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读鬼谷子 赵又春 > 第44部分(第3页)

第44部分(第3页)

鬼谷子阐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揣摩”之术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任何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就是:谋事最难做到周密,交谈最难做到让别人细心倾听,干事情最难做到必须成功。这三者除非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才有可能做得到。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大难题: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呢?明明做不到,还把它写出来干什么?说了半天岂不是废话!其实不然,圣人其实也是从凡人修炼出来的,我们虽然不能全部做到,部分做到不是也很好吗?

谋事一定要周密计划,一定要选择有把握可以沟通的内容说服别人,所谓“可以沟通”,就是和别人意见一致,所以说:顺利的结交来自于没有思想分歧的交流,哪有一见面就志同道合的呢?因此就要运用“揣摩”之术,先摸清别人究竟是什么人,然后在顺着他的特点来符合他,再摸清他的真实意图、他的欲望是什么,满足他的欲望,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再要找共同语言还会难吗?所谓志同道合就是这个道理,哪有志同道合的人还不能沟通的?

要办成大事,其所作所为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一举一动一定是合乎常理,所以说:合乎情理、顺应规律,一定是建立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所和合适的对象的基础上的。所谓“合适”就是“顺其自然”。

要想一开口别人必听,一定是能够打动人心的语言,恰恰又是别人内心深处最需要慰藉的语言,所以说:对志同道合的对象说志同道合的语言,他必然洗耳恭听。

万物都有类别之分。抱薪救火,干材先燃;平地洒水,湿地先吸收。这就叫做物以类聚。引申到为人处事上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引申理解为:内心计划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与外表和语言的“类聚”“群分”相联系。所以说:只要体现出志同道合就一定能够和顺他意,那就没有不一呼百应的。只要顺着别人的欲望行事,哪有不听你说的呢?这就是大智慧的人能够独行天下的原因。

通晓“揣摩”玄机的人一定会不失时机,办成事情时也不动声色,不留后患。时间一长必然取得辉煌成功。

苏秦造就张仪

苏秦造就张仪

读《史记》苏秦和张仪的列传,听着苏秦倡“合纵”、张仪倡“连横”的滔滔雄辩,在感受一个群雄逐鹿、风云激荡的时代中,感悟着他俩的一段耐人寻味的友情,不由地感叹:“苏秦与张仪惺惺相惜的友情,经得起风雨的锤炼。”

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是好朋友,同受业于当时的名师鬼谷子的门下,一个合纵抗秦,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消除南北矛盾,六国联合对抗强秦;一个连横强秦,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消除东西矛盾,与秦国合作以图自保。

先是苏秦出山搭台,后是张仪会意补台,然后互相出招拆台。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全在他俩的股掌之中,他们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为追求成功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

太史公在《史记》中叹息道:“这两个人真是使天下国家倾覆危亡的人士啊!”

其实,这两个人对待友情也是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苏秦出道较早,在赵国当宰相,而张仪当时刚出道,郁郁不得志,看到苏秦已成大事,便想投身门下,找到一条晋升的捷径。于是,张仪投奔苏秦,期望求取晋见的机会,却被拒之门外。几天后,苏秦的属下安排他住下来。苏秦没有热情款待昔日的同门,吃饭的时候,不但没有同坐,还安置他在最末的位子,吃着仆役们才吃的粗饭。苏秦还经常用话语去羞辱他,说:“以阁下的才干,怎么会潦倒到如此田地呢?我实在没有法子帮你,你还是靠自己的运气罢!祝你好运了。”

张仪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自信自己的才能决不比苏秦差,你苏秦能够做到赵国的宰相,致力于把六个弱小的国家团结起来对付秦国,那么我就去投奔你的敌人秦国,与你针锋相对,辅助秦王一统天下,到时候再看我们鹿死谁手!当张仪从苏秦那里出来后,苏秦暗中派了一个自己的人伪装成商人,沿途跟随着他,帮助他衣食车马,协助他顺利到达秦国。秦国当时正是欲一统天下的秦惠王当政,正在招贤纳士,广揽天下英才。张仪见了秦惠王以后,把自己的破解合纵的连横大计献于秦惠王,果然得到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客卿。

这个时候,苏秦派去跟随帮助他的人才把真相告诉他说,苏秦为了唤醒他的自尊和自信,故意采取激怒的办法,盼望他能够在秦国掌权帮助苏秦实现他六国合纵的大业。现在苏秦的目的达到了,他要告别张仪去复命了。张仪这才恍然大悟。这一段时间以来,自己一直都在纳闷,以他和苏秦的同窗之谊,苏秦为什么那样对待自己呢?原来老同学是怕他贪图一时的眼前小利,过分安于现状而闪失了斗志。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激励自己的上进心。他对苏秦的门人说:“请你转告苏先生,我不会让他失望的。”

苏秦慧眼识英雄,造就了一位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

尽管以后张仪成为苏秦的对手,但是苏秦张仪的同窗之谊令人敬佩仰慕,堪与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媲美。如果苏秦不是采取激将的办法,而是留下张仪在自己的手下做个小官,历史上不仅仅就没有了这一段美好的佳话,而且也绝对就没有了在战国末期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张仪了。

鬼谷子说:“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素琴为张仪前途的谋划可谓周密,同出师门的张仪简直丝毫没有发现;苏秦激将张仪的语言可谓掷地有声,张仪是句句铭刻在心,激励着张仪毅然前往秦国成就大业。等到张仪已经在秦国占住了脚,终于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苏秦的周密计划,这可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

八面玲珑的叔孙通

八面玲珑的叔孙通

叔孙通是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后,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讨对策。除了叔孙通外,其它人均据实回报。秦二世把其它儒生处罚,而正式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叔孙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询问时阿意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叔孙通表示这样做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随后逃亡回家乡薛县,其时薛县已被起义军占领。叔孙通先后跟随起义军领袖项梁、熊心及项羽。前205年,刘邦率军攻入彭城,叔孙通向汉军投降。后来项羽回来打败刘邦,叔孙通跟随刘邦回到关中。汉高祖亦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并赐封号“稷嗣君”。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前198年,叔孙通出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刘盈。三年后 (前195年),汉高祖有意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终致国家内乱的事向汉高祖进谏。据《楚汉春秋》记载,叔孙通曾在汉高祖面前企图自杀,迫使汉高祖收回易储的建议。汉高祖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叔孙通再次出任太常,负责制订汉朝各种礼仪。

汉惠帝曾因前往长乐宫朝见吕后时需封闭道路、导致交通不便,而下令另筑一条复道。叔孙通进谏,指复道处于通往宗庙的路上,后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孝惠帝想拆毁复道,叔孙通指“人主无过举”,建议在渭河北岸兴建原庙,代替复道通往的宗庙,免除复道带来的影响。

鬼谷子说:“说者听,必合于情;故说: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说: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叔孙通简直把此道运用得出神入化。他降汉后,还是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最初常向刘邦引荐不怕牺牲的盗贼、力士等在战场上可以奋勇争先的人才,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却被同行的儒生埋怨,乃至于瞧不起。天下太平以后,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知书达理的儒生。叔孙通曾说: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的时候,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到了守护天下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

郑国渠

郑国渠

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河从陕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