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贾樟柯导演的所有作品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帽也有讲究,会用曲别针把它的角别起来,里面塞纸,让它挺起来,这都是那时的流行。”

第一章 少不更事(5)

从军装、布鞋、假领的70年代,一下子跨进了充满无穷变数的80年代。那时候,人们还会自己做家具,“做大衣柜,一定要用一块绿色的丝绒镶在里头。再用钩针钩一个孔雀啊、大象啊、熊猫啊,那是当时流行的居家装饰”,贾樟柯回忆。

贾樟柯与同龄的孩子一样,渴望了解世界:“别的地方哪儿都没去过,一直就想出去看看,真的特想出去。”他说:“我上中学、十七八岁时只去过太原,哪儿都没去过,去太原还是因为我姑妈在哪儿。”①他就是想出去看看,因为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一片空白。当然除去电视里所看到的。

■4。迷上了录像厅

贾樟柯告诉我们,年少时“生活环境里文化的东西很少,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唯一有点沾边的就是看电影,但我从没想过自己要当一个导演。同时,由于生存压力很大,有一个东西逐渐在我心里冒出来,一种命运的感觉。那时候我们小学是五年制,到了五年级毕业的时候,同学间突然就很多分化,比如说,我是接着读初中了;有些同学是家里有关系或者体格发育比较早的,就去当兵当武警;有的同学不读了,因为他们父母觉得小学五年已经够了,那些不读书的同学就去工作,各行各业都有。还有些不读书又找不到工作的,就变成流氓。虽然还是那么小的孩子,但我一下子感到命运的转变。当时隐约感觉,人其实是很不一样的。那是我开始对人有兴趣,因为看到了不同的人生”。②∨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贾樟柯最早的电影记忆是《平原游击队》,里面李向阳手执双枪、骑着马冲过村庄的情景。但印象最深,且对他的生活有直接影响的是香港的商业电影。

据他回忆:

整整六年都看这种电影,后来我跟余力为聊天,我说我比你看过的港产片多多了,他根本不知道还有那些港产片。关于“少林寺”不下一百部,关于“吕四娘”不下一百部,关于“马永贞”不下一百部。六年的录像馆生涯很难说哪部电影特别喜欢,因为完全是处于一种生理性的观赏,正好配合青春期的躁动,也伴随了港产电影发展的过程。①

那时正值青春期,自由不羁的贾樟柯,特别爱看电影,几乎每天都逃学,泡在混杂着烟草味道和脚臭气息的录像厅里,跟着周润发咬着牙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江湖,像电影里一样拉帮结派、寻仇、报恩。

那时汾阳县城非常小,上学或者放学的时候,贾樟柯他们都要骑自行车经过长途汽车站。只要看到长途汽车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一带的,如温州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山西还没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种卷发,南方人是那样打扮,拎一个黑皮箱,从车站里面出来,一看就知道有新片子来了。他们有地下的交易渠道,他想应该是走私进来的,黑箱子里面装着各式录像带。到了晚上去录像馆的时候,果然就看到了新片子,这样的状态基本上从初一延续到高三,整整持续了6年。这时,贾樟柯最喜欢看武打片、黑帮片,并记住了一个名字——吴宇森,“只要有他的名字,电影就好看!那是我少年时代的巨大烙印”。②

看完这些录像片,不期然地受到影响,对此,贾樟柯记忆犹新:“我们都是不良港产录像片的‘受害者’。当时,我一看就非常激动,比如说看了吴宇森以前的《英雄本色》,也有胡金铨的、张彻的电影,到后来徐克的电影也都看过,特别完整。只要看到非常激动的电影,一出录像馆在马路上就找同龄人,肩膀一撞,非要打架。那个时候也是武术热,很多男孩子跟我一样都拜师学艺,我学了一年武术,那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学一身武艺,总幻想能够飞檐走壁。但是武术是需要从扎马步、踢腿开始练起的,练了快一年就烦了,说怎么还没有武艺啊?!就不练了,想起来挺荒诞。”①

第一章 少不更事(6)

贾樟柯的家乡汾阳是一个崇尚武术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练杨氏太极拳和形意拳,武术与行侠仗义也自然成了男孩子们的浪漫梦想。在《少林寺》风靡一时的年代,贾樟柯也会练两下子。他说:“当时那个电影我也是看了七八回。我们班上还有同学都理了光头,几个小孩坐车到了太原,打算去河南少林寺。”

情况就是这样,他们有时看完录像就找茬打架,不管打赢打不赢都打。没有任何的理由、原因,看了以后就是热血沸腾,那里面暴力的因子比较活跃。后来他在《站台》里拍过一个情节,两个小伙子从录像馆出来了,两人碰面一对眼,这人说,你为什么看我?那个人就说,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这人说,因为我看你觉得你长得不好看。于是,两个人就打起来了。这是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战斗故事……贾樟柯下面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形。┅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打过很多架,各种战役。”

“打架时你的角色是什么?”

“打群架时,给大孩子捡石头。”

江湖上讲义气,当然要结拜,贾樟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共结拜过三次,磕头烧香,很传统的样子。贾樟柯在里面排行老二。“这个角色很有意思,说了不算,但老大说了什么还得去干”。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起因是老八家里晾咸菜,弟兄们一人拿了一块,老师见了很奇怪:为什么这几个捣蛋的家伙同时在啃明显同一种特征的咸菜,而别的同学没有?问学生,学生说“他们是弟兄”。于是一天上课,老师没有讲课,而是突然叫道:老大、老二起来!弟兄集团就此破获。

贾樟柯有个同学家是在邮局前面摆书摊的,在假期当中,贾樟柯经常帮同学去看摊,摊上有什么看什么,《武林》、《收获》、《山西青年》,还有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的书,都是在邮局前面的书摊上看的。其中有一本讲德国表现主义的小册子,贾樟柯看了数遍。

从这里起步,贾樟柯通过大量地阅读,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著名作家路遥的《人生》,贾樟柯也是在那时候读到的。《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后来《人生》重版时,贾樟柯郑重地写下如下推荐语: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据贾樟柯忆述,当时,当他读到路遥的小说《人生》时,对其中涉及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户口问题,很有感触。因为中国人被分成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这两者不互相流动,之间的独木桥只有高考。贾樟柯那时还是个孩子,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公平,但读了那个小说后,就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这些城市户口的孩子整天贪玩,但班上那些农村来的孩子,为什么每天吃着干窝头配红薯片,一直晚自习到十一二点,因为他们要改变命运”。所以他十分感谢阅读,它不仅使他有了阅读的愉悦,更锻炼了思考能力,并开始怀疑。这些就为贾樟柯以后拍片,从社会角度出发关照个人的生存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少不更事(7)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