:“魏新城太守孟达又要归顺大汉了。”

“什么?你细细道来。”

“先前孟达降魏,是不得已而为之。初降时,曹丕爱其才,封他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处,委以西南重任。还三天两头赐以骏马金珠,同辇出入,给以很大荣耀。自曹丕死后,曹睿即位,不曾一次赏赐孟达。孟达在朝中的好友侍中桓阶、将军夏侯尚又相继病逝,倍感冷落,心中不忿,常对周围说:‘我本蜀将,受时务所逼才降魏的。’屡屡显露归汉之意。近日几次差心腹给家父密送书信,叫代禀丞相,表*迹。还说,丞相五路下川时,就已有此意。现在他在新城,又听到丞相伐魏,十分高兴,欲起所辖新城、金城、上庸三处军马举事,直取洛阳;让丞相放心去打长安,双管齐下,定可一举拿下二京。这是孟达给家父的书信,请丞相验看。”李丰一口气说完,双手呈上几封书信。

诸葛亮接过书信,反复验看,逐句揣摩,确信无诈,大喜道:“天助我也。”遂命手下厚赏李丰。

司马懿在宛城闲住,闻知魏兵累败于蜀,乃仰天长叹。懿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通晓兵书。当日侍立于侧,见懿长叹,乃问曰:“父亲何为长叹?”懿曰:“汝辈岂知大事耶?”司马师曰:“莫非叹魏主不用乎?”司马昭笑曰:“早晚必来宣召父亲也。”言未已,忽报天使持节至。懿听诏毕,遂调宛城诸路军马。司马懿接诏挂帅,正忙着调动宛城请路兵马,忽报金城太守申仪派家人,有机密事求见。

司马懿见来人神色紧张,料定事关重大,便屏退左右,问:“你家太守有何机密事相告?”

来人喘息稍定,便密报了孟达谋反之事。原来,申仪与盂达素来不和,盂达召申仪商议谋反,申仪表面应允,暗地里却差人向司马懿告密说:“我家主人和兄弟上庸太守申耽已知主公复将军都督之职,特来禀告,以求救助。”

司马懿听了,身上惊出一身冷汗,便对来人说:“你家主人报告的太及时了。你且回去,令你家主人严守机密,稳住孟达。本都督自会采取断然措施,*叛逆。”

来人一走,司马懿便禁不住仰天长叹:“哎呀呀,苍天有眼,这真是皇上的齐天洪福,社稷之幸!想那诸葛亮出兵祁山,连战皆捷,以至于天子不得不御驾亲征。如果此时再不用我,盂达又搅进来,蜀兵岂不是如虎添翼?两京岂不是岌岌可危?”

司马师一旁气得双眉倒竖,撇着高做的薄嘴片叫道:

“孟达这厮太可恶了。昨日降魏,今日降蜀,见风使舵,有奶便是娘。这样的人,朝秦暮楚,留他何用?父帅快发兵*他吧。”

司马懿:“是啊,军情危急,时间紧迫。我不如先平了叛逆,再驰援陇西的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